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11日,台北市政府正式宣布,位於總統府前的主要道路「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以象徵對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的尊重。
凱達格蘭大道,簡稱「凱道」,位於台北市中正區、總統府與景福門之間,因其直通全國最高政府機關—總統府,稱其為台北市最重要的一條道路亦不為過。
凱道因為其國家形象的象徵,成為了政黨、組織、人民集會遊行的場所,突顯其政治的重要象徵意義。而「介壽」與「凱達格蘭」名字的替換,亦代表兩個不同時期的政治文化特質,見證了台北市的歷史發展。
1945年,台灣光復後,這條道路取名為「介壽路」,為慶祝當時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的壽辰而命名。
1996年,陳水扁時任台北市市長,將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旁邊的廣場亦改名為凱達格蘭廣場,以象徵對台灣原住民歷史及文化的尊重。「凱達格蘭族」亦即原居於台北盆地的平埔族。
陳水扁致詞時曾強調,選擇平埔族凱達格蘭作為介壽路更改後的新路名,希望社會各族群間能彼此包容,以促進社會的祥和。
從此之後,凱道便被賦予新一層的政治意義,除了成為民主抗議活動的勝地、民眾表達對政府不滿的主要集會場所,凱道更因此見證了多次關鍵民主時刻以及台灣的政治歷史發展。
原文出處 台灣英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