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NEWS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公布,香港19歲或以下青年,六成在「反送中」事件中出現,中度至嚴重抑鬱症狀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公布一項關於社會動盪對精神健康影響的調查結果,指19歲或以下受訪者,有近六成(57.1%)出現中度至嚴重抑鬱症狀,遠高於其他年齡層;其次是20至29歲有兩成多(23.5%)。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長、精神科醫生吳文建表示,問卷未有問及誘發抑鬱的原因,但指「參與事件」的好多是年輕人,參與者當中又可能包括他們的朋友、同學,以致在學校或社交圈子中容易出現相關討論,誘發各種情緒。

醫學院於去年8月推行情緒支援計劃,至今收到192個求助,其中80個符合參與資格,可以獲得初步精神健康評估、診症以及藥物資助。受助者當中,年紀最細的是經學校社工轉介的7歲「警二代」,確診出現創傷後遺(PTSD)症狀。醫學院副院長(常務)、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醫生陳國齡表示,不宜透露個案具體詳情,但指出12歲或以下小學生出現PTSD或焦慮症狀,多數源自兩方面:一是被欺凌、無朋友;二是曝露於創傷環境當中,例如目擊或在媒體見到暴力事件、家人受暴力對待。

問卷亦有問及近日社會不安事件對受訪者構成的影響,包括「吸入催淚彈而不適」。626個有效回應當中,76%(473人)表示「有」,相當於大約每4個人當中,有3個曾經吸入催淚彈不適。據警方數字,由6月9日至12月5日,已經使用了逾16,000枚催淚彈。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前身是一群本地精神科醫生於1967年成立的「香港精神科醫學會」,學會是「世界精神病學協會」成員。發展至今,學院擔當培訓精神科醫生的角色,包括舉辦專科考試及頒授院士資格。

醫學院在記者會上播放一段錄音,內容是一名24歲受助女生親述情緒受困擾的經歷。她表示,因為工作關係而接觸社會事件,初時情緒低落時會哭,她習慣在心情不好的時候食好多好多東西,但因為怕肥而「扣喉」嘔吐,每星期嘔一至兩次。她又不想讓家人、朋友、同事知道自己的情況,所以無渠道發洩情緒。

女生說:「精神上覺得自己無乜用處,自己又不知道點樣control自己的行為,覺得自己好失敗、好灰,之後開始成日都喊,坐低咩都唔做,只係喊,覺得人生無咩意思,然之後開始睡不到,可能一日睡兩、三個鐘頭,日頭無咩精神。」她有一次嘔到入醫院,感覺到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上網尋求協助。

她找到香港精神科醫學院的「Care4ALL香港精神 – 同舟共行計劃」,接受診症及藥物治療,並獲建議寫日誌,記下自己的開心與不開心,發現重看日誌的時候心情沒有那麼差。她表示,經過三次診治,明白到社會事件影響個人心情,是好正常的事,情況大大改善。

獲學院提供情緒支援的80個個案(有18個未有透露年齡)當中,求助者年齡介乎7至73歲,20至29歲的組別個案最多,有17宗,這些個案的情況均達到中度至嚴重,平均年齡為33歲。

副院長陳國齡於記者會上指出,小朋友可能出現情緒行為問題,家長可以留意:「可能你覺得他頑皮些,或者覺得他有些退縮的現象,平時可能他可以一個人睡,但現在不敢。」、「覺得他特別癡住一個同他有依附關係的成人,例如他父母,他才覺得安全。」

「同舟共行計劃」於去年8月推行,其後兩度獲善長資助,計劃獲延長至今年12月、8次免費精神健康評估以及上限$6000的藥物費,評估及診治由自願精神科醫生提供,另外可獲社工及心理學家。參與資格包括:疑似病患,與最近的社會動盪直接相關,需要進行精神健康評估和疾病治療的市民;過去兩年未有接受過(公營/私營)精神疾病治療。計劃查詢熱線:6020 2493。

去年10月至12月,學院進行一項問卷調查,透過相互合作的NGO派發實體及網上問卷,收回逾780份問卷,當中近半是因工作需要而接觸直接參與「社會動盪」的人士,包括老師、學校社工等,整體年齡大多介乎30至49歲。九成一受訪者表示心理方面受影響,當中最多人選擇的是「擔心不同的事情」(66.1%)、其次「感覺無助/失去希望」(51.4%)、再次之是「和家人的爭執」(36.6%)。

調查結果又顯示,傳媒、大廈保安等因工作需要而直接參與「社會動盪」的組別,出現抑鬱症狀與焦慮症狀的比例均接近三成,較一般的14%高出一倍。吳文建指,這類人士在工作以外的時間要注意自己的心理狀況。在問卷設計當中,沒有問到受訪者曾否參與示威之類的問題,也沒有在「職業」一欄提供相關選項,但可以選「警察」,惟吳文建透露,沒有受訪者表示自己是警員。

調查指出,整體有19%受訪者出現中度至嚴重抑鬱症狀、17%受訪者有中度至嚴重焦慮症狀。而19歲或以下受訪者有57.1%人出現抑鬱症狀、53.8%人出現焦慮症狀;每月家庭收入低於9000元的受訪者,有35.5%人出現抑鬱症狀、40.5%人出現焦慮症狀。吳文建指,反映了19歲或以下、每月家庭收入低於9000元的人士,屬於較容易出現情緒困擾組別。他呼籲,如出現焦慮症狀超過2星期,應及早求助。同時,他希望透過公眾教育,社會能減少標籤精神健康受困擾人士。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