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MOVIE

2017第三屆「核電影」完整片單介紹



2017第三屆「核電影」時間地點:
1. 9/08(五)-9/10(日)光點華山影廳(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 1 號)。
2. 9/11(一)-9/12(二)光點華山多功能藝文廳(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 1 號)。
3. 9/13(三)-9/14(四)樂活驛站(台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80號)。
4. 9/15(五)-9/16(六)不鳥穀文創基地(台北市中正區北平西路6號)。

【關於核電影】
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發起策畫,台灣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從「核」出發的主題式影展,在極有限的資源下,終於好不容易來到第三屆!今年我們將策展範疇,從核電議題的探討更延伸至能源正義議題,包括核電爭議、核災後續、氣候變遷、空氣污染、能源開發、環境權、人權等議題,共十九部作品來自芬蘭、俄羅斯、美國、日本、澳洲與台灣等地。

這些核電影多數為台灣首映,有劇情、紀錄、實驗等類型,分別在「核電很有事」、「核電很有事」、「與核共武」、「能源出代誌」四個單元中呈現。這些主題單元的策畫,不只代表著電影如何呈現今全球核電現況的各種面向,也更積極地希望能創造對當代能源問題的反思。這也是核電影歷屆以來主題最豐富、影像風格也最多元的一屆。

【單元一、核電很有事】
反核浪潮方興未艾,核與非核的爭議不只在台灣發生,在美洲、非洲、歐洲、亞洲一路蔓延,每一座核電訂單的背後都有一個複雜的政經背景與抵抗故事,全球核電龍頭的美國是怎樣看待核電安全問題?北歐模範生芬蘭如何對應反核人士的質疑?地廣人稀的澳洲,沒有核電產業為何卻面臨輻射威脅?核電集團大舉入侵非洲,是帶來光明還是黑暗?獲益的又是誰?亞洲反核運動首屈一指的台灣社會,除了擔心自身安危,更應該理解核工業在全球的真實面貌。

標註★為導演出席映後座談場次
標註☆為來賓映後座談場次

1.《紐約核電危機》(Indian Point)


Ivy Meeropol|2015|美國|94 min
9/10(日)20:30 光點華山影廳
9/16(六)10:30 不鳥穀北車文創基地

印地安角(Indian Point)核電廠距離時代廣場,僅有短短的35英里,而鄰近這座老舊核電廠的紐約州,卻住著將近2000萬的大量人口。在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NRC)的支持下,事故頻傳的印地安角核電廠得以繼續運轉,卻在周遭社區引起了廣大爭議。當地反核組織持續關注日本311核災,認為發生在福島的事故,其實很可能隨時會在此重演。在竭力發展清潔能源的奮戰下,與因政府的自滿而可能導致的災難之間,導演試圖以盡可能平衡的角度,針對核電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發展,提出了令人吃驚的銳利檢視。

2.《漢娜反核日記》(Nuclear Neighbour)


Fredrik Oskarsson|2016|瑞典|80 min
9/08(五)19:00 光點華山影廳★
9/12(二)19:30 光點華山多功能藝文館★

2011年10月,當芬蘭的費諾電力公司宣布將在芬蘭北部一座城鎮—皮海約基興建核電廠時,新聞記者的鏡頭捕捉到了商人和市政府官員們歡天喜地的那一幕。這將帶來新工作、新產業嗎?對於那些接著一一逃離的計畫投資者們和技術供應商來說,恐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漢娜反核日記》不只是一部關於核電議題的紀錄片,它更紀錄了一位平凡的普通人,是如何投身一個無比艱鉅的挑戰。這位主人翁是漢娜,一位在每個晚上和週末和其他夥伴們花上無數時間心力,致力於保護這片獨特自然環境的一位中學教師。

3.《核子非洲的黑暗秘密》(Atomic Africa – The Dirty Secrets Of Clean Energ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1MWOCMrnnQ

