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http://www.wretch.cc/blog/cameron830 (喬伊的電影隨想)
導演:Darren Aronofsky (力挽狂瀾)
編劇:Mark Heyman, John McLaughlin(啦妹當家)
演員:Natalie Portman、Vincent Cassel、Mila Kunis、Winona Ryder。
從拳擊手到芭蕾舞者,導演Darren Aronofsky對這兩種不同職業工作者各有不同獨到的見解,編導原本計畫想要拍攝一部拳擊手與芭蕾舞者的故事,但是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職業放在同一部電影中實在太難,於是日後才會出現米基洛可的力挽狂瀾以及今日所見到的黑天鵝,娜塔莉波曼在劇中飾演一名急於竄起的芭蕾舞者。劇團打算徵選黑天鵝女主角的人選,演出白天鵝對於她來說是在上手也不過的事情,她的形象明亮可愛,是人見人愛的鄰家少女,然而劇團正更需要一位能夠演出黑白天鵝兩種不同形象都能演出的舞者,因此讓她背負相當大的壓力。
壓力來源首先是來自從小呵護過度佔有慾極強的單親母親,母親年輕的時候由於懷孕讓她失去成為首席芭蕾舞者的夢想,因此所有希望被寄託在獨生女身上,把女兒當作是小公主一樣呵護,親自幫女兒換衣服、剪指甲,女主角房間刻意打造到處都是粉紅色、洋娃娃,典型的被爸媽強力呵護下公主型少女,母親一輕微的皺眉女兒只能順從,讓人想起同樣是病態母親的魔女嘉莉,過度保護與壓力之下幾乎是讓女兒喘不過氣來,一場關門的戲碼便是女兒的自我意識終於散發,叛逆與瘋狂終於造成了不可收拾的悲劇。
第二是要面對同儕與老師與旁人異樣的眼光,新加入的團員蜜拉庫妮絲看起來性感風趣、魅力無窮,害怕自己得來不易的女主角地位被他人奪走,老師始終認為娜塔莉始終太過專注完美而沒有情緒,於是以近乎性騷擾的味道指導技巧,於是才會出現首次令人驚訝的自慰場面,更讓幾乎是沒有正常男女關係的娜塔莉似乎是對男性有所厭惡,於是才會對蜜拉產生女同志情誼幻想,所謂萬惡淫為首,人性的黑暗面便是從性開始。
娜塔莉波曼的角色看似單純,其實對此黑天鵝角色是有野心,否則就不會偷偷進入薇諾娜瑞德專屬休息室,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電影安排了昔日玉女維諾娜瑞德以配角的方式演出因為年紀大而被強迫淘汰的昔日女主角,見到薇諾納瑞德演出此角色不免讓人想起她現在的處境就跟劇中角色一般,薇諾納瑞德雖然和娜塔莉波曼戲路大不相同,兩個人卻都是不同世代的玉女型女演員,難免有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味道,而劇中薇諾娜的下場真是讓人不勝唏噓,
影片可以看見安排了許多鏡子,鏡子是最常見的人格分裂暗示方式,女主角不斷見到自己另外一面,幻影從影片開始不久就鬼影幢幢跟隨,每個人內心都有邪惡一面,只不過是或多或少罷了,隨著各種誘惑勾引,幻覺出現頻率增高,鏡子的手法即使屢見不鮮,卻能夠招來無比的驚恐與暗喻,於是才會看見女主角背後老是有刮痕、指甲脫落、長出類似羽毛的異物,都是在暗示女主角除了能夠演出黑天鵝之外,身為一個演員就是要變成此角色才能夠打動人心,也是在呼應她已經逐漸被她的心魔佔領,最終她成功了,她成功的演出黑白天鵝,用她的生命換來芭蕾舞者生涯最閃亮的一刻,最後一躍讓人想起導演前作力挽狂瀾有異曲同工之妙。
除了使用鏡子之外,編導還愛拍攝人體末端製造出恫嚇畫面,手腳一向是芭蕾舞者最重要的肢體語言工具,編導時常特寫母親幫娜塔莉剪指甲,近乎是要剪到招招到肉的地步,相當生活化的細節觀眾非常能夠感受到疼痛,亦或者是芭蕾舞者顛腳畫面,腳趾頭的疼痛度即使不見到血也能痛到心坎裡。讓觀眾跟隨著女主角進入萬丈深淵。
黑天鵝讓娜塔莉波曼從偷情之後演技更加洗練成熟層次分明,大學就讀心理學系的她更容易幫助她進入此角色,在本片演出芭蕾舞者可想而知吃了不少苦頭,有一個幕後小花絮由於本片礙於經費居然沒有醫療設備,當時意外受傷的娜塔莉寧願用她的拖車交換,隔天拖車馬上被帶走了,可見她的敬業精神讓人佩服,即使絕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注意到另外一名配角蜜拉庫妮絲,但是這樣略為反派的角色很容易表現,娜塔莉波曼的角色才是最難演繹,比較可惜的芭芭拉荷希飾演的母親戲分太少,畢竟她是讓女主角成魔最開始的因素之一,某些剪接似乎也不太流暢,這是影片可惜之處。
藉由娜塔莉波曼的精湛演技與導演匠氣指導之下,黑天鵝完整呈現出一位表演者要成為某一個角色幾乎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演繹,讓自己完全投入進入到此角色中,然而在投入的過程的甘苦一般人無法體會,面對自我心理的掙扎痛楚可以說遠遠受超越肉體上的折磨,我們都應該深深敬佩那些藝術表演工作者,在看似精采的表現背後,花了無數的時間與血汗,甚至是自我的靈魂,給他們最熱烈的掌聲鼓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