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張文義 : 記〈尋找老歌仔戲的故鄉〉與黃河和老先生兩三事


2023年4月24日

養傷當中,甚少外出,靜靜回想30餘年來居住宜蘭的種種,最喜樂和幸福的是,在宜蘭各地訪問耆老,做田野口述歷史工作的時光。宜蘭這塊土地和人民滋養了我對歷史知識的增長和体驗。

不知何故,這幾天一直想起初來宜蘭時,曾經拜訪多次住在冬山鄉丸山山腳下的黃河和老先生,而他的照片默默存放在書桌抽屜裡。有一次到他家,家人說:「去剃頭」,便前去百公尺遠的理髮店找他,並一起回家,聽他「唱歌仔」,談當年「混歌仔」的故事,問我說:「有人要學歌仔否?我來教。」當時,黃阿和老先生年紀大到已無法再坐公車到羅東公園和眾人一起「混歌仔」了。

來宜蘭,有段時間住在冬山鄉和羅東鎮交界處的友人家。家裡只有友人年老父母親,每天夜裡各地傳來歌仔戲的聲音,對來自台東的我,有一種異鄉情調的感懷,想起在台東時母親常和鄰居婦女同看電視歌仔戲的情景。並對日治時期被出生農村台灣人知識份子鄙視、唾棄,視為淫亂、粗俗的歌仔戲,在宜蘭民間竟然如此盛行,深受吸引和好奇。

此情此景,引起我去尋找宜蘭歌仔戲的歷史故事。拜訪對歌仔戲長期研究的陳健銘先生,並溪南、溪北開始做口述訪談工作。

黃阿和老先生不識字,他說的「戲文」(劇本)朗朗上口,他說:「每天唱就自然背起來了」。事實上,早年歌仔戲有名的廖瓊枝、呂仁愛和李阿質等人都不識字,但台詞、劇本都深刻記在腦裡。

不是刻意的,是一種莫名的心血來潮,想起黃阿和老先生,以及《宜蘭文獻雜誌》第5期的〈尋找老歌仔戲的故鄉〉這篇文章,當時也引起一些騷動和話題。主要是從歷史源流來看,員山鄉頭份村的大樹公歐來助和教戲演出場所,不是宜蘭歌仔戲創始者和發源地,而之所以受到重視,因為1950年代出版的《宜蘭縣誌》有記載歐來助,他本來是複姓歐陽,世居大樹公一帶,他之前,以及黃阿和老先生之前的溪南、溪北早已有人在傳唱著歌仔戲。

台灣屬於移民社會,語言多元,官方和民間使用文字和語言又不同,加上人民無法使用自己的文字書寫、傳承歷史經驗,文化和歷史記憶容易造成斷層、失落情形,所以台灣口述歷史工作有其迫切性和必要性。

〈尋找老歌仔戲的故鄉〉,沒有黃河和老先生等人的口述資料就無法寫成,何況他們也無法用文字書寫,但能夠回憶和口述,而我就愛做口述記錄工作。看一下日期,剛好是30年前的事情了,黃阿和老先生的面貌、聲音如在眼前。

原文出處 張文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