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http://kevinmoleaf.weebly.com/text/4107790
炸出的是燦爛煙火,還是戰場歸屬
不管是中古世紀刀鋒對利,或是大航海的海戰,到現在船堅炮利天上飛,電影的題材總不缺少戰爭場面,電影中魄力十足的戰爭場景,總讓觀眾享受視覺所帶來的震撼。而在描述戰爭英雄情節越來越多時,也有許多電影背道而行,開啟戰爭電影的反戰與更深層的探討。台灣之名國際導演李安,這次拍攝了以美國與伊拉克戰爭為背景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描述年輕就被送往戰場的主角比利林恩,無意間成為英雄回國接受表揚,在最後一天中經歷的心情轉折。
戰場立功雖然是軍人的榮耀,但自古以來保家衛國才是軍人最重大的使命。而軍人也是人,都是人生父母養的,誰也不願意在戰爭中不明不白的死去。二零零六年兩部描述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來自硫磺島的信》與《硫磺島的英雄們》分別描述日本與美國兩方勢力在戰場上的血淚,讓連續觀影兩部的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九八年的廣為人知的反戰電影《紅色警戒》,也是敘述戰爭的無情與殘酷,敘述年輕的生命在戰場如同螻蟻,令人重思戰爭存在的意義。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原作小說為班‧方登的《半場無戰事》,是一部對於過度愛國主義的追崇者、和美國媒體操弄人民風向,與政商高階人士假慈悲的嘴臉,一部諷刺、熱血、又令人傷感的作品。大體上原作《半場無戰事》與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敘事方式都是相同,都使用讓主角比利和他所屬的班隊在最後一站德州感恩節美式足球大賽的邀請上,回憶自己在伊拉克與返家這幾周所發生的事,不同之處於電影的回憶片段順序有更動,和與啦啦隊的激情戲沒有釋出。
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次除了令人不解的以每秒一百二十幀的格式拍攝這部敘事電影外。在故事前後期的表現手法,也讓人覺得如同兩部不同的電影,甚至電影開場前除了一堆資方的標誌佔據了五分鐘的片段外,在前半段的故事表現更是如同特效大會。直道後頭才慢慢的意識到這部是李安導演的電影,前後表現可說是令人困惑。而刪減的台詞,雖然不影響情節發展,卻讓整體角色的互動有些距離。
礙於電影的長度,原作中其他比利的隊員或隊長的設定無法被提起,甚至讓觀眾記憶。能留下印象的只剩下比利摯友芒果和比利小隊中的隊長,其他角色的塑造完全被邊緣化。但在強調軍人因戰爭背後所造成的濫觴,與戰爭的無奈和虛假的和平這些重點,電影的影像原本小說深刻許多。尤其是在煙火釋放,舞台升起的那一幕。軍人們對於絢麗的聲光效果無感,只勾勒出戰場砲火轟隆和不斷擊槍的虐待。一個個被迫再次重溫那些不願想起的戰場記憶。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表達出戰爭對於年輕士兵無情的傷害,而活在保衛下的人民和財團卻絲毫無法理解士兵的痛處。而士兵也不知如何呼救,只能再次回歸他們所屬的戰場。在原作中比利在老家的回憶是一次性結束,而電影則是搭配不同的情節發展,透過比利的回想來完整整個畫面。反而弱化原作中記者無腦,還有匱乏軍備與球員高檔的設備的反差等等細解,聚焦於軍人、反戰、與主角比利心理層面的描述。
「感覺滿怪的。有人來表揚你這輩子最慘的一天。」這句比利不經意的話,道出整部故事的核心。球場的慶祝宴會,只是政府用來證明政治正確、政商人士想這股熱潮,從這士兵壓榨出掙錢的價值、與走下坡的美國人民急需要一位美國新的救世英雄。比起英雄,比利與隊員們更像是群展覽品,被人到處擺放來握手拍照簽名。士兵無了槍,和平之地反到成為最諷刺也最殘酷的舞台。沒人想了解他們在真實的戰場到底經歷了什麼,民眾想要的只是那個自以為是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