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NEWS

《日曜日式散步者》台灣首次引入超現實主義文學團體「風車詩社」躍上大銀幕



以1930年代台灣超現實主義文學團體「風車詩社」為主題的文學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今晚(9月14日)在台北國賓長春影城盛大舉辦首映會。莫蘭蒂颱風風雨暫歇,,現場座無虛席、盛況空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台北市文化局局長謝佩霓、風車詩社詩人家屬,及陳芳明、楊澤、鴻鴻、楊佳嫻等多位藝文界貴賓,皆風雨無阻,親臨現場觀影,予以影片最大的支持。

風車詩社詩人李張瑞因二二八事件,年僅41歲便被判刑冤死,她的妹妹李彩蘭女士特地從台南北上參與首映,「阮大哥冤枉而死,伊一生攏是詩人,70年後的今天再看這部紀錄片,阮覺得人生真像是一齣電影。」李彩蘭女士希望透過《日曜日式散步者》,讓全世界都能認識這群曾經熱愛文學、對詩狂熱的1930年代台灣詩人。而詩人林修二的長子林慶文、次子林伸治先生、楊熾昌的孫子楊承逸先生也都蒞臨現場支持,感佩影片讓曾經被深埋的風車詩社重新透出光芒。

「這部電影本身就是一首詩。」身兼本片監製的詩人鴻鴻,則在映後座談盛讚《日曜日式散步者》以一個最能追隨詩人精神的藝術形式,表現出30年代台灣人對自由的追求與熱力, 「在社會開始談論轉型正義的此刻,這部電影就是真正的傳承。」而當代台灣文學研究者陳芳明老師也感慨說到,風車詩人的經歷讓他發現文學的力量從不薄弱,當歷史與政權更迭,詩卻能留下來成為時代的見證,透過《日曜日式散步者》,詩人們的精神與形象也就永遠活在後輩心中。

「風車詩社」創立於1933年的台南,主要成員為楊熾昌、林修二、李張瑞、張良典、在台日人戶田房子等人,是第一個為台灣引介超現實主義詩風的文學團體,曾發行四輯《風車》雜誌,其突破性的前衛創作與譯介,為當時以寫實主義為主流的台灣文壇帶來嶄新的美學視角。然而,隨著二戰時期的高壓、戰後國民政府的屠殺與白色恐怖,讓風車詩人死亡、封筆,「風車詩社」的文業也一度深埋於歷史岩層,直至1970年代末才重新出土、翻譯,但始終未廣為大眾所知。

《日曜日式散步者》為獨立製片工作者黃亞歷的首部紀錄長片,也是「風車詩社」首度登上大銀幕。黃亞歷曾以實驗電影《物的追尋》(2008)、《待以名之的事物》(2010)等作品揚名國內外視覺藝術領域,他在一次搜尋資料的過程中,偶然發現「風車詩社」的存在,進而展開耗時三年的田野調查、史料探尋、家屬訪談,以膠卷攝製完成這部長達162分鐘的鉅作。

在《日曜日式散步者》中,黃亞歷以大量復刻、文本拼貼、重演、音效設計等迷人大膽的美學形式,為觀眾呈現「風車詩社」璀璨如煙花般的命運——這群詩人如何浸潤於西方及日本現代思潮,如何在故鄉土地開展前衛的文學實驗,也包括做為動盪時代下的個體,他們的命運如何被政治所波及、淹沒,成為「不被看見的存在」。黃亞歷期待透過《日曜日式散步者》,讓風車詩社等曾被掩蓋的台灣創作者重新被大眾認識,也希望能為台灣紀錄片拓展更多元寬廣的可能性。

《日曜日式散步者》不僅在美學上解放了大眾對紀錄片的刻板想像,內容也極具歷史價值,多位國內外知名影評人觀後皆為之驚艷,將之譽為「千年一嘆的奇片」、「值得一看再看的成熟完美作品」;上半年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北電影節的放映場次也一票難求,備受觀眾好評。同時,《日曜日式散步者》也榮獲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首獎、台北電影獎最佳編劇、最佳聲音設計獎,並陸續在鹿特丹、哥本哈根、馬德里等國際影展綻放鋒芒。

《日曜日式散步者》由目宿媒體發行,於9月14日起在國賓長春、光點台北、喜樂時代上映,10月14日起於台南國賓、高雄IN89駁二上映,台中及新竹則有個別包場活動。場次表及購票相關資訊,請參考https://www.facebook.com/SurrealismFilm。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