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MOVIE

【黛妃與女皇The Queen】完整版

片名:【黛妃與女皇The Queen】
上映日期:2007-02-02
類型:劇情
片長:1時41分
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 Stephen Frears【美麗壞東西】【危險關係】
製片:克里斯汀蘭岡 Christine Langan【驚心交易】。崔西席華德 Tracey Seaward【疑雲殺機】。安迪哈里斯 Andy Harries【亨利八世】。
編劇:彼得摩根 Peter Morgan【驚心交易】【最後的蘇格蘭王】
演出演員:
1.海倫米蘭 Helen Mirren【謎霧莊園】(飾演英國女皇)
2.麥可辛 Michael Sheen【王者天下】【決戰異世界】【關鍵時刻】(飾演英國首相布萊爾)
3.詹姆斯克隆威爾 James Cromwell【鐵面特警隊】【我不笨,所以我有話要說】(飾演菲利浦親王)
4.席薇雅辛絲 Sylvia Sims【海神號】(飾演女皇太后)
5.亞力斯傑寧斯 Alex Jennings【關鍵時刻】(飾演查爾斯王子)
6.海倫邁柯瑞 Helen McCrory【濃情威尼斯】【夜訪吸血鬼】(飾演布萊爾夫人雪莉布萊爾)
7.羅傑艾蘭 Roger Allem【V怪客】(飾演女皇的機要秘書羅賓詹夫林爵士)
8.提姆麥克穆蘭 Tim McMullan【莎翁情史】【第五元素】(飾演查爾斯王子的機要秘書史蒂芬藍波特)
發行公司:甲上娛樂。


揭開黛妃死後七天內,
英國皇室危機應變的暗潮洶湧
和女王面對全世界八卦輿論的驚濤駭浪…

美麗的英國黛安娜王妃,因狗仔的追逐死於車禍意外,成為當年全球最震撼的八卦話題!但是沒人知道,黛安娜王妃死後七天內,正是英國皇室面對最驚滔駭浪的危險時期。本片藉由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海倫米蘭Helen Mirren飾)以及新任首相東尼布萊爾(麥可辛Michael Sheen飾)的危機應變與宮廷爭鬥,來披露黛安娜王妃死後對英國皇室造成的連串動盪。

【黛妃與女皇】獲獎記錄輝煌:
◎第79屆奧斯卡入圍(6項)─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海倫米蘭Helen Mirren)、最佳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Stephen Frears)、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電影配樂
◎第64屆金球獎(2項)─最佳女主角(海倫米蘭Helen Mirren)、最佳劇本
◎第64屆金球獎入圍(4項)─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海倫米蘭Helen Mirren)、最佳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Stephen Frears)、最佳劇本
◎第63屆威尼斯影展(2項)─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劇本大獎
◎英國影藝學院獎入圍(10項)─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海倫米蘭Helen Mirren)、最佳男配角(麥可辛Michael Sheen )、最佳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Stephen Frears)、最佳劇本、最佳造型等10項大獎
◎國家評論獎(1項)─最佳女主角(海倫米蘭Helen Mirren)
◎紐約影評人協會(2項)─最佳女主角(海倫米蘭Helen Mirren)、最佳劇本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5項)─2006年第二佳片、最佳女主角(海倫米蘭Helen Mirren)、最佳男配角(麥可辛Michael Sheen )、最佳劇本、最佳音樂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3項)─最佳女主角(海倫米蘭Helen Mirren)、最佳男配角(麥可辛Michael Sheen ) 、最佳劇本
◎紐約網路影評人獎(5項)─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海倫米蘭Helen Mirren)、最佳男配角(麥可辛Michael Sheen )、最佳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Stephen Frears)、最佳劇本

劇情簡介:
【黛妃與女皇】將帶領觀眾深入一個震撼20世紀的國際事件,揭開悲劇發生時的權力核心面貌,瞥見引人省思、刻薄嘲諷、感人肺腑和高潮迭起的高層內幕。這個真實事件的虛構故事背景設在1997年8月,也就是英國黛安娜王妃突然意外身亡的時間點,揭露英國皇室和英國政府之間的秘密互動。悲劇一發生,以英國女皇(海倫米蘭Helen Mirren飾)為中心的保守傳統英國皇室,與機智重形象的新任首相布萊爾(麥可辛Michael Sheen飾)彼此之間缺乏共識,結果造成激烈明爭暗鬥的情景,雙方周旋於秘密和公開、責任和情感、因循和行動等對立態度。同時,沈浸於悲傷情緒的英國人民也冷眼旁觀英國皇室對於此一事件的反應。

【黛妃與女皇】的電影劇本完成前,訪問許多相關人物,投入大量調查工作,收集各方可靠情報,並根據所有資訊創造出最真實的事件情境,精心描摹維妙維肖的現代當權人物。英國女皇身為當今世界上少數僅存的君王,此片即生動刻劃其不為人知的一面,描述她在黛安娜王妃驟逝後,遭逢前所未有的媒體攻擊、公關操弄以及民眾的反動情緒,以及此一低潮期表現出來的脆弱人性。

因為【黛妃與女皇】,再度促成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Stephen Frears)和編劇彼得摩根(Peter Morgan)的合作。演員陣容也十分堅強,包括海倫米蘭(Helen Mirren)、麥可辛(Michael Sheen)、詹姆斯克隆威爾(James Cromwell)、海倫邁柯瑞(Helen McCrory)、亞力斯傑寧斯(Alex Jennings)、羅傑艾蘭(Roger Allem)、提姆麥克穆蘭(Tim McMullan)和席薇雅辛絲(Sylvia Sims)等。

黛安娜之死改變國家情勢
黛安娜王妃是全球公認最知名、最受愛戴的女性之一。1997年8月,她因嚴重的撞車意外身亡於巴黎街頭。這個震驚世界的消息一傳開,紛紛成為各國際媒體的頭條新聞。在英國國內,民眾沈浸在深切悲痛情緒的同時,面對英國政府與皇室搖擺不定的態度輿論界也開始出現撻伐的聲音,使得皇室內部動盪不安。

這個轟動的悲劇事件對於權力核心的影響與一般社會的反應截然不同。檯面下,新成立的英國政府和英國皇室展開激烈的秘密對峙,雙方斡旋於黛安娜王妃過世的善後處理。黛安娜王妃未離婚前已經是高度爭議的公眾人物,但她和查爾斯王子分手之後仍維持公開形象,頻繁出現在報章媒體,使得皇室對她的言行十分不滿。現在黛安娜王妃驟逝,女皇帶領的皇室一如往常表現出對於家族悲劇的低調態度,隱蔽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Balmoral)城堡中,仍然過著平靜不起波濤的皇室生活迴避大眾目光,直到新政府領導人的首相布萊爾出面說服皇室對人民發言表態。

