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影)沙力浪 主講「東部布農遷移與八通關越嶺古道的歷史故事」字幕版

專題名稱:東部布農遷移與八通關越嶺古道的歷史故事
主講人:沙力浪(一串小米族語獨立出版工作室負責人、作家)
時間:2024年3月14日(四)14:00~16:00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00:00 陳儀深館長開場
04:00 演講開始-布農族的遷移
31:02 清朝古道
48:00 日本越嶺道路
57:13 喀西帕南事件
1:22:11 集團移住的太平部落
1:30:39 走向祖先曾經走過的路
1:39:48 QA時間

內容簡介:
布農族曾歷經四次大遷徙,在遷移歷史中,布農族呈現出非常獨特的遷徙文化,神話傳說的影響,更深深地鑿於布農族的每條路線。其中,西段起自南投東埔村、東段起自花蓮玉里卓麓村的八通關越嶺道,直線全長115公里,一路蜿蜒,煙霧繚繞,部分路段或地形險峻,或溪水相隨,沿途景致美麗又深邃,而主要的沿線大多為布農族巒社群及郡社群聚落昔時安身立命之地。昔日居所橫遭湮滅,人跡罕至的八通關古道,亦曾淹沒於荒草。讓我們在口述與文獻中,重新走向布農的遷移和八通關越嶺道路。

演講紀要:
對布農族人而言,古道,是回家的路,也是未來的路。
「古道」存在至今,是許多人旅途行踏之處,當我們站立其上,隨著步伐徜徉其中,可曾想過,每一個落腳處都發生過無數個故事值得我們前去探尋?這場講座由沙力浪老師親身講述布農族的遷移故事,並由此延伸到清朝古道以及日本越嶺道路的前世今生。

【布農來自哪裡?又走向何方?】
布農族的來源眾說紛紜,有來自中國大陸的說法、有發源於臺灣西部平原的說法(布農族傳說中的地名與今鹿港、竹山、南投、斗六的讀音相近),也有一說認為布農族的祖居地asang daingaz就是其起源地。然而,不論何者為真,並不影響布農族遷移的事實。布農族人的遷移路線主要有三條:第一條是從其祖居地(當時臺中州,今天的南投)往花蓮移動;第二條是向新武路溪支流大崙溪移動;第三條是向本鹿及高雄移動,他們翻山越嶺,從大分不斷向東南前行,走過現在的八通關古道,抵達拉庫拉庫溪、更開支散葉般地往豐坪溪以及清水溪發展。以接近八通關越嶺古道的終點為界,靠山地區成為他們的傳統領域(asang daingaz),而在今天太平、中興、中正、清水乃至秀巒地區則建立起他們的生活領域(baqlu tu asang)。

遷徙之前,族人原先崇敬的是為玉山,玉山對他們而言有如母親一般溫柔,抵達新遷居處看不到玉山了,該怎麼辦呢?沙力浪老師說,雖然看不到玉山,但是眼前的另一座山,在經年累月的相處與認識之後,也成為重要的山。老師說有人會說某一座山對布農族人來說有神聖性等等的概念,但對他而言,比起神聖的感覺,不如說是族人熟悉山林之後,每每走進山裡、或者從遠處望向山時,山讓他們知道自己身處何處、該去哪裡、又來自哪裡。

【八通關古道】
光緒元年,八通關古道展開正式開鑿工作,由吳光亮兄弟率兵2000餘人由林杞埔(竹山)往東經大坪頂、鳳凰、牛轀轆、茅埔、楠仔腳萬、東埔社心、八通關、大水窟,最後抵達璞石閣(今玉里),歷經十個月多的工程,全長152.64公里的古道宣告竣工。到了日治時期,1919年也修築了八通關古道,從南投信義鄉沿著陳有蘭溪緩升,由大水窟穿越中央山脈,最後再依著拉庫拉庫溪緩降,直抵東部的玉里,這條路線一般俗稱為日治八通關古道,是今日玉山國家公園內的八通關越嶺古道,也是貫穿了布農族傳統領域的重要文化之地。

【日治之下的布農族:抗日事件、八通關古道建成遠因以及集團移住】
在日治時期,山地原住民不免受到許多限制,但日人給予布農族人很大的權限,讓他們能自由在縱谷找地,最遠可以到達現在的玉里,但由於地勢平坦缺乏獵物,族人長久以來維持的生活美學與文化考量下,還是選擇了左溪、中正等沿山一帶來居住。

然而在日治期間,也發生過許多衝突事件,例如:「喀西帕南事件」。

這起發生於1915年的事件,根據日本官方的觀點, 5月12日,主任巡查南彥治君與部屬九人正在駐在所吃午餐時,受到突然闖入的二十多名布農族人復仇。但根據口述調查布農族的觀點則顯示,這起事件源自於槍枝沒收、刑求——日本人帶布農族的領袖到花蓮港參觀現代化武器,卻在回程途中刑求布農族人,這才種下了懷恨的種子。這起事件的爆發刺激了當時其他拉庫拉庫溪流域的族人,接連發生了「小川事件」、「大分事件」、「阿桑來戛事件」等抗日行動,雖然這些事件最終都被弭平,但也促使總督府於數年之後耗費鉅資重新興建八通關古道以及策畫集團移住等措施。
自日本統治臺灣開始,臺灣原住民的抗日事件就接連不斷,除了上述所講的之外,也有著名的霧社事件,總結這些事件的發生,讓總督府開始有了加強山地原住民管束的念頭,以布農族的例子為例,1936年間,總督府把太平村興建為模範村,向全臺灣宣傳殖民之下的美好,當時的模範村不只有庭院、每戶還有廁所跟廚房,村落中設有牛欄、豬舍、雞舍,整齊劃一的街道與現代感,連當時漢人的村落都自嘆不如,成為當時無數訪客參觀的重點。歷史總會留下痕跡,當時總督府的高壓與懷柔並施,如今也都留存於古道以及山林之間。

現在,布農族的文化與過往,除了靠口述之外,古道以及山林間駐在所、各類居所、設施的保存,皆有助於後世見證並且了解歷史。正如老師所言,走祖先走過的路,體會他們發生的事情,進而認同。他在做的事情,不只是蒐集故事,而是要藉由修復古道、搶救駐在所等行動,讓大家看到更多文化內涵,也讓族人開始認識自己。

原文出處 國史館線上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