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BOOK

末學對梁良老師50年影評精選集的一點看法 文:彌勒熊 20220708


梁良老師是國內非常重要的電影評論者,這次用兩本影評書紀念自己的50年創作生涯,饒富意義。

老師在自序中只針對影評略述,事實上,他個人除文字創作,在製作電影以及電影教學更是投注不少心力,老師好奇心強烈,也與時俱進跟著時代的腳步脈絡不斷進步!提攜後進亦不遺餘力,嘉惠眾人。

本人就是受到老師照顧的人,從電影評論的新人到成為他學生,如今有機會為老師這套書寫一點文字,真是點滴在心,無比光榮!

只要對電影發展史略有涉略的人,看到本書的目錄就會超興奮,老師按照時序編排,使內容也變得具有工具書功能,想按圖索驥那真是挺方便。

譬如最前面第一單元:焦點時代:1930年代中國電影,介紹了非常少見的左翼電影,網羅了當時重要的電影公司(明星公司,聯華公司…)與明星(胡蝶,阮玲玉…)導演( 鄭正秋,孫瑜,吳永剛,蔡楚生,費穆….)。

也針對他們當時對電影的創見加以敘述:《姊妹花》董克毅「同一畫面出現姊妹兩人表演」的特技攝影。(p.18)

《小玩意》孫瑜導演擅長以完整劇本結構,道具,情感場面的調度打動人心,是一部以小喻大的傑作。(p.20)

《神女》阮玲玉,為中國女性留下鮮明影像,以超越當時的自然演技表現主人翁:「在受屈辱的生活中,仍保持有純潔的心靈,與高貴的人格。」….。(p.21)

其他《大路》突破「俄式蒙太奇,使用單鏡長時間鏡頭運動」。裸露男子下體,主角茉莉與丁香具濃厚同性戀意味。(p.30)讓人窺探當時電影實驗的大膽與突破!

再來,最讓我感興趣的,莫過老師對金馬獎的評論:包括評審手記與從第6屆第58屆17部作品短評兩部份(p.42~p.95)。

金馬獎從充滿政治意義的強人祝壽儀式,到變成所謂的「華語」影壇奧斯卡,被號稱為全世界最難拿到的電影獎,當中的變革當然是饒富意趣。

(p.42)「2007年12月8日晚上,當我以金馬獎初選評審委員的身分坐在台下的評審席欣賞第44屆金馬獎頒獎典禮的進行時,坐我身邊的一位女評委反應十分激動,我們還取笑她「小心血壓升高」。 她以擔心的口氣說:「《色,戒》再這樣輸下去,我們一定會被扔雞蛋。」因為從頒獎禮一開始,《色,戒》在獎項的角逐上就一直吃鱉,跟事前大家預測「獲得十二項提名的《色,戒》一定會大獲全勝」有明顯落差。…….(熊按:是不是超有臨場感!)

(p.43)金馬獎史上競爭最激烈的1991年第28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四人:《阿飛正傳》王家衛、《推手》李安、《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阮玲玉》關錦鵬,你說那一個導演沒資格得獎?….結果..王家衛《阿飛正傳》獲得最佳導演獎….,楊德昌《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選上最佳劇情片….,李安《推手》和關錦鵬《阮玲玉》同時獲得評審團特別獎….(熊按:分豬肉加誰都沒得罪…哈哈!)。

中國《盲山》《圖雅的婚事》臨時退賽:影響了《圖雅的婚事》余男,《蘋果》范冰冰,與湯唯《色,戒》陳沖《意》四位金馬影后之爭,不然,女主角部分競爭激烈程度將不輸上述的最佳導演之爭。….

(p.45)評審團制度新改變也發生在2007:1. 擴大評審團人數至二十八人(初選評審二十一人、決選評審七人)。2. 兩階段評審,再總合計分決定得獎名單。3.採計分制,以十分為一個級距,各評審個別打分數,再交由會計師統計,最後由最高分者獲勝。如此一來,沒有一個評審能夠在頒獎人公開宣布得獎者姓名之前知道最後結果,避免了「拉票」行為可能引發的不當聯想。以我個人前前後後參與了四屆金馬獎評審委員的經驗來看,今年這個新的遊戲規則的確具有更廣泛的包容性,也彌補了金馬獎會被少數強勢委員「左右大局」的缺失。 (熊按:不過可惜這份美意,後來又再次有變化。)

(p.52)菁英制的評審口味,促使金馬獎越來越向非主流的作者電影,和冷門風格作品傾斜,甚至在基本心態上排斥商業片,儘管那已是商業片中的精品,而「大師光環」的威力則越來越明顯。(熊按:到現在這個趨勢仍然是大問題。)

(p.56)我也很喜歡老師對李行導演與張永祥編劇之間的描述,基本上讓大家知道這兩位執台灣電影製作局面相當長的組合,如何改變了台灣電影的面貌! (p.100)《 悼念臺灣編劇第一人:張永祥》,這篇大概也是台灣寫張永祥老師的最全面與最權威的側寫!大家一定要仔細欣賞。

(p.67)老師也對比了第28屆(1991)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小時版本與四小時版本之差異與優缺點,可以看出老師對電影執迷的程度與用心,還有電影破天荒以兩種版本上映,也道出其中原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是我個人相當喜愛的作品,能跟梁良老師有一樣的看法真是與有榮焉!

最後,我必須跟大家抱歉,這兩本影評書內有太多值得一一轉述的精句,我很想每一篇都來分享,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還要大家購買書籍,好好的入寶山挖礦!

電影是如此迷人的東西,看梁良老師用了一生的心血努力累積這些文字,讓後輩的我肅然起敬之餘,也必須請大家重視電影評論這一行,可能在文字創作的行列裡,影評行業在台灣不是太得到掌聲,尤其現在網路發達,任何人都可以自己找到平台發表,但相對的在質量上也呈現非常兩極的走向,各種媒體的評論講究快速,所謂的評論也容易被片商導引與業配化廣告化,像老師這樣秉持評論者應有的風範者已越來越少見,沒有對電影有宛如信仰般宗教情操,實難以維持,當然不是評論者最大,觀眾,電影創作者也同時引領一定的走向。不過能「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當是我自己也身為評論者,也必須要有的素養,這也是《梁良老師50年影評精選集》兩本書帶給我最大的啟發,僅以一點點書中的一滴與大家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