電影內容就是以震驚當代英國社會的轟動事件為主題,精彩描述皇室在黛安娜王妃過世後與英國首相布萊爾及情緒激動的廣大英國人民之間的衝突互動關係,這現象反映了皇室權力的快速消退,首相地位的提高,以及英國步向民主、開放新形象的轉變動力。

【黛妃與女皇】的全片精神就在述說努力維護傳統的皇室統治者和政治手腕高明的現代國家領導人之間的對峙互動情形。故事圍繞在黛安娜王妃過世引發的各種不同效應,包括飛車追逐公眾人物的無情狗仔隊、正值黃金時期就驟逝身亡的國際名人、未開花即早夭的八卦風流韻事,及緊迫盯人造成悲劇事件的卑劣媒體道德。

【黛妃與女皇】以全新角度窺視黛安娜王妃過世後,英國皇室與國家的穩定關係如何動搖。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認為【黛妃與女皇】就是要讓觀眾得知英國女皇的不同面貌。他指出:「整個皇家習俗本來就很荒唐,這使得皇室的表現顯得格外可笑。英國的傳統一向如此,這點實在很諷刺。不過電影的重點剛好相反,我們強調危機時刻的人性特質及人們逃避現實的方式。女皇最近剛過80歲生日,從不少文章的評價中可看出,雖然許多人認為皇家習俗愚蠢過時,但他們同意英國女皇確實是一位不凡的女性。」

製片克里斯汀蘭岡表示:「這個故事最令人著迷之處在於深入不為人知的幕後。英國人民對於新任首相布萊爾領導的政府賦予厚望,但上任4個月來卻難見有超越的表現。突如其來的黛安娜王妃意外事件正好讓布萊爾能夠順勢帶領國家改變。這個故事主要描述的便是悲劇事件過後幾天內首相和皇室的微妙互動關係。」

製片安迪哈里斯談到靈感來源時表示,他在回顧皇室與女皇對於黛安娜王妃驟逝的最初反應時,他觀察到皇室當下的沈默。他很驚訝皇室竟然如此傳統保守,面對國家的最大悲劇卻不肯打破禮節規制。至於人民似乎也渴求權力核心人物能夠做出某種表態。

編劇彼得摩根想辦法取得各種不公開資源,使他能夠如實傳神地詮釋女皇和首相布萊爾的言行舉止和思考方式,以及對危機處理的看法。他發誓保密這些資訊提供者,不過這些人涵蓋首相官邸和皇宮的前任員工、傳記作家、機要秘書、巴爾莫勒爾城堡的賓客,以及提供不公開記錄的記者和政客。

安迪哈里斯斯表示:「彼得摩根十分擅長用文字描摹已知事實和想像情節之間的微妙差異,創造出屬於電影的表現。」這種充滿潛在爭議和危機的表現,經由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的巧思完美呈現。史蒂芬佛瑞爾斯執導過多部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電影作品包括【危險關係】、【美麗壞東西】和【致命賭局】(THE GRIFTERS)。

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表示:「要找到還沒被拍膩的新鮮題材實在很難。我深受這個電影計劃吸引的原因是,除了能夠和編劇彼得摩根再度合作之外,還有就是它描繪新式和舊式世界衝突的主題。這個故事著實呈現英國傳統消失的優缺點。」

史蒂芬佛瑞爾斯處理屬於自己英國的題材特別有感觸。他說:「我自身對於女皇的情感很複雜。從我出生開始,我就熟知這位女性60餘年,對於她的各種糾結情感比我想像中還錯綜複雜,這對我來說是最棘手的地方。」

史蒂芬佛瑞爾斯的敏銳導演手法是讓【黛妃與女皇】一片風格和調性都十分獨特迷人的關鍵。安迪哈里斯表示:「處理複雜又具爭議性的話題時就需要非常嚴肅認真的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就是最佳人選,他不只經驗豐富也聰明絕頂。他勇於承擔風險、隨時求新求變、堅持追根究底的特質都是成就這部電影不可或缺的寶貴條件。」

黛安娜之死歷史事件簿
◎1981年7月29日,查爾斯王子和黛安娜史賓賽女士(Lady Diana Spencer)在倫敦舉辦童話般的婚禮。
◎1996年8月28日,經過多年媒體冷嘲熱諷地報導兩人婚姻觸礁的消息,查爾斯和黛安娜終於離婚。
◎1997年5月1日,新工黨領袖東尼布萊爾贏得壓倒性勝利,當選英國首相,結束18年來柴契爾夫人和約翰梅傑領導下的保守黨執政。
◎1997年8月31日,戴安娜王妃和男友多迪法伊德(Dodi Fayed)為閃躲狗仔隊,在巴黎高速撞車身亡。
◎1997年8月31日,英國首相布萊爾公開稱呼戴安娜為「人民的公主」(the people’s princess)。
◎1997年9月2日,全英國人哀悼黛安娜,使得黛安娜故居的肯辛頓宮(Kensington Palace)花海源源不絕。同時,英國皇室的沈默也漸漸備受批判。
◎1997年9月4日,黛安娜過世5天,皇室首次發表公開聲明。
◎1997年9月5日,女皇在現場轉播的電視上向全國人民發表演說,稱呼黛安娜為「卓越有天賦者」(exceptional and gifted human being)。
◎1997年9月6日,好幾百萬的英國人民湧至街上參加黛安娜的公開葬禮,造成全英國幾乎停擺一天。

編劇彼得摩根挑戰最棘手的劇本─書寫皇家祕辛
【黛妃與女皇】從一開始構思就註定會引爆爭議,哈里斯表示:「這個故事的無窮魅力就在於它極為大膽。這是關於一位在世君主的電影。」

編劇彼得摩根也表示:「這部電影最大膽的地方就在它並非一部諷刺作品,而是努力將權力核心人物描繪成像你我一樣心思複雜、追求完美、個性矛盾的凡人,不是一般常見的嘲諷喜劇。」彼得摩根在著手劇本時,他知道改造英國女皇和英國首相必須有所突破,要將這兩位仍時常出現在新聞頭條的活生生話題人物轉化成面對個人和國家危機的戲劇性人物。他採取的方式是維持可信度但不誇張模仿。

彼得摩根運用人際關係和社交手腕獲取不少資訊,此外,他到處訪問任何可能與女皇、首相布萊爾或其他皇室成員有接觸的相關人士,甚至包括專屬裁縫師和馬伕。彼得摩根回憶地說:「我去找任何願意和我對談的人。剛開始他們通常口風很緊地回答:『不,我什麼都不能說』。但沒多久,他們就會打開心房娓娓道來:「告訴你還有…還有…」。大家其實都想分享自己的故事。」