Marcel Kolvenbach|2013|德國|52 min
9/09(六)21:20 光點華山影廳
9/13(三)19:30 樂活驛站☆

非洲的發展長期受制於其基礎建設、電力供應的不足。以烏干達為例,該國只生產出所需電力的四分之一,使得停電成為每天的家常便飯。然而對法國核能巨頭-阿海琺公司來說,這是一個絕佳的商業機會。阿海琺積極遊說,意圖在非洲興建更多的發電廠。但是這些核反應爐究竟是否安全?它們又對當地居民意味著什麼?除了恐怖攻擊、戰亂對核電安全形成的風險外,在非洲興建核電廠也意味著更多的鈾礦開採,輻射汙染將危及環境與當地居民的健康。然而,如米薩比科這樣的反核抗議者若不是被關進監獄,就是直接被殺害。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本片試圖調查與揭露核工業在非洲的真實面貌。

4.《為土地而走》(Walking for Country)


Reza Nezamdoust|2015|澳洲|19 min
9/10(日)15:40 光點華山影廳

《為土地而走》紀錄了澳洲當地極為獨特的反核行腳活動。這場一年一度的行動聚集了全澳洲以及從世界各地來的民眾、環境運動者們,以長達一個月的行腳活動,穿越沙漠與曠野,探訪鈾礦開採預定地與在地原住民部落,聆聽當地的歷史、故事與族人心聲,並以野營的方式認識原住民的傳統領域,體驗人與人、人與自然、土地深刻相連的生活方式,也藉其展現當地原住民族堅持反對鈾礦開採長達四十多年的堅毅力量。

【單元二、核災進行式】
核災從沒有結束,即便成為黑暗旅遊勝地,或是恐怖電影的發想,也不能抹煞1986年在車諾比發生的真實血淚,2015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藉由報導文學讓人重新面對核災的影響,影像與文學的結合創作,藝術再度重現了真實。福島不只是一個地名,也不是核災的代名詞,而是一個人的夢想、一群人的家鄉、一代人的感情,紀錄片導演帶著攝影機隨著主角們回到福島,重新將關注放在力求恢復生活的居民身上,畢竟受害的是居民,最需要幫助與關心的也是他們,他們只想證明,這不是被遺棄的土地。

5.《車諾比的悲鳴》(Voices from Chernobyl)


Pol Cruchten|2016|盧森堡|83 min|台灣首映
9/10(日)13:30 光點華山影廳 ☆
9/16(六)17:20 不鳥穀北車文創基地

《車諾比的悲鳴》是根據2015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所撰寫的報導文學作品所拍攝。片中試圖呈現車諾比鮮為人知的那一面:一些倖存的目擊者,包括科學家、教師、記者、戀人們和小孩……他們訴說著過去的生活,與當時的那場災難。這些訴說者的話語,組成了一種漫長的、縈繞不去的、令人驚恐的、但卻不該被迴避的祈願之聲,他們說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包括被那彷彿最不可思議、難以置信的災難所摧毀的一切。這些聲音跨越了國界邊境,鼓動觀者質疑自身所處的現狀。導演透過這些柔細的、彷彿不帶一絲憤怒的呢喃,以及唯美主義的影像形式,帶領觀者深刻進入受難者的世界。

6.《福島漁民物語》(Fukushima Fishermen)


山田徹|2016|日本|89 min|台灣首映
9/09(六)13:00 光點華山影廳
9/16(六)13:00 不鳥穀北車文創基地 ★

核電廠事故所引發的海洋輻射汙染,使得福島縣的漁業處境簡直只有絕望兩字可以形容。養育自己和家人的海洋,以及作為活著的歷史而代代賴以維生的漁業,這兩樣東西同時被一次奪走後,這些人們究竟要如何在這片土地生存下去?海洋有可能復原嗎?這部電影,是一部關於由海嘯與核災所造成的種種磨擦與糾葛當中,圍繞著生活於此的福島漁民們,如何透過討論和談判,逐漸形成共識的紀錄。

7.《一個人的福島》(Abandoned Land)

