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栖來光去年底來基隆考察,傳給我一張和平島地圖,上面寫著「平波島」。
我研究過和平島歷來地名:雞籠、社寮、棕櫚島(譯自英文Palm island)、和平島、圖們之由來,沒見過這個島名。不過,我看島的形狀及下方有「八尺門」三字,可確定是和平島無誤。
我詢問翁佳音,他研判可能是19世紀英國人繪製的地圖,清國人翻譯地圖上的地名。嘿!這樣我就懂了,南海的「曾母暗沙」是很多人知道的例子。
雖然大清實施海禁政策,但英國海軍自19世紀就在中國沿海進行測量和繪圖,並為諸島、礁、暗礁、暗沙命名,常使用英國人的姓名,在1867年出版,書名:The China sea directory。
這本書後來由陳壽彭節譯成《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志》,1901年在上海出版,書中的音譯地名後來被中國官方及學者引用。因為翻譯者是福州人,所以書中的英語地名是以福州話的漢字音譯。
這張地圖的「平波島」,看來譯自當時英國人(歐洲人)稱和平島為Palm island。Palm為何音譯「平波」?我查了福州話字典,並問了福州人,福州話漢語拼音「平」音Bàng,「波」音Po,接近Palm的音。
漢字不是拼音字,漢字文化圈各國及地區雖使用相同漢字卻有不同發音。Palm如果用漳泉話來音譯,音近的漢字是「拍毋」(phah-m̄,phàng);如果用華語音譯,音近的漢字是「胖」(ㄆㄤˋ)。
中華民國疆域領土的極南是「曾母暗沙」,本來英國人命名James Shoal,Shoal是暗礁、暗沙,James是英國男性名字,現在常見中文音譯「詹姆士」,最有名的是電影007情報員「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但早年以福州話音譯「曾母」。
當時西方人為何稱和平島為棕櫚島?2018年我主持基隆市政府文化局的「社寮原住民歷史文化調查研究計畫」,找到了有說服力的答案。
根據《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台灣外記》(作者英國茶商John Dodd,中文名德約翰,陳政三譯註,五南圖書,2015年),文中途述清法戰爭期間基隆港、社寮島(今和平島)說:「港灣東北的棕櫚島(Palm Island),因島上高地生長棕櫚而得名。」
#在此感懷已故好友陳政三
然而,根據《馬階日記:1871-1901》,馬偕牧師在1872年9月26日第一次到雞籠(1875年才改名基隆),次日訪問社寮島時說:「棕櫚島的美名是怎麼來的?我卻看不見棕櫚。」
如果和平島沒有棕櫚樹,西方人為什麼會稱之棕櫚島?
當時,西方人看見和平島上有棕櫚嗎?一般所稱的棕櫚,指棕櫚科棕櫚屬的喬木植物,但台灣本來並沒有這種樹。
我還記得,2018年的某天,我們團隊在和平島踏查時,在山上看到一種很像棕櫚而較小的樹,我以iPhone「形色」app拍照鑑定,說是「台灣海棗」。
我再查下去,台灣低海拔海岸常見的原生種「台灣海棗」(學名Phoenix loureiroi,中文名刺葵),屬於棕櫚科刺葵屬(海棗屬)的灌木植物,台灣清代文獻稱之「槺榔」,其葉柄有尖刺,其羽狀複葉乾燥捆綁成束可做掃帚。
根據林務局自然保育網,台灣海棗的生長環境以低海拔為主,且大多位在海岸,台灣東北部僅基隆和平島及宜蘭龜山島可見。
嘿!原來台灣海棗是棕櫚科植物,那麼棕櫚島之名由來就可以推測出來了!
我推測,當年西方人航行北台灣海域,在船上從外海看和平島,見島上很多很像棕櫚的樹,故命名棕櫚島。
但馬偕為什麼說和平島沒有棕櫚呢?馬偕既是牧師也是業餘博物學家,可能他近看知道台灣海棗與棕櫚的不同。
*圖上是當時我們團隊杜福安繪製的清法戰爭歷史場景圖,當時法國人基隆地圖中的和平島標示I. Palm,所以杜福安特別在和平島山上畫了台灣海棗。
*我最近帶朋友走和平島公園環山步道,看到路邊植物新建立牌解說,其中有台灣海棗,並採用我的說法來解釋棕櫚島之名由來,與有榮焉。
原文出處 曹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