豐碩的調查結果中也有彼得摩根意想不到的收獲。那就是他得知任何人都能在女皇的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附近租間小別墅。所以不久之後他也順理成章地成了女皇的匿名鄰居,讓他有機會貼近女皇的生活,還能接近皇宮的工作人員,而這些人正可以瞥見女皇最輕鬆、最自然的狀態。彼得摩根表示:「我們探訪無數的當地人或工作人員,盡力取得所有的資訊。我們得到的情報不是什麼天大秘密,只要來巴爾莫勒爾城堡附近租間小別墅都可聽到這些消息!」

彼得摩根住在巴爾莫勒爾城堡時,打從內心深處感到女皇的與世隔絕。他指出:「待在那裡時,你就會深深感到脫離現實有多遠。你生活在離倫敦市區幾百萬哩的森林裡,一處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境。這時你就會瞭解,難怪她根本不知道黛安娜過世後的倫敦反應。

隨著對於女皇為人處世及其孤立生活的瞭解愈深,彼得摩根開始能夠感同身受皇室歷經媒體攻擊的黑暗時期。他觀察後表示:「關在封閉世界的皇室家庭面臨危機時,女皇下令移開所有的電視和廣播,以免黛安娜王妃的孩子受到傷害,但也使得這一家人的生活變得完全與外界隔離。他們陷入困境,周遭的人只知諂媚不說真話以及蒙蔽外界情形。人民上街大聲喧嚷卻不見皇室出面回應,因為皇室家庭根本什麼都不知道」

彼得摩根住在巴爾莫勒爾城堡附近時還發現女皇經常會獨自開著自己的越野車出遊。這個畫面也成為電影中感情洋溢的想像片段,其中她在林中突然遇見一隻雄偉的雄鹿。彼得摩根解釋說:「這一幕有強烈的象徵意義。長久以來雄鹿是帝國的象徵,而女皇跟動物比跟人類還親,這也是眾所皆知的。不過我有興趣的是象徵帝國的14根角雄鹿很久難得一見,因為它們很少逃得過被捕捉或剪角的命運,這容易讓我們聯想到虛權的君王政體已經很久沒在國家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

除了女皇,彼得摩根對首相布萊爾也充滿興趣。他表示:「在超過十年的保守統治之後,布萊爾以壓倒性的勝利入主掌權,帶來新氣象。他很討人喜歡,但他剛開始幾次進入皇宮想必興奮之情難掩。這點也是我們想要捕捉的。」

彼得摩根也發現首相布萊爾和女皇之間的衝突,反映出傳統和現代之間更深的鴻溝,這種情形在英國和世界各地都可見。彼得摩根解釋說:「這是民選政權和世襲政權的問題。我想這變得有點像母子關係,深植於人民轉變中的價值體系。首相布萊爾引領國家步入敏感自由的現代,翻轉英國的保守形象。不久,英國變成現代又有趣的『酷不列顛』(Cool Britannia),然而代價就是英國傳統的消滅殆盡。黛安娜王妃的過世適時刺激新舊兩種世界的衝突。」

女皇、王子和首相的選角充滿挑戰性
【黛妃與女皇】的所有角色都取自生活在真實世界的人物,而且他們不僅是名人,還是會留名青史的國家資產。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表示:「我們已經夠熟悉和認識這些公眾人物,因此選角的困難就在於找出一群能夠感覺像本人卻又不會顯得滑稽突兀的演員。我們討論這個問題很久,選角時考慮非常多。」

選角上風險最大的想必是女皇一角。女皇是國家典禮上代表英國的象徵,是受法律保護的大英帝國遺產,至今銀幕上從未如此貼近地演出她的私密人性。女皇統治英國超過半世紀,似乎是個令人捉摸不透的神秘人物。然而製片安迪哈里斯心中有個能夠勝任的人選,那就是:海倫米蘭。他覺得海倫米蘭不僅氣質像女皇,她的才華和勇氣都讓人感到她可以成為女皇化身。哈里斯回憶地說:「她是英國戲劇界的女皇,看起來也有點像女皇。所以我想海倫演女皇是個好點子。」

海倫米蘭縱橫戲劇、電影和電視界,演出無數令人難忘的角色。她認為女皇角色極具吸引力而接演。她表示:「這個故事的題材很敏感,某方面來說很危險,所以得確認工作團隊必須很聰明且實力堅強,如此才能不落入俗套地將這樣的故事成功搬上大銀幕。」

女皇身為著名且神秘的在世君王,海倫米蘭當然清楚演出這個角色的風險。她承認說:「扮演具象徵地位的女皇讓我深感惶恐。這大概是目前為止最令我不安的角色。」海倫米蘭為了讓自己能夠融入角色自在演出,她決定由外而內,先模仿女皇獨特的上流社會說話模式,接著摹想女皇身為母親、祖母和國家領袖散發的風範。她表示:「對話指導潘妮戴爾(Penny Dyer)對於聲音的表現極為敏銳,這對我的幫助很大。漸漸地,有個想法讓我的演出更得心應手,那就是我把自己想成肖像畫家。好的肖像畫家是以自己的方式觀察、表現主題人物,並投入自我想像和情感,因此每幅畫像都各具特色。」

整部電影從頭至尾,海倫米蘭都小心翼翼地人性化演出,但不誇張以避免淪落滑稽模仿。她解釋說:「我並非想要觀眾佩服我的精湛演技。我是想要觀眾相信我就是女皇,進而和我一起想像進入女皇的世界。要是演得太用力會讓人感到不真實,所以有時我會跟真實保持一點距離,因為戲劇演出中,過度詮釋往往會干擾觀眾的想像空間。」

史蒂芬佛瑞爾斯很滿意海倫米蘭的幽默和多層次表現。他表示:「我相信海倫的脫俗演出會提升此片的質感。」

海倫米蘭為了揣摩女皇內心的掙扎也做了不少功課。她指出:「我得維妙維肖地演出女皇的樣子,包括模仿髮型、手勢、儀態、聲音、走路方式等。我的休息間裡有一堆女皇的照片,而且我一有時間就看女皇的資料影片。」

她繼續表示:「然而每次看這些影片都令我心生畏懼,讓我感到自己無法好好詮釋女皇這個角色,特別是她的內心世界。其中有一段約1分鐘的早期影片是女皇12歲時拍的,影片裡頭的女皇沒做什麼,只是下車走向某人握手。然而這一幕卻讓我十分感動,我還重複看了好幾遍。我愈研究她愈發覺她是一位不凡的人。她跟熱心大方的首相布萊爾不同,她很低調內向,但又不會模稜兩可,事實上,她很沈著有自信。她自律甚嚴,但又想稍微偏離傳統。我一直試圖想要詮釋的就是這種矛盾。」

海倫米蘭認為要創造一種真實的皇室家庭氣氛很重要。因此,她邀請所有飾演皇室成員的演員到她家作客聊天,包括飾演菲利浦親王的詹姆斯克隆威爾、飾演查爾斯王子的亞力斯傑寧斯和飾演女皇太后的席薇雅辛絲。她說:「這樣我們才會感覺真的像皇室一家人,習慣每個人的語調。不然好像一群陌生人聚會,彆扭地用奇怪的上流語調說話。」