Gilles Laurent|2016|比利時|73 min|台灣首映
9/10(日)17:20 光點華山影廳
9/14(四)19:30 樂活驛站 ☆

福島核災疏散區裡一個荒廢的交通十字路口,紅綠燈正亮著紅色,這個地方充斥著某種超現實之感。在已經回到原先禁制區的少數人家中,一切彷彿一如往常,有水有電,甚至有收訊正常的電視機。一對老年夫婦似乎毫無擔憂地吃著自己花園種植的蔬菜,另一對夫婦則是不管到哪都手持著輻射偵測器。而著名的「最後一位福島居民」,則是從核災後便持續留在福島,餵食那些被遺棄在此的動物們。這部帶著懷舊之情的電影,跟隨著這些勇敢的移居者,以及面對著「究竟是否該回去」這種艱難選擇的其他人進行拍攝,年輕人感到害怕,而老年人則是沒有選擇。在日本的文化中,與自己的家園分離,要比身體疾病來得致命。這種親密的場景不禁讓人省思,在時間緩慢推移的過程中,一個遭逢災難後的城市,究竟如何能恢復生機?

【單元三、與核共武】
核武對多數人來說,可能是抽象、遙遠而難以想像的存在,對於俄羅斯City40的居民、對日本廣島核爆的倖存者來說,核武則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這一生都難以磨滅的生命印記。而對於靠其豢養、藉其壯大的國家機器來說,核武就是權力,即使那權力意味著黑箱當中的種種秘密。而其設計繁複的科技技術,卻矛盾的展示無窮威力導致的瘋狂,正嘲笑著人類引以為傲的文明與理性。

8.《輻射圍城》(City 4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cQPv-nfoZI

Samira Goetschel|2016|美國|73 min|台灣首映
9/09(六)11:00 光點華山影廳
9/11(一)19:30 光點華山多功能藝文廳

在俄羅斯領土的某一深處,有一個從蘇維埃時代遺留至今的城市,裡頭有成千上萬的男女和兒童,在武裝警衛的監視下於鐵絲網圍欄內生活和工作。他們被告知自己是這世界的「原子屏障」和救世主,而所有居住在外面的人都是敵人。這個城市不存在地圖上,公開資料中也找不著這群人的身份。這是地球上污染最嚴重的地方之一、也是全俄羅斯最大的可裂變物質貯藏地,這裡是奧焦爾斯克,代號「City 40」。這部記錄片的拍攝團隊偷偷潛入「City40」後,遇到了一位單親的母親和一群勇敢的居民,這些人冒著生命危險,揭露了一些威脅著人類和環境的嚴峻真相。

9.《核武交響曲》(The Bomb)


Kevin Ford, Smriti Keshari, Eric Schlosser|2016|美國|55 min|台灣首映
9/08(五)21:10 光點華山影廳☆
9/16(六)21:20 不鳥穀北車文創基地

《核武交響曲》將觀眾置於被核武包圍的故事之中。這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武器,從 1945 年的「三位一體核試爆」,發展至 2017 年的國際核武部署現狀。這部充滿著視覺張力與聽覺節奏感的作品,將圍繞著核武文化進行探索,包括它無窮力量所引發的魅惑、以及近乎瘋狂的無比權力,而這當中所傳達的訊息,要完全安全地控制這項科技,是完全不可能之事。觀眾將透過片中視覺和聽覺的模擬手法,認識核試爆/核計劃/攻擊行動等種種步驟,並同時從技術和文化兩層面來理解核武。這部作品由歷史畫面、動畫、文字、音樂和裝置設計作品組成,將為觀眾帶來非線性的、巨大的、難忘的且難以忽視的奇特觀影經驗。

10.《歿日之日》(The Day The Sun Fell)


Aya Domenig|2015|瑞士、芬蘭|79min|台灣首映
9/09(六)17:00 光點華山影廳
9/15(五)21:02 不鳥穀北車文創基地

瑞士裔日本導演 Aya Domenig 的祖父,曾在 1945 年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時擔任紅十字會的醫生,她在片中一一追查、訪問了當時同樣擔任醫生及護士的人們,藉著這些人的故事與經歷,試圖了解已逝祖父的過去。而當她正蒐集著核災倖存者們的回憶與觀點時,福島核災竟如歷史重演般的發生了。《歿日之日》片中主角們的一生,都致力於不屈不撓地試圖揭發原子彈在醫學與社會層面所造成的真實衝擊,藉著不斷讓這些過去被長期壓抑、避而不談的問題,能夠被看見與討論,也使得在由核而來的災難再度發生、為日本人再度帶來痛苦與淚水之時,能使日本人民再度面對這段歷史、重新省思核能的問題。

