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期間有一則漏網新聞,曾是金門重要砲陣地的東洲村,一棟民宅牆壁的軍事標語,在縣府觀光處和金寧鄉公所的關注下,重新上漆醒目再現,讓響應「老兵召集令」主題活動,專程攜家帶眷重返英雄島,回憶昔日軍旅生活的老兵們十分感動,開心的與家人在標語前合影留念,袍澤患難與共,枕戈待旦的往事,似乎歷歷如在眼前。
金門解嚴30年,曾經戰士穿梭來去,軍歌響徹雲霄的營區、碉堡據點相繼從地表上移除,做為戰地容顏,遍布全島各地的軍事、精神標語也快速消失,讓再也回不到從前的老兵,在面對陌生突兀的場景時,都有不知此刻身在何方,殘影如夢無處尋的遺憾。
這些在兩岸高度軍事對峙下,屬於冷戰時期的金門重要軍事史跡,甚至可說是世界級的戰地遺產,在歲月更迭下灰飛煙滅,最終化為歷史塵埃,主因是結束軍管還地於民,隨著開發腳步的逼近,而一堵堵的傾倒於滾滾煙塵中,也埋葬駐軍淬厲奮發,同舟一心的共同記憶。其中,有些竟也來自公部門的計畫性破壞。
2001年「小三通」伊始,相關單位擔心全島到處可見的反共標語,引起登島大陸遊客的反感和不滿,帶來可能的麻煩,幾經綜合評估後,不但規劃所謂的安全路線,初期只選定開放幾處景點,沿途觸及兩岸敏感神經的反共標語如「消滅萬惡共匪」、「消滅朱毛匪幫」和「反攻大陸重整河山」也突然消失不見。至今各地傳統聚落仍可見塗上一層白漆,卻字跡依稀的昔日標語。
殊不知這些走過歷史,訴說兩岸大時代故事的標語,正是戰地金門珍貴的人文遺產,更是重要的觀光資源。只要從近年逐漸增多的自由行遊客,不管來自台灣或對岸,都將它們當作打卡亮點,做為金門之旅的留念,就能了解到觀光客真正要看的是甚麼?
金門戰地史蹟學會致力於戰地文化保存,從山顛到海角的閒置據點,包括「地下金門」代表作的雙乳山坑道,不斷發現精彩洋溢,歷史紀錄斑斑的軍事構體和振奮人心的標語,成果獲得各方好評與肯定。
坐落於東半島的后水頭傳統聚落,去年在社區居民的用心和努力下,完成6座古厝7面牆壁和1座崗哨包括「反共抗俄」、「保密防諜」、「為保衛中華民國而戰」、「效忠領袖」、「以軍為家」和「臥薪嘗膽」、「枕戈待旦」、「反共必勝」、「建國必成」等標語的重新油漆和復原,再現「牆壁上的金門」精彩亮點,在社群網站的快速傳播下,成為遊客慕名打卡的新景點,讓人看到另類戰地文藝復興的萌發。
金門國家公園成立宗旨在讓豐富的文化資產、特殊的戰役紀念及多樣的自然生態得以永久保存並永續發展,自不能置身事外。目前,該處選定古寧頭區營區和海岸碉堡據點,優先就歷史重要性進行分級保護機制,做為建物一部分的標語也涵蓋在內,未來也將再擴大到園區其它範圍,做好相關管維工作。
這些烙印時代軌跡的標語是金門戰地的人文圖騰,也是島嶼軍民的集體記憶,讓它們獲得適當的保護,既是對烽火歷史的尊重,更是一種對共生老聚落的人文關懷。
原文出處 金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