海倫米蘭感到很有幸能在【黛妃與女皇】中與史蒂芬佛瑞爾斯合作。她談到這個導演時說:「史蒂芬導戲就像指揮一場音樂會,他腦中似乎聽得到電影旋律,而且能夠指揮大家如何表演出來。」 

在女皇的選角作業圓滿定案的同時,電影製作人員的心中也出現飾演首相布萊爾的人選,那就是麥可辛。他是英國最有天賦的男演員之一,他令人折服地將工黨領袖布萊爾演得維妙維肖,為他帶來無數的讚揚及正面評價,也讓他成為詮釋首相這位極富個人魅力的最佳代言人。

英國選民對首相布萊爾的期望,賦予他不少信心,他也有許多空間表現首相的重責大任。影片最後,他的道德精神層面提升且更有自信。」

麥可辛尤其喜愛這部電影表現出來的辛辣黑色幽默和潛在人性。他觀察後表示:「彼得摩根的劇本游走於傲慢和大膽的界線,更棒的是憑著具可信度的專業角度描述人物的居家生活,如布萊爾邊看電視邊吃比薩。看到這些大人物做一般人都會做的事讓人有點驚訝。」

麥可辛很樂於發揮深度且細膩的演技來詮釋這位活生生的現代領袖。他解釋地說:「很奇怪,這種角色的演出過程和一般角色剛好相反。若你扮演的是虛構人物,你會從內心開始揣摩,漸漸地人物的聲音和個性就會自然流露;但若你扮演的是真實人物,你會從外觀下手,接著才會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我看了許多首相布萊爾的資料影片,讀了不少有關他的報導,也常和人討論他。我不僅嘗試模仿他,我還觀察所有的小細節,試圖想要瞭解他的內心想法。扮演人物通常會誇張模仿,還得加上煽情台詞,然而這部電影著重探討感情世界。因此,首先要做很多調查工作,但接著開拍時就要放手一搏。」

麥可辛最後發現這部電影適時切入某個時代的核心,而這個時代正好是新舊觀念衝突的關頭。他說:「表面上看來,這部電影是關於皇室如何處理黛安娜王妃過世的事件,及首相布萊爾對他們的建議。然而,這部電影真正要探討的是當時價值標準的轉變,對比英國文化的新舊觀念,傳達自由新氣象如何衝擊代表義務和傳統的皇室象徵。

這部電影是麥可辛繼【致命化身】(MARY REILLY)和【驚心交易】(THE DEAL)之後,第三度與史蒂芬佛瑞爾斯合作,他很高興能與這位導演繼續合作。他表示:「史蒂芬佛瑞爾斯會一直刺激你進步,這是一種相當令人滿意且收獲良多的經驗,雖然不是很輕鬆。他塑造的人物總是很複雜,而且為了表現那種複雜,他會持續要求演員一再深入。你很清楚他在操縱你,但由於你信任他,就算被他利用也甘之如飴。有一幕我和海倫米蘭演對手戲,他說:『她現在很害怕對吧?』為的就是幫我在那種情境下瞭解我的角色。他眼光似乎閃爍著什麼,但對演員很有用。」

這部電影的其他重要角色包括飾演女皇太后的資深女演員─席薇雅辛絲、飾演查爾斯王子的知名戲劇演員─亞力斯傑寧斯、飾演女皇機要秘書─羅賓詹夫林爵士的羅傑艾蘭、飾演查爾斯王子機要秘書史蒂芬藍波特的提姆麥克穆蘭等。史蒂芬佛瑞爾斯認為查爾斯王子獨具特色,而亞力斯傑寧斯演來栩栩如生,算是全世界最好的演出之一。他表示:「查爾斯王子的角色難度很高。他通常是眾人取笑的對象,但我想看他表現出內疚。我想像他於事件那週因內疚而受盡煎熬的樣子,因為他是知道最多的人。」

史蒂芬佛瑞爾斯最出人意料的選角,也許是讓美國演員詹姆斯克隆威爾飾演菲利浦親王。他因全球大賣的【我不笨,所以我有話要說】和【鐵面特警隊】而聞名國際,和史蒂芬佛瑞爾斯曾合作過美國電視劇【核戰爆發令】(FAIL SAFE)。他開玩笑地說:「我想導演想找個替死鬼,一個英國媒體炮轟的對象。」他繼續說:「很多人認為沒道理找個美國人演菲利浦親王,導演剛開始也有點猶豫,懷疑我是否能勝任。我想能說服他的理由是:我確實親自和女皇和菲利浦親王碰過面,在白廳(Whitehall)為菲利浦親王贊助的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表演。那次的接觸讓我有機會觀察到菲利浦親王的談吐和舉動。然而我最有興趣的還是他外表下的人性面。」

詹姆斯克隆威爾努力以自己的方式來詮釋菲利浦親王的觀點。他表示:「我覺得菲利浦親王的個性溫和順從且完全瞭解自己的身份。他會盡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又知道何時保持沈默。關於皇室有太多有趣的問題,如皇室遇到麻煩時由誰負責?女皇會以君王之姿把責任推給菲利浦親王嗎?菲利浦親王對於查爾斯王子的關愛和包容是否讓他行為不見收歛?然而我無法以演員的身分對他做出評斷;因為我若如此做,我會從這個角色抽離而不能真正詮釋他本人。」

【黛妃與女皇】中的兩種世界─傳統和想像
【黛妃與女皇】一片從頭至尾,保守過時的舊傳統世界與作風自由的新美好世界之間互動頻繁,不斷表現戲劇張力。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帶領其創意團隊運用巧思和攝影技術,打造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讓此片處處展現新舊對比。史蒂芬佛瑞爾斯表示:「這部電影主要是要描述這些大人物檯面下的私密生活,談論他們的人性面,要掌握好平衡點並不容易。我特別喜歡呈現這些人日常生活的那幾幕,像皇室家庭聚在一起看電視的場景。」

史蒂芬佛瑞爾斯和巴西籍攝影師艾方索畢托(Affonso Beato)工作配合密切。畢托因和國際知名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合作過【我的母親】(ALL ABOUT MY MOTHER)和【顫抖的欲望】(LIVE FLESH)而聞名。

艾方索畢托在拍攝中要處理的難題那就是:這部虛構電影最後會穿插幾段精選自1997年開始的真實資料影片。蒂芬佛瑞爾斯想要用紀錄片的方式來傳達即時訊息及強調無孔不入的媒體現象。

