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裴洛西訪問台灣,使美國總統拜登處理與中國關係時非常頭痛,後者是美國在全球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分析人士警告,未來有許多風險。
中美關係的基礎是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模糊。
北京聲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則說自己是獨立的,美國說台灣不是獨立的,但將其當作盟友,三方都沒有對自己的主張採取積極行動,維持這種脆弱的平衡似乎是最不壞的選擇。
但裴洛西訪問台灣,使上述安排背後的矛盾之處暴露無遺,這種脆弱的平衡已經變得十分緊張。
裴洛西是25年來訪問台灣的最高級美國官員,中國對她的訪問憤怒不已,而中美關係已經低至冰點,此次危機使拜登面臨的局面更加複雜。
而且,美國正在專注於俄烏戰爭,此次危機增加了美國被捲入與另一個大國衝突的風險。
美國政府內部的不合,使台灣看起來像是華盛頓地盤爭奪戰的一部分,這沒有什麼幫助。
裴洛西是民主黨人,也是長期的對華鷹派,她獲得國會強大的共和黨議員們的歡呼,他們也同意,中國對台灣威脅日益增長之時,美國國會對台灣的訪問表現出難能可貴的團結。
在白宮的民主黨同僚們則認為,國會是獨立於行政部門的,因此沒有資格阻止她赴台。
私下裏,拜登派助手警告她,現在是在中國領導人的政治敏感時期,及其背後的風險。裴洛西被告知,習近平將在11月面臨一次重要的黨代會,同時面臨相當大的國內壓力,不能顯得軟弱。
當裴洛西決定離開時,美國政府不得不為此舉辯護並淡化其重要性,強調這並不代表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有所改變。
但美國政府承認,中國政府會反應劇烈,並可能在數周甚至數月內持續推出反制措施。
在中國以實彈軍事演習包圍台灣之時,華盛頓的觀點仍然是,習近平旨在「錨定」其行動,以避免公開開戰,這是雙方都不想看到的。
但這是雙方脆弱關係中一個爆炸性事件。
「美國和中國既沒有政治空間,也沒有真正的關係和機制來防止這樣的事件變成全面的危機,」丹尼·拉塞爾(Danny Russel)表示。他曾是亞太地區的外交官,現在在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工作。
他認為,裴洛西的訪問將把中國的想法鎖定在最強硬的部分,並真正消除那些主張耐心和謹慎的想法。
兩個全球大國在解決一系列其他問題上已經出現功能障礙,這將進一步加深搖搖欲墜的情形。
對美國來說,中國對俄羅斯的外交支持排在問題列表幾乎最高處,但正在進行的貿易戰緊隨其後,再次是需要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朝鮮核風險。
拜登總統上任時,習近平在國內愈發威權,對外則愈發強硬。美國的回應則是將北京定義為戰略競爭者和美國最大的長期挑戰。中國並不喜歡這一框架,而雙方在盡可能尋求合作上並沒有取得進展。
白宮現在說其目標是建立「護欄」,以管理分歧,兩國領導人之間直接達成共識。
但台灣已經提出了「可信度的問題」,德國馬歇爾基金的亞洲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說。「我確實認為,習近平會覺得他不能相信拜登的話。」
在這方面,裴洛西的訪問只是冰山一角。在這之前,還有一系列其他行動讓中國懷疑美國正在與台灣關係正常化,尤其是拜登先生暗示他對該島的防務承諾比美國政策所確定的要更強硬。
葛來儀說,現在需要的是一個「集中的、安靜的、坦誠的對話」,擺脫標凖的模棱兩可的劇本,明確指出紅線。
如果在11月的G20峰會期間,能夠成功安排兩國領導人面對面會談,也許這將成為可能。這可能有助於穩定兩國關係,但不太可能超越危機管理的範疇。
原文出處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