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旅行,旅行的哲學
今年我申請到科技部短期進修,本來計劃是要到德國的達姆城工業大學,看到德國的情形,不禁想要更改計劃書,希望到別的地方去,可是放眼望去,到底能夠去哪裡? 學弟說:南極州,地球七大洲只剩南極州沒病例。到南極洲,難道是要去研究南極磷蝦捕捉系統的資安問題?
以前我寫過一段話:旅行和留學最大的差別,留學要辛苦拿學位,旅行卻是無憂無慮,不用過一般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抱著羅曼蒂克的心情,常常美化當地的國家,旅行好比戀愛,留學像是婚姻,交換學生或是短期遊學就是同居吧。
我非常喜歡旅行,不管是渡假或公務行程,一方面可以為自己世界100個城市跑10公里的目標前進,一方面可以擺脫單調無聊的日常生活。我為不能去旅行的人感到難過?一旦不能旅行,無法經由外在的世界増廣見聞,因此無法從內在的世界倍增成長,也被剝奪自我探索的機會和成為某種人的可能。面對武漢肺炎的這種情況,許多人突然都變成了不能旅行的人,尤其沒有辦法到遙遠的地方,陌生的環境。
哲學是冒險人士的理想旅行伴侶,旅行和哲學經歷了數百年的愛戀。世界旅遊組織的資料顯示有十幾億人次在2019年往返世界各地之間旅遊。這樣行為有兩個主要的動機,「改變」和「展現」,追求異地的經驗,真實地轉變自己的人生,並且渴望可以分享特別的時刻和目的地。
這兩種趨勢都是由對未知、陌生的好奇心驅使的。人們一直在尋找新的體驗或生活方式,向他人展示新的自己。
不管旅行或是渡假都要離開家裡,兩者的不同是在心態和對時間的感受,渡假是一種放空一切,慵懶且對時間毫無感覺的一種態度,旅行通常比較積極,行前做很多準備,在進行的過程當中,對於時間分秒必爭,好不容易有個機會離開自己原來的生活,尤其在國外旅行,功利的加以計算,每分鐘所要花掉的金錢額度算起來驚人,於是有些人旅行的時候生活比工作更為緊湊,時間的壓力比工作更為龐大。
人到底是在日常生活工作的時候活著,還是在旅行渡假當中才算活著?旅行渡假的食衣住行往往比日常生活中的支出要高出許多,在美麗的風景、星級的飯店、高級的餐廳中生活,當然遠比原本乏味面對現實的日常生活要來得有趣許多。但是如果沒有長期無聊的日常生活,會有短暫有趣的渡假旅行嗎?
旅行能夠帶給人幸福的感覺,有些人不想工作,不願意有一般人平凡的日常生活,希望一輩子能夠在渡假旅行當中度過。如果能夠繼承或工作經濟狀況獨立的情況之下,有不少人想要選擇這樣的生活,也有些人提早退休希望過這樣的生活。
即使沒有任何經濟壓力的考量,很少人能夠長期過這樣的生活。中古世紀貴族般的游手好閑想像起來是件美好的事情,三、五個禮拜非常棒,三、五個月也還可以,三、五年覺得有些無聊,三、五十年絕對會後悔不已。人是一種奇怪的動物,莫名其妙有靈性,沒有辦法滿足活在只有物質的生活條件當中,尤其更糟糕的是對於習以為常的生活,不僅沒有辦法細細品嚐感受,通常會感到厭煩,所以陷入一再重現的場景、沒有新奇經驗的永生地獄當中。
旅行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歌德花了十年左右成為大官和大文豪,同時擁有名位和財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卻突然不告而別,花了兩年的時間跑去義大利旅行。只有親身體驗許多世事,才能了解自己到底是誰,現在擁有的東西是不是真正自己想要的,到底自己的興趣在哪裡?我想歌德的義大利之旅,應該的就是確認自己是誰、喜歡的東西是什麼、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是不是很美好,或許旅行的意義大概就是這樣吧!
旅行者和哲學家都希望致力於突破自己的知識極限,看到世界真實的面貌。旅行和哲學經常糾結在一起,旅行影響了哲學,哲學也影響了旅行。
蔡英文總統呼籲大家在這個時候,最好多待在家裏多念點書。不能旅行,可以用哲學來取代,尤其與旅行有關的哲學小説「里斯本夜車」(又是這本書),我有這本書的中文版、英文版和德文版,希望這次可以把德文版從頭到尾看完。
「沒有其他事情,比在異國的生活探索經驗,更能夠影響一個有思想的人。外表雖然看起來一樣,但是我的骨子裡,已經徹底改變,完全不同。」
~歌德(義大利之旅)
原文出處:【李忠憲】(所有圖文版權皆屬原著作權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