史蒂芬佛瑞爾斯談到運用資料影片時表示:「我們努力想要傳達黛安娜王妃雖然已經過世,但她的影響力一直都在。要找到電視上沒播過的畫面真不容易,後來我們想辦法發現了珍貴的紀錄影像。除了一些我們英國人熟悉卻非常私密的鏡頭,像雪莉布萊爾在選舉過後第二天穿著睡袍開門的鏡頭,我們也有一些能讓觀眾驚訝的畫面。」
挑選拍攝地點的智慧

在電影構思和地點選擇上,氣氛沈悶的皇室世界和輕鬆迷人的首相布萊爾之間的對比更顯得突出。負責製作設計的艾倫麥當勞(Alan Macdonald)便要挑戰如何帶領觀眾進入政府和皇宮的密室。為了對本片人物及其生活環境有更精準的認識,他開始鑽研各種詳細資料,並觀看無數有皇室和首相布萊爾畫面的電視資料影片。他直覺瞭解電影重點在於貼近人物,他表示:「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巴爾莫勒爾城堡和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都是雄偉壯觀的象徵性建築物,但這部電影的重點不在電視上常看到的公共領域;事實上,我們把主要場景設在皇室的私密空間,但這方面的資料實在很少。觀眾會看到女皇待在臥房、床上,或看電視、在巴爾莫勒爾宮中開車,這些都需要想像力。這是項挑戰,但我相信這樣可為觀眾創造迷人的視覺經驗。」

這部電影的許多場景都設在蘇格蘭鄉間的巴爾莫勒爾城堡,是女皇最隱密的住所。巴爾莫勒爾城堡是女皇擁有的兩間私人皇宮之一,是維多利亞女皇建造的夏宮,也是國家禮節和皇室生活的表徵。設計是蘇格蘭式華麗風格(Scottish baronial style),融合哥德復興(Gothic Revival)和都鐸(Tudor)式建築的宏偉氣勢,同時深受巴伐利亞風格影響,類似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King Ludwig II)的狩獵行宮。

要找到一間外觀如此特別的尖頂邸宅實屬不易,加上許多邸宅主人一聽到這部電影的主題之後就不願借屋拍片,使得艾倫麥當勞的任務更是難上加難。最後,他終於找到三間可以改造成巴爾莫勒爾城堡內部和外部景觀的邸宅,分別是亞伯丁郡(Aberdeenshire)的克呂尼城堡(Cluny Castle)、因弗內斯郡(Invernessshire)的葛倫菲斯莊園(Glenfeshie Estate)及亞爾夏(Ayrshire)的布萊爾坎恩城堡(Blairquhan Castle)。這三間邸宅以前都從未出現在電影裡。

艾倫麥當勞完成研究並確定地點之後,靠著自己的創意和直覺來發揮想像。他表示:「對我來說,這項任務非常有趣,因為我們要透視一個私密世界,要試圖創造某種年代不明顯並結合傳統和家族觀念的鄉間官邸。電影中的皇室成員似乎困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傳統束縛中,是成長於戰時及戰後的一代,無論是他們的心理狀態或是皇宮的設計和功能都透露出保守傾向。」

艾倫麥當勞還利用色彩組合來表現這種保守氣氛。他說:「我們不用任何紅色或藍色做裝飾,只用油灰(putty)和自然棕色。此外,巴爾莫勒城堡也帶有維多利亞女皇和艾伯特親王引領的『格子呢狂熱』(Tartanmania)風格。然而我們不能依樣畫葫蘆地到處都用格子呢,因為這樣看起來會像一間主題飯店。因此,我用同樣的布料和顏色但柔化色彩組合,讓所有色調變柔,表現出規範、整齊和秩序。」

至於首相布萊爾官邸中的步調則截然不同。艾倫麥當勞表示:「根據我的研究,布萊爾夫婦的生活方式像學生一樣活潑。他們的孩子都還小,居家生活混亂無序卻溫馨有趣,就像一般家中有幼童的中年夫妻一樣,與嚴格拘謹的皇室生活方式簡直是南轅北轍。」

如此不拘禮節的風氣甚至感染到首相官邸所在的唐寧街。艾倫麥當勞說:「在唐寧街上,洋溢一種全新的生活態度,所謂『我是東尼』,而非『首相遵命』。因此,我賦予唐寧街一股混著過往遺風格調的當代感。」

艾倫麥當勞負責設計一般大眾難得一窺堂奧的皇宮房間,康索拉塔鮑伊(Consolata Boyle)則挑起服裝設計大任,為可能是全世界最常亮相的皇室成員設計戲服。不過她不想一成不變地如法泡製,因而決定採取較富創意的方式。

康索拉塔鮑伊表示:「我認為完全翻版的風險很大。由於女皇是眾所皆知的名人,許多方面卻又如謎團般神秘,因此會面臨雙重挑戰。要是什麼都模仿複製會讓人失去新鮮感,所以我試圖在情感和精神層面符合皇室本質,但同時又能自由展現藝術精神。我擷取她服裝的基本元素並藉此發揮。」

康索拉塔鮑伊在設計女皇隱退到巴爾莫勒爾城堡的服裝時表現空間特別大。她表示:「現在是女皇生活最安逸的時期,視覺上強烈呈現她從年輕時就延續至今的風華,衣著和生活兼具優雅和悠閒的特色,而且還反映出她對大自然和巴爾莫勒爾城堡附近美麗獨特景觀的喜愛。為了表現她的幸福和自在,我設計她穿著暖色、低調的格子呢裙配威靈頓靴和壓花皮鞋,一切打扮實用舒適。至於她或首相在倫敦出現的場合,服裝則具有冷色、高調、都會感,與她在巴爾莫勒爾城堡的居家風格大相徑庭。」

最後,引用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的結語:「這部電影極富爭議性,不過我想最大膽之處就是敢拍這樣的題材。此片毫無造謠中傷也無空穴來風,令人驚奇的就是把女皇當成平凡女人而非獨權君王的創新概念。」

演員介紹
1.海倫米蘭(Helen Mirren)─飾演英國女皇(The Queen)

海倫米蘭是享譽國際的英國資深女演員。她的表演工作伸入電影、電視和戲劇,以挑戰高難度角色聞名,因精湛的演技得過無數大獎。【黛妃與女皇】是她第二次在大銀幕中扮演女皇角色,第一次是在尼可拉斯海納(Nicholas Hytner)導演的【瘋狂喬治王】(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中飾演夏綠蒂女皇,她也因這個角色得到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提名,並獲得1995年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員獎。

海倫米蘭發跡於國立青年劇院(National Youth Theatre)。1967年,她加入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演出許多精緻大戲的重要角色,包括【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Troilus and Cressida)中的克瑞西達,及崔佛南恩(Trevor Nunn)製作的【馬克白】(Macbeth)中的馬克白夫人。1972年,她加入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導演的劇團,開始全世界巡迴演出。