【單元四、能源出代誌】
11.《北達科他聖地之戰》(Awake, a Dream from Standing Rock)


Myron Dewey, Josh Fox|2017|美國|84 min
9/09(六)19:00光點華山影廳☆
9/16(六)15:30不鳥穀北車文創基地

在美國北達科他州的立岩(Standing Rock)蘇族(Sioux)保護區,上萬名從世界各地而來的水資源守護者,在當地原住民的領導之下進行和平抵抗,力阻一項耗資37億美金的達科他油管工程。這項備受爭議的油管工程,預計將頁岩油自巴肯頁岩油田,一路從密蘇里河下方運出,而使蘇族族人擔心工程將可能汙染當地唯一的水源,甚至影響下游其他1千7百萬美國人的飲水。《北達科他聖地之戰》捕捉了這場運動的強度、戲劇性與歷史意義,並試圖呈現這場抗爭所揭示與抵抗的,是企業以犧牲人的基本需求、權益與尊嚴為代價,對金錢暴利的無止盡追尋。

12.《出賣亞馬遜》(When Two Worlds Collide)


Heidi Brandenburg, Mathew Orzel|2016|美國USA|103min|台灣首映
9/10(日)11:00 光點華山影廳
9/16(六)19:10 不鳥穀北車文創基地

《出賣亞馬遜》將觀眾直接帶入了祕魯原住民族反抗運動的火線上,他們不屈不饒的捍衛著自身的信念,不讓世世代代傳承的土地與自然遭到破壞。而火線上的另一端,秘魯總統賈西亞懷抱著踏上世界舞台的渴望,開始積極地從仍保有珍貴原始生態的亞馬遜地區大量開採石油、礦藏和天然氣。賈西亞很快遭到了秘魯原住民領袖阿貝托的強烈反對,大規模的群眾抗議也隨之而來。當政府繼續無視他們的呼聲時,衝突愈演愈烈,終於引發戰爭般的致命傷害。

13.《我們的巴黎協議》(Not Without Us)

Mark Decena|2016|美國USA|72 min
9/09(六)15:00 光點華山影廳☆
9/15(五)19:30 不鳥穀北車文創基地

本片跟隨七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草根運動者,前往巴黎參加第21次聯合國氣候大會。氣候變化對他們生活所造成的影響,使這些人明白,國際間必須訂定出一個強而有力的碳排放限制協議,才可能阻止危機惡化至無可挽回的地步。然而,由192個國家簽署的《巴黎協議》除了沒有強制約束力,更沒有提到全球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本片試圖將連結起各個環節:聯合國無力處理氣候變化的過程、石油產業對各國政府的控制、人類歷史上最巨大的經濟不平等、即將到來的氣候災難、由化石燃料主導的經濟體與控制著它的那1%極少數人。《我們的巴黎協議》透過氣候協議本身的限制與場外行動者的呼聲,試圖強調,人們需要的,是由下而上的、系統性改變。

14.《送電到砂卡礑》(Light up Skadang)

吳秉玲|2015|台灣Taiwan|33 min
9/10(日)15:40 光點華山影廳 ☆

被稱為黑暗部落的砂卡礑(Skadang)又稱大同部落,因為部落一直未有電力與一般行車道路,所有的照明需仰賴蠟燭、頭燈或是發電機,運送物資則是長期依靠流籠。然而,一次強勁的颱風摧毀了流籠,所有的物資都需要人力搬運上山,在如此艱難的生活條件下,部落的人為何仍留在砂卡礑生活,而為何民間團體要將電送進黑暗部落?這部記錄短片除了描述了將太陽能發電送至部落的過程之外,更試圖呈現砂卡礑部落四百年來的遷移史與生命記憶,以及部落被劃為國家公園範圍後所面臨的種種問題與處境。

【空汙短片選】
當經濟代價化身成各種看不見的重金屬元素,當環境污染隱形在空氣與水源之中,要如何指證並喚起社會的重視?是近來環境保護運動的難題,「PM2.5影像行動小組」由一群影像藝術創作者發起,於2016年開始推動「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劃,共推出二十部影像作品,以集體創作的形式展開社會行動,針對空氣污染的議題發聲。

