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周美玲導演在《流麻溝十五號》上映日10/28來北藝大跟同學們分享這部片創作的過程,讓大家更深入地認識50年代白色恐佈的情狀。講座中周導先從環境入題,介紹了歷史調查裡的新生訓導處,詳細地帶我們瀏覽過思想犯們的生活空間,包含宿舍建物、司令台、廚房、菜園、勞動用的打石場、挑水的流麻溝、排練話劇的燕子洞等空間的佈局,從客觀的歷史現場調查到美術設計的現地還原。
後續談到思想犯的省籍組成的比例關係,刷新了我們過去對史實的誤解。利用數據給予提問,而非定論,讓大家有機會再去反思歷史事件的政治關係。當年思想犯的構成其實從積極進步的左翼青年到無辜懞懂的未成年初中生皆有,女性相對於男性來說是少數,但對女性受難者的研究更為珍貴。為何女性思想犯們都想掩飾她們被關過的歷史?恨不得拋棄之前的人生。當年社會給予她們的壓力是什麼?覆蓋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周導閱讀過海量的女性受難者的口述歷史後,重新建構出三位主角人物陳萍(連俞涵飾演)、杏子(余佩真飾演)、嚴水霞(徐麗雯飾演)。利用陳萍的山東祖籍帶出「澎湖713事件」的背景,她的舞蹈才華是知名舞蹈家蔡瑞月女士的縮影,「新生之花」不解釋的特殊召見也成為她的生存之道。基於真實人物事件的重組很巧妙地不讓受難者對號入座,但不失人物的寫實與立體。杏子是敘事的主觀,就如同白紙班的清純,跟著她慢慢地認識這殘忍的世界。嚴水霞在敘事架構上格外重要,她代表者言論的自由、知識的力量、不合作的主張。她捍衛著思想的價值,同時犧牲掉自己的幸福美滿。挾帶著「綠島再叛亂案」受難者傅如芝的身份原型。導演利用三個人物的互動、辯證讓我們體驗女性受難者的心酸與韌性。
講座中周導談到這部片語言的表演很重要,「鄉音」是不可少的要素。多元的鄉音說著台灣的人種誌、殖民史、政府遷台史、國語推行政策下的複雜狀態。前製期劇組聘請了十多位語言老師教導演員山東腔、浙江普話、原住民語、日語等,讓演員做出更有說服力的演出。
刻畫歷史事件的電影,其實肩負著龐大的社會責任。周導細心的與監製、顧問、主創團體模塑出一部具有大時代背景,且回歸到人性探討、對焦女性思維,是非常不簡單的工程。為台灣記憶留下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詮釋。希望透過這次周導給我們的講座,讓同學有不同的觀影切入點,激發同學們的創作能量。
原文出處 楊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