海倫米蘭的電影事業始於1960年代後期,第一部演出的電影是麥可包威爾(Michael Powell)的【沙灘上的夏娃】(AGE OF CONSENT),和詹姆斯梅遜(James Mason)演對手戲。不過她突破演出的電影是約翰麥肯齊(John Mackenzie)的【美好的星期五】(THE LONG GOOD FRIDAY)。她在片中飾演難搞又挑逗的情婦維多利亞,與鮑伯霍金斯(Bob Hoskins)扮演的倫敦東區暴躁流氓同台演出,被影評人稱許為重要的明日之星。

【美好的星期五】之後,海倫米蘭的電影事業開始起飛,演出無數佳片,包括:約翰鮑曼(John Boorma)的科幻冒險片【石中劍】(EXCALIBUR)及派特歐康諾(Pat O’Connor)的愛爾蘭驚悚片【恩怨情天】(CAL)等。她在【恩怨情天】中飾演和年輕男人談姊弟戀的中年女性,並獲得1984年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員獎。她陸續嘗試各式各樣的電影,包括彼得威爾(Peter Weir)的【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彼得格林那威(Peter Greenaway)的【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AND HER LOVER)、查爾斯史都里吉(Charles Sturridge)的【天使裹足之處】(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及泰瑞喬治(Terry George)的【赤子雄心】(SOME MOTHER’S SON),其中她還是【赤子雄心】的製片之一。

海倫米蘭在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的【謎霧莊園】(GOSFORD PARK)中的演出讓她二度得到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還有奈吉柯爾(Nigel Cole)的【辣嬤寫真】(CALENDAR GIRLS)也讓她得到金球獎提名。此外,她也在【家變】(THE CLEARING)中與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合作演出。

1990年代早期,海倫米蘭參加得過艾美(Emmy)獎和英國電影學會(BAFTA)獎的知名電視影集【主嫌犯】(Prime Suspect)演出,在劇中扮演名為珍丹妮森(Jane Tennison)的偵緝總督察。她最近剛拍完最後一集的【主嫌犯】,為這位個性鮮明的角色劃上句點。1999年,她因飾演【蘭德的激情】(The Passion of Ayn Rand)中的同名角色而獲得艾美獎和金球獎提名。

海倫米蘭也在美國電視演出重要角色,包括【失敗的追擊】(Losing Chase,1996年金球獎電視電影或迷你影集最佳女演員獎)、【蘭德的激情】(艾美獎最佳女演員獎)、【天生我才必有用】(Door to Door,金球獎、艾美獎和美國影視演員協會獎提名)、【羅馬之春】(The Roman Spring of Mrs Stone,金球獎、艾美獎和美國影視演員協會獎提名)及C4和HBO一起製作並在英美佳評如潮的【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等。

海倫米蘭的戲劇事業同樣成功。她於1970年代的代表作有:皇家劇團(Royal Court)的【齒與笑】(Teeth ‘n’ Smiles)和抒情劇團(Lyric)的【海鷗】(The Seagull)。其他受高度肯定的劇作還包括和邁可甘邦(Michael Gambon)演對手戲的【安東尼和克麗奧佩脫拉】(Antony and Cleopatra)、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雙向鏡】(Two-Way Mirror)、【奧非的沉淪】(Orpheus Descending)、首次百老匯演出並得到東尼獎(Tony)提名的【玫瑰夫人】(A Month in the Country)及和伊恩麥克連爵士(Sir Ian McKellen)演對手戲的百老匯戲劇【死亡之舞】(The Dance of Death)。她最近的戲劇作品是在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演出的【哀悼】(Mourning Becomes Electra),並因此得到奧立佛獎(Olivie)最佳女演員的提名。2003年,海倫米蘭並獲英王授封為女爵士(Dame of the British Empire)。

2.麥可辛(Michael Sheen)─飾演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
威爾斯人的麥可辛在工業城塔爾博特港(Port Talbot)長大,同鄉前輩有理查波頓(Richard Burton)和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

麥可辛被公認為最有天賦的英國新生代演員之一,同時活躍於戲劇和電影。他在電視劇【驚心交易】(THE DEAL,2003)中就扮演過英國首相布萊爾。這則是他第三次與導演史蒂芬佛瑞爾合作。他的第一部電影劇情片就是史蒂芬佛瑞爾的【致命化身】(MARY REILLY),扮演化身博士(Dr. Jekyll)的男僕。他演過的其他較知名電影有:【王者天下】(KINGDOM OF HEAVEN,2004)、【愛你無法度】(LAWS OF ATTRACTION,2003)、【少年壯志莫言愁】(BRIGHT YOUNG THINGS,2003)、【決戰異世界】(UNDERWORLD,2002)、【關鍵時刻】(FOUR FEATHERS,2002)、【王爾德的情人】(WILDE,1997)等。

麥可辛的戲劇事業於1991年起飛,當時他還是皇家戲劇藝術學院(RADA)的學生。他的戲劇演出還包括【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皮爾金】(Peer Gynt)、【亨利五世】(Henry V)、【憤怒的回顧】(Look Back in Anger)等,使他陸續獲獎並贏得高度肯定。

1999年,麥可辛參與演出彼得霍爾(Peter Hall)的百老匯重演劇碼【阿瑪迪斯】(Amadeus),使他漸受國際矚目。他還三度得到奧立佛獎最佳男演員提名。2003年,他在當瑪倉庫劇院(Donmar Warehouse)演出卡利古拉(Caligula)一角,同時獲得倫敦標準晚報戲劇獎(London Evening Standard Theatre Awards)和倫敦戲劇評論獎(London Theatre Critics Awards)的最佳男演員獎。

3.詹姆斯克隆威爾(James Cromwell)─飾演菲利浦親王(Prince Philip)
詹姆斯克隆威爾是知名的好萊塢演員。他在洛杉磯出生,曼哈頓成長。他的電影事業始於1976年,之前主要是參與戲劇演出。他因1995年【我不笨,所以我有話要說】(BABE)中的畜農一角而聲名大噪,並獲得詹姆士奧斯卡獎(James an Oscar)的最佳男配角提名。他的其他知名電影演出包括【情色風暴1997】(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1996)、【星艦迷航記8:戰鬥巡航】(STAR TREK: FIRST CONTACT,1996)、【鐵面特警隊】(L.A. CONFIDENTIAL,1997)、【綠色奇蹟】(THE GREEN MILE,1999)和【愛在冰雪紛飛時】(SNOW FALLING ON CEDARS,1999)等。

詹姆斯克隆威爾也客串演出許多知名的電視劇,包括【星艦迷航記】系列(Star Trek: Deep Space Nine and The Next Generation)、【洛城法網】(LA Law)、【希爾街的布魯斯】(Hill Street Blues)等。

