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華語辭典》 語料庫寶山
西班牙─華語辭典 語料庫寶山,《人間福報》「看人間」,2019 年 2 月 22 日。
二月十四日情人節這天,清華大學出版社在臺北國際書展發表《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手稿複製,包括一份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典藏的《西班牙─華語辭典》(Dictionario Hispanico Sinicum),一份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圖書館館藏的《漳州話語法》(Arte de la Lengua Chio Chiu)。兩部辭典為十七世紀西班牙殖民菲律賓時期,宣教士和馬尼拉華人共同編寫的工具書。辭典發表經國內中央廣播電臺西文台和其他媒體報導,西班牙相關學術機構表示高度興趣,亟思深入了解與研究。
《西班牙─華語辭典》是清華大學李毓中副教授和中研院陳宗仁副研究員研究團隊的發現,厚達千頁、收錄約兩萬七千個詞彙,包含西班牙語,漢語書寫,閩南拼音,並夾雜菲律賓塔加祿語四種用語,是現今發現最完整最豐富的辭典,對於過去已經探討的辭典和殖民史料研究具有破碼、釋疑、解謎、驗證的價值,這些價值也是後續研究的重點與挑戰。
這部辭典勾勒出大航海時期的生活百態:航海器具的建造、貿易貨物與幣值、四季節氣和民俗節慶、家庭宗族關係、婚喪儀式、為人處世的操守、金錢糾紛與法律訴訟、地理位置與命名,東西宗教信仰和禮儀之爭,尤其標示「『雞籠淡水』所屬的美麗島」,驗證了西班牙人在台灣和馬尼拉的時間軸和互動關係,正如李毓中和陳宗仁兩位在複製版的序言:西班牙人藉著殖民北台灣的地利之便試圖前往中國傳教的事實。此外,辭典中眾多閩南拼音的用語,呈現幾世紀來語法的系統性和一致性,讓我們省思眾多族群苦心孤詣、克服語言巴別塔的用心。這本多語混合書寫與拼音的辭典,堪稱十七世紀語料庫的「黃金寶山」。
我於書展期間購買兩套,一套交由臺灣大學圖書館,另一套帶到西班牙,贈送皇家學院 (RAE)典藏。院長欣喜珍惜,邀我在院士會議說明講解,作為皇家學院會議的檔案紀錄。院士們對彼時所使用的西班牙語詞彙的精闢與貼切,範圍之廣泛與深入,讚之嘆之,咸認透過更多領域學者的合作,將可精確地再現歐、美、亞大陸交會的文化與經貿全景,同時收入皇家學院的辭典編纂。
無獨有偶,西班牙殖民史料的寶庫—塞維亞的「印度檔案總館」(AGI),二月十九日起展出十八世紀馬尼拉多元族群的飲食文化:包括西班牙用大帆船從美洲引進的巧克力,玉蜀黍,鳳梨,可可…,華人的米文化,以及馬尼拉在地料理食材。開幕典禮希望同步介紹這部辭典,於是我從皇家學院借出辭典,前往五百公里遠的塞維亞,協同檔案總館館長 Manuel Ravina,西班牙研究員 José L. Caño Ortigosa 接受西班牙國家電視台採訪。
解說當中,他們對彼時的書法書寫特別感興趣,以及一個西文詞彙對應十餘種漢文的同義詞,同樣感受華語的豐富和深厚。此次展覽亦展示美洲殖民時期編寫的《西班牙語—克丘亞語》印第安原住民辭典,和《西班牙─華語辭典》的編目收詞相似,顯示西班牙宣教士學術訓練的一致性。M. Ravina 館長表示,《西班牙─華語辭典》應納入古典和現代西班牙語法的學者,從語言史推論應用西班牙語的時代背景、在地融合和異化的成分。
此次《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的出版發表在一星期內從台灣到西班牙,從國際書展到皇家學院與印度檔案總館,比起近四百年前的海上航行既快速又便捷。今人研究的腳步自當更加速穩定向前,這部辭典還有許多疑點待解,歡迎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一起破解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