影像創作者集結創意與力量,為所關心的議題增加能見度,呼喚社會動員,也呈現了台灣影像工作者近年來關心社會、介入現實的積極實踐,影展特從「脫口罩!找藍天」計劃選取紀錄片一部,實驗短片三部放映,也邀請了計劃發起者之一的黃淑梅導演,於2017年完成的空汙短片《孩子的天空》放映,傳達台灣社會要求能源正義的殷切呼籲。

9/10(日)19:10光點華山影廳
15.《孩子的天空》(Sky Of The Children)

黃淑梅|2016|台灣|8 min

小安和里美都是國小二年級的孩子,一個住在台中市,一個住在彰化大城鄉的台西村。小安家不遠處有全世界最大的燃煤火力發電廠,從小,小安就常常因為空汙而氣喘。里美的家,距離台塑六輕廠區不到六公里,村落裡的人半數以上身體血液裡含有重金屬成份,是彰化癌症罹患率最高的地方。 小安的媽媽說空汙不是無聲無息,空汙就是她孩子的氣喘聲;里美的媽媽說,當六輕臭酸的空氣成為里美的童年記憶,她能做的除了抗爭之外,為了孩子,最終還是得帶著里美離開她從小生長的家鄉….

16.《西海岸異世界》(Coastline)


馮偉中|2016|台灣|4 min

本片以「浮士德」為基本概念,將現今工業行為喻為出賣靈魂(大地資源)與惡魔打交道(滿足人類物慾),影片以虛構的古老傳說為開端,提醒人們對大自然應當保有敬畏之心,以靈魂飄在天上的鳥瞰鏡頭,呈現西海岸的工業過度開發的奇特景象,並以靈魂獨白文字,輔助影像營造出神祕又帶點靈異的敘事風格。

17.《寶島微塵》(Formosa Now)


邱禹鳳|2016|台灣|2 min

在空氣微塵中矗立的工業王國必然傾圮於沙土…歸於烏有。

18.《隱形殺手- PM2.5》(Invisible Killer, PM2.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MViGZ5RDPU

游尊鈞|2016|台灣|3 min

許多人都聽過 PM2.5,這個詞無所不在,報紙上、電視上、網路上…但「PM2.5」到底是什麼呢?本片以動畫手法,講述 PM2.5 為何,以及 PM2.5 對人體帶來的傷害。 動畫中將 PM2.5 轉化為小怪獸,吸附著各種有毒物質和重金屬,一步步潛入人體。 而小怪獸可愛的形象象徵 PM2.5 就潛藏在生活中,人們以為無害,但其實對環境與健康帶來極大的影響。

19.《回家,那條路》( The Road home)


黃瀞瑩|2016|台灣|7 min

你回家的路是什麼樣的路?是市井小巷或是鄉村田埂,是康莊大道還是幽林小徑?也許你不知道,這個世界有一種路,它曾經是田埂是小徑,後來卻沒有變成小巷或大道,與之相伴的不是房舍,而是畸形的煙囪和咆哮的拖板車天空髒得讓人看不見家的方向。你問我,這是什麼路?我說,這是我回家那條路。

2017第三屆「核電影」時間地點:
1. 9/08(五)-9/10(日)光點華山影廳(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 1 號)。
2. 9/11(一)-9/12(二)光點華山多功能藝文廳(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 1 號)。
3. 9/13(三)-9/14(四)樂活驛站(台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80號)。
4. 9/15(五)-9/16(六)不鳥穀文創基地(台北市中正區北平西路6號)。

【立即捐款支持】

https://gcaa.neticrm.tw/civicrm/contribute/transact?reset=1&id=22

我們不向政府申請補助,歷屆經費皆自籌募款,影展經費總額度共70萬元,包含影片版權費、字幕翻譯與後製處理、放映場地、宣傳印刷、導演來台交通與住宿、聘任翻譯等,我們在此誠邀各界小額捐款支持,將在官網與現場放映刊登感謝名單,將這份感謝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