4.席薇雅辛絲(Sylvia Sims)─飾演女皇太后(The Queen Mother)
席薇雅辛絲是英國最知名的女演員之一,曾在皇家戲劇藝術學院接受訓練。她表演戲劇時就不時在導演赫伯特韋爾考克斯(Herbert Wilcox)和英國女星安娜尼歌爾(Anna Neagle)夫婦檔的電影中露臉,如在【飛女正傳】(MY TEENAGE DAUGHTER,1956)中扮演安娜尼歌爾的問題女兒。

席薇雅辛絲於1950年代後期和1960年代初期的電影作品包括【恐怖之砂】(ICE-COLD IN ALEX,1958)、【抗暴英烈傳】(CONSPIRACY OF HEARTS,1960)、【蘇絲黃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1960)和【受害者】(VICTIM,1961)等。

席薇雅辛絲曾三度入圍英國電影學會獎,兩次是【糟糠賢妻】(WOMAN IN A DRESSING GOWN,1957)和【NO TREES IN THE STREET】(1958)的最佳女演員提名,一次是【THE TAMARIND SEED】(1974)的最佳女配角提名。

席薇雅辛絲近年的電影作品包括【初生之犢】(ABSOLUTE BEGINNERS,1986)、【第二春】(SHIRLEY VALENTINE,1989)、【愛在戰火蔓延時】(SHINING THROUGH,1992)、【至死方休】(I’LL SLEEP WHEN I’M DEAD,2003)和【海神號】(THE POSEIDON ADVENTURE,2005)。

5.亞力斯傑寧斯(Alex Jennings)─飾演查爾斯王子(Prince Charles)
亞力斯傑寧斯是得獎無數的演員,曾在國家青年劇院(National Youth Theatre)和布利斯托老維克(Bristol Old Vic)劇院接受訓練,參加過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及皇家國家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等各種戲劇演出。

亞力斯傑寧斯的電影和電視作品包括【戰爭安魂曲】(WAR REQUIEM,1989)、【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1996)、【慾望之翼】(THE WINGS OF A DOVE,1997)、【Solo Shuttle】和【關鍵時刻】(THE FOUR FEATHERS,2002)。

亞力斯傑寧斯的戲劇表演為他贏得許多獎項,包括三次勞倫斯奧立佛戲劇獎(Laurence Olivier Theatre Awards),為1989年【Too Clever By Half】的最佳喜劇表演獎、1996年【皮爾金】的最佳演員獎及2003年【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的最佳演員獎,其中音樂劇【窈窕淑女】在倫敦特魯里街劇院(Drury Lane Theatre)演出等。

6.海倫邁柯瑞(Helen McCrory)─飾演布萊爾夫人雪莉布萊爾(Cherie Blair)
海倫邁柯瑞是倫敦戲劇圈公認非常有天賦的女演員。她於1995年獲得理查波頓獎(Richard Burton Award)的最有潛力新人獎,此後電影和電視事業也蒸蒸日上。她的電影作品包括【濃情威尼斯】(CASANOVA,2005)、【愛無可忍】(ENDURING LOVE,2004)、【基度山恩仇記】(THE COUNT OF MONTE CHRISTO,2002)、【戰地有心人】(CHARLOTTE GRAY,2001)、【人面獸心】(DAD SAVAGE,1998)及【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A VAMPIRE,1994)。

海倫邁柯瑞最近的成功戲劇演出是在懷德罕劇院(Wyndham’s)演出【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中的羅莎琳(Rosalind)一角,和席艾娜米勒(Sienna Miller)同台演出,並因此得到勞倫斯奧立佛戲劇獎最佳女演員獎的提名。

7.羅傑艾蘭(Roger Allem)─飾演女皇的機要秘書羅賓詹夫林爵士(Sir Robin Janvrin)
羅傑艾蘭是知名戲劇演員,參與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和皇家國家劇院的演出而聞名。

羅傑艾蘭的銀幕演出包括【V怪客】(V FOR VENDETTA)、【甜蜜劇中劇】(A COCK AND BULL STORY)、【羅馬之春】(THE ROMAN SPRING OF MRS STONE,2003)、【大國民傳奇】(RKO,1999)等。

他的戲劇作品包括在巴比肯劇院(Barbican)演出歷久彌新的音樂劇【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中的賈維(Javert)一角。並在戲劇【黑鳥】(Blackbird)中與喬迪梅(Jodhi May)同台演出且備受好評。

8.提姆麥克穆蘭(Tim McMullan)─飾演查爾斯王子的機要秘書史蒂芬藍波特(Stephen Lamport)
提姆麥克穆蘭演技精湛,曾在皇家戲劇藝術學院接受訓練。

提姆麥克穆蘭的電影和電視作品包括:【遲來的情書】(ONEGIN,1999)、【PLUNKETT AND MACLEAN】(1999)、【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1998)、【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1997)和【影子大地】(SHADOWLANDS,1993)。

工作人員介紹
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Stephen Frears)

史蒂芬佛瑞爾斯是風格最獨特大膽的英國導演之一。他1941年生於英國萊斯特(Leicester),在劍橋大學研讀法律,之後在倫敦皇家劇團當林賽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的助理。他初入電影界是當卡瑞爾勞茲(Karel Reisz)的助導。1971年,他拍了第一部偵探劇情片【GUMSHOE】,由亞伯芬尼(Albert Finney)主演。接著他轉入電視圈,直到1985年才重返電影界,以低成本預算成功拍了【豪華洗衣店】(MY BEAUTIFUL LAUNDERETTE),後來成為一部評價高又賣座的電影作品。

史蒂芬佛瑞爾斯喜歡描述挑戰傳統兩性關係和社會習俗的人物,這方面的興趣也表現在他後來的二部電影作品。【豎起你的耳朵】(PRICK UP YOUR EARS,1987)是關於富爭議性的知名英國劇作家喬奧頓(Joe Orton)的故事,男主角由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飾演,其他演員還有艾佛蒙利納(Alfred Molina)和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等。

史蒂芬佛瑞爾斯接著拍了第一部好萊塢大片【危險關係】(DANGEROUS LIAISONS,1988),並得到英國電影學會的最佳導演提名。此片改編自一本1782年的知名小說,編劇為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克里斯多夫漢普頓(Christopher Hampton),亮眼的演員陣容有約翰馬可維奇(John Malkovich)和葛倫克蘿絲(Glenn Close)等,其中葛倫克蘿絲飾演工於心計的梅特伊侯爵夫人(Marquise de Merteuil)並得到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1990年,史蒂芬佛瑞爾斯繼續拍出同樣成功且風格獨特的【致命賭局】(THE GRIFTERS),讓他得到199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此片由約翰庫薩克(John Cusack)、安潔莉卡休斯頓(Anjelica Huston)和安妮特班寧(Annette Bening)飾演三位騙徒。這部電影讓史蒂芬佛瑞爾斯成為英國最有才華的當代導演之一。

