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楊逵】簡介:(1905年10月18日-1985年3月12日)


原文出處:【楊逵文學紀念館】
楊逵,原名楊貴,又有筆名楊建人。臺南縣新化人,1905年10月18日出生於工人家庭,家境清寒。是臺灣文學日據時代重要的作家。

在他就讀公學校的期間,臺灣發生了西來庵抗日事件,楊逵在家中親眼目睹了日軍為鎮壓革命運動的炮車,從家門前經過。此時,他幼小的心靈便感受到殖民統治者的強悍及強權的作風。待楊逵較大時,讀了一本由日人所篇寫的《臺灣匪志》,裏頭便包括此一事件的記載,看到日人醜化臺灣歷史的做法,使楊逵內心受到極大的衝擊。他説:“我決心走上文學道路,就是想以小説的形式來糾正被編造的‘歷史’,歷來的抗日事件對我産生了莫大的影響。”

1924年,帶著身上僅有的六十塊錢,渡洋去日本求學。留日期間,他進入日本大學專門部文學藝能科夜間部就讀,由於家境貧困,楊逵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學業。在這段期間,楊逵做過許多工作,而這些實際的工作經歷正是他小説創作的來源,他的首部小説“送報夫”正是由他本人所現實經歷所轉化而成的。這段時期,對楊逵最大的影響便是接受到左翼思潮。根據林梵(林瑞明)的《楊逵畫像》中所説:“影響楊逵的首先是日本的社會主義…”第一篇小説“送報夫”獲得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第一獎從缺),是臺灣作家進入日本中央文壇的第一人(後有龍瑛宗)。

1927年,楊逵加入了臺灣留學日本的政治組織“社會科學研究部”,並在同年因為參加朝鮮人反日的演説會,首次入獄。出獄後,響應臺灣農民組活動,束裝返臺。返臺之後的楊逵,並沒有停下他的腳步,反而更加快他的步伐來推展臺灣的社會運動。他一回臺,便加入了臺灣文化協會所舉辦的巡迴民眾演講。而這一年,為文化協會左右爭執分裂的時期,面臨如此的狀況,楊逵毫不猶豫地便加入強調工農運動的“農民組合”。參加農民運動,也讓他遇見一生相持相伴的葉陶。

1929年,原本打算與葉陶返回新化結婚,沒想到卻雙雙在2月12日時被捕(212事件),而此次被捕,也是楊逵第九次被捕。楊逵後來戲稱這是一場官費蜜月旅行,他與葉陶人被鎖鏈拷在一起,渡過他們新婚的最初的日子。

同年,他在彰化巧遇賴和,而正是他文學的轉捩點,經由賴和的介紹他大量了閱讀臺灣本土文學的作品,使楊逵更深刻的領悟到文學運動對民族解放的重要。就在賴和的鼓勵之下,楊逵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1935年,楊逵被聘為《臺灣文藝》雜誌的日文編輯。後因與另一位主編張星建意見不合,楊逵遂與葉陶拿出一生的積蓄,聯合賴和、楊守愚、吳新榮、賴明弘、郭水潭、葉榮鐘、陳瑞榮、王詩瑯等人,在11月創辦了《臺灣新文學》雜誌,此雜誌中文由賴和主編,日文部分則由楊逵負責。

創刊號發行三千本,從創刊號到1937年底,共發行了15期及《臺灣新文學報》兩期,其中自第10期起,《臺灣文藝》已宣告停刊,這時期只剩《臺灣新文學》雜誌在獨撐臺灣文學命脈的延續工作。而《臺灣新文學》雜誌的結束也象徵臺灣30年代文學的結束。   光復後楊逵仍不滅其鬥志,對於國民黨來臺後所産生的亂象總是大膽無誨的批評。正因如此,1949年他撰寫一篇一千字不到的《和平宣言》登載于上海的《大公報》上,觸怒了當時的省主席陳誠,被判了12年的牢獄,送至綠島服刑。對於此事,楊逵説:“我領過世上最高的稿費,我只寫了一篇數百字的文章,就可吃十餘年免費的飯。”

1961年出獄後,楊逵在東海大學附近買了一塊荒地,並開拓成“東海花園”,於此隱居。在70年代末期,擔任美麗島雜誌的顧問。在發生美麗島事件的前後期間,朋友曾警告他要小心自己的安危,然而,他仍不改他堅持抗拒強權的精神回答説:“我已經很老了!要關我也關不了幾年了!”1985年3月12日在臺中去世,享年80歲。與一生相守的伴侶葉陶合葬東海花園。

回顧他的一生,楊逵不只是一個文學作家,更是農民運動與文化運動的戰將。于日據時期,加入文化協會及農民組合組織,並身兼特別活動隊、政治、組織、教育重要幹部。除此之外,更擔任《臺灣文藝》雜誌的日文編輯,自行創辦《臺灣新文學雜誌》。

楊逵一生努力將文學與社會運動結合的實踐家。他痛惡強權統治,自稱為“人道的社會主義者”,終其一生不斷在於不平等的政權對抗,日據時期共坐十次的牢,後也因政治因素作了十多年的牢,然而,楊逵始終堅持理念,如一朵壓不扁的玫瑰,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