葛蕾絲於母親死後,獨自一人從遙遠的英國倫敦,來到她曾經熟悉小時候住過的非洲,為了與父親蓋瑞團聚,兩人短短相聚一夜,即因父親運送藥品至它處,發生墜機意外而分離。葛蕾絲心急如焚的與卡吉(當地土著亦是父親摯友),進入父親失蹤的納米比亞沙漠尋找,歷經大自然對她們身心的艱辛考驗,才終於找到父親。
父親幸運的在風暴意外中沒有生命危險,但卻又不幸進入另一個危機,他被一群正在納米比亞沙漠裡盜採鑽石的安哥拉叛軍救起,對方發現他是英國地質學家,而饒他一命,但是命令他必須幫助他們找到鑽石,否則即對他不利。叛軍頭子曾是一位老師,因為戰爭的殘忍,變成一名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但他並沒有完全泯滅人性,他將一個被他誤殺的人的孩子帶在身邊。
葛蕾絲找到父親時,雖然心喜若狂,但是卻也讓對方抓到父親的把柄;父親被逼著帶他們來到他早先發現的鑽石礦區;但是,豐碩的採集成果,最後演變成那群野心家的內鬥,激烈槍戰中叛軍頭子與葛蕾絲碰頭,相似的場景,讓他憶起那個誤殺孩子父親的夜晚。這時,葛蕾絲勇敢的走上前去,推開對著她的槍管,叛軍頭子淚留滿面的放下槍枝轉身離去,沒想到被他趕出去的瘋馬中尉魯賓餵了他一槍,夜色迷茫,飛沙走石,叛軍頭子在死前看著靠近他的那個孩子,將最後剩下偷藏的鑽石送給他,孩子就像一位悟道者一般淡淡的說了一句:「我不需要」。
今晚狂暴的風沙,幾乎讓葛蕾絲他們就快要飛出去了,四人緊握相連,順著一條沙漠邊際海岸線上沉船的錨鐵鍊匍匐前進,隔天他們就像沙雕一樣的躺在沉船旁邊,這時鏡頭圍繞著他們與那艘不可思議的沉船,四人就像小螞蟻一樣向天空降臨的直昇機揮舞求救。
在看完電影納米比亞沙漠之後,對這部作品的導演艾瑞克維利,有幾點印象特別深刻-敘事手法的平實低調、對大自然力量之偉大禮讚、強調人性關懷及側重情感描寫。因此引發了我對研究他的興趣;立刻去租了他得到很多影展獎項榮譽的前作-喜馬拉雅,來加以比較,以求更加瞭解他的作品及風格。
結果,在觀賞完讓我不自覺留了幾滴眼淚的喜馬拉雅後,我赫然發現兩部作品,除了表面上主角們在尋求諒解與突破困境,其底層裡流竄的救贖精神,更有著驚人的神似。尤其,納米比亞沙漠在作曲家亞曼阿瑪的音樂配合下,提鍊出讓人深深感動,一股物換星移、滄海桑田的美,與導演艾瑞克維利所提出其道一以貫之的畏天、敬天的終極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