史蒂芬佛瑞爾斯一貫同時在英國和美國兩地拍片。1992年,他拍了寓言式的諷刺作品【小人物大英雄】(ACCIDENTAL HERO),由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吉娜戴維斯(Geena Davis)和安迪嘉西亞(Andy Garcia)主演。1996年,他拍了取材自【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故事的【致命化身】,再度與【危險關係】的工作團隊合作。

1998年,史蒂芬佛瑞爾斯拍了二十世紀西部片輓歌【非戀不可】(THE HI-LO COUNTRY),由伍迪哈里遜(Woody Harrelson)、比利克魯登(Billy Crudup)、潘妮洛普克魯茲(Penelope Cruz)和派翠西亞艾奎特(Patricia Arquette)演出。接著他重回自身熟悉路線,拍了【失戀排行榜】(HIGH FIDELITY),以幽默語調詮釋愛情承諾的真義。此片改編自尼克宏比(Nick Hornby)的同名暢銷小說,由合作過的約翰庫薩克領銜主演並參與編劇。

2000年,史蒂芬佛瑞爾斯與知名電視編劇吉米麥高文(Jimmy McGovern)合作,拍了內容悲情的【連恩】(LIAM),述說一個利物浦勞工階層家庭的不幸流離生活。2002年,他拍了備受好評的社會驚悚片【美麗壞東西】(DIRTY PRETTY THINGS),描述倫敦非法移民的生存悲哀。此片獲獎記錄包括2003年英國獨立電影獎(British Independent Film Awards)的最佳導演獎及2003年標準晚報獎(Evening Standard Awards)的最佳英國電影獎。編劇史蒂芬奈特(Stephen Knight)並得到2004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獎提名。

2003年,史蒂芬佛瑞爾斯返回英國電視圈拍了【驚心交易】,描寫英國首相布萊爾和財政大臣高登布朗(Gordon Brown)於關鍵時刻的互動關係。此片是首次電視上演出這兩位大人物,首相布萊爾由麥可辛飾演。這部電影獲得2004英國電影學會獎的最佳單元劇獎(Best Single Drama)。

史蒂芬佛瑞爾斯最近的作品是2005年的【裸體舞台】(MRS HENDERSON PRESENTS),劇情生動有趣,由茱蒂丹契(Dame Judi Dench)和鮑伯霍金斯(Bob Hoskins)主演。

製片:克里斯汀蘭岡(Christine Langan)
克里斯汀蘭岡是曾獲獎的製作人,之前和史蒂芬佛瑞爾斯合作過【驚心交易】。她製作過高評價的【骯髒的愛情】,導演是亞德里安謝爾高德(Adrian Shergold),由麥可辛主演,得到英國電影學會提名並獲得RTS獎的最佳單元劇獎。2005年,她製作同樣是亞德里安謝爾高德導演的【Pierrepoint】,由提莫西史波(Timothy Spall)和茱麗葉史蒂文生(Juliet Stevenson)主演。此片於2005年在多倫多國際影展(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首映,2006年4月發行。2006年9月,克里斯汀蘭岡開始擔綱BBC電影部門的製作人兼執行製作人。

製片:崔西席華德(Tracey Seaward)
崔西席華德之前跟史蒂芬佛瑞爾斯的合作是擔任【美麗壞東西】的製片。此片得到2004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獎提名,及英國電影學會的最佳英國電影和最佳劇本獎提名。

崔西席華德製作過的作品包括2005年國際間評價高又賣座的成功作品【疑雲殺機】(THE CONSTANT GARDENER),導演是佛南度梅瑞爾斯(Fernando Meirelles)。此片得到當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最佳劇本、最佳剪輯、最佳音樂,瑞秋懷玆則(Rachel Weisz)獲得最佳女配角獎。英國電影學會則提名該片角逐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演員獎。

席華德還製作過丹尼鮑伊(Danny Boyle)導演的【百萬小富翁】(MILLIONS,2003)、尼爾喬登(Neil Jordan)導演的【蛇之吻】(THE SERPENT’S KISS,1996)和【寡婦岭】(WIDOW’S PEAK,1993)等。

製片:安迪哈里斯(Andy Harries)
安迪哈里斯在帶領受歡迎及肯定的Granada電視台喜劇部門7年之後,於2000年受聘為同電視台的戲劇和喜劇部門主管。他在擔任喜劇部門主管期間,並製作過許多得獎無數的節目。

安迪哈里斯在擔任戲劇和喜劇部門主管期間同樣產量豐富,製作過包括單元劇如:巴斯特納克(Pasternak)愛情史詩原著的【齊瓦哥醫生】(Dr Zhivago),其中【齊瓦哥醫生】由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和山姆尼爾(Sam Neill)主演。

2003年,安迪哈里斯執行製作Channel 4電視台的電視電影【驚心交易】,獲得2003年英國電影學會的最佳單元劇獎,導演就是史蒂芬佛瑞爾斯。他製作過的其他作品包括【亨利八世】(Henry VIII),由彼得摩根編劇,雷溫史東(Ray Winstone)和海倫娜波漢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主演;獲獎的【主嫌犯IV】,由海倫米蘭主演。

編劇:彼得摩根(Peter Morgan)
彼得摩根出生於南倫敦,雙親都是流亡難民,父親是德國裔猶太人,母親是信奉天主教的波蘭人,從小家裡講德文。由於自己的外來者身分,他從年輕開始就發展出敏感的觀察能力。他相信這樣的背景讓他擅長撰寫尖銳大膽的內部權力世界。

彼得摩根同時為電影和電視寫各種劇本,之前就跟史蒂芬佛瑞爾斯合作過獲英國電影學會獎項肯定的【驚心交易】,描寫英國首相布萊爾和財政大臣高登布朗之間的友誼和政治關係。此電視電影加上【黛妃與女皇】和新劇【佛斯特/尼克森】(Frost/Nixon)為他建立起編劇家聲望,特別是深入權力本質的題材如爭權、喪權和陰謀等。其中【佛斯特/尼克森】是描述1977年知名記者佛斯特和前美國總統尼克森的電視媒體權利關係。

彼得摩根還改編【最後的蘇格蘭王】(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故事背景設為獨裁總統阿敏(Idi Amin)統治下的烏干達,導演是凱文麥唐納(Kevin Macdonald),已於2006年9月上映。

彼得摩根的電視作品包括【亨利八世】,並獲得2004年國際艾美獎(International Emmy Award)的最佳戲劇影片獎。他的電影作品則包括【瑪莎搭上三個男人】(MARTHA MEET FRANK, DANIEL AND LAURENCE)等。

彼得摩根首次編劇的戲劇作品是麥可格蘭德基(Michael Grandage)導演的【佛斯特/尼克森】,2006年9月開始在當瑪倉庫演出。他為此編劇計劃投入密集的調查工作,受訪者包括大衛佛斯特(David Frost)、大衛佛斯特的製作人,以及數位尼克森的前助手和政治顧問,成功刻劃出令人信服的兩位對立話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