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成名不應在望─從電影《鳥人》談現代人追求成功的焦慮 文 / 徐硯美


原文出處
【徐硯美】

成名與被看見的慾望正一點一點的撕裂我們觀看的方式,包括對事物詮釋的全面性,評論的角度;影響我們的表達,對藝術、文化的品味,甚至,一點一點摧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只是為了「我要被看見」。

前任蝙蝠俠回歸 詮釋過氣英雄
在剛剛頒發的第七十二屆金球獎中,《鳥人》共入圍了七項大獎,並拿下了最佳音樂喜劇類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以及最佳編劇四項大獎。該片是由多次榮獲奧斯卡提名,並以《火線交錯》獲得坎城最佳導演的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執導,前任蝙蝠俠男星米高基頓擔任男主角,並集結艾瑪史東、愛德華諾頓等好萊塢當紅演員同場飆戲。

電影敘述雷根(米高基頓飾)是一位曾以「鳥人」英雄形象走紅的過氣明星,企圖透過改編戲劇在百老匯的舞台劇舞台重新出發、重返榮耀。但是,在開演的前一晚,與他對戲的男演員意外受傷無法演出,於是請來另一位百老匯的男明星麥克(愛德華諾頓飾)來「救火」,不料他性格乖張喜怒無常,不僅在舞台上不受控制,私底下更愛上了雷根的獨生女珊(艾瑪史東飾)。

雷根對於一切的失序以及自己「過氣」的事實感到恐慌,且內心裡那個早期成名的「鳥人」不斷對他喊話,讓他陷入真實與虛幻無法分辨的困境之中。同時,他又遇到紐約時報的毒舌劇評,揚言要重炮抨擊他的作品。叛逆的女兒、不受控制的男演員、不可理喻的劇評,再加上極度焦慮的自我,讓整部電影籠罩在一種龐大的恐慌之中,像一面鏡子,反照了現代人對於「成名」以及「被看見」的渴望,以及渴望所帶來的不安。

電影找來前任蝙蝠俠演員來飾演過氣英雄,無疑是成為了第一層「現實」隱喻;過氣英雄於百老匯中企圖獲得關注,是第二層的「戲」中隱喻;而過氣英雄在自己改編的戲劇中企圖獲得自己愛人的關注,是第三層的「戲中戲」隱喻,讓觀眾一層再一層深思,我們是如何追求成功與成名,而忽略了「自我」真正的價值─不是因為我們「做」了甚麼,而是在乎我們的「本質」。

夢想發光 還是抓回目光?
美國知名視覺藝術家曾說:「在未來,給一個人都有成名的十五分鐘!」他似乎預言了「成名」將成為每一個現代人的渴望,相對的「不成名」就將成為每一個人的「焦慮」。電影中,雷根不斷的向他的女兒以及每一個人大聲的咆哮,說:「這齣戲是我的全部!」「這齣戲是我的夢想!」但是,透過他女兒珊在一次爭吵中,珊點出了一個關鍵點─你最大的期待,不是「戲」的本身成功,而是「戲」可以帶來你的「成名」。

雷根在電影中的形象,一直都是憤怒、不耐煩,常常失去理智,為什麼?因為,在過去的電影世界中,他是呼風喚雨、擁有超能力的「鳥人」,可是現實生活中,他已經垂垂老矣、髮禿眼花,他的內在對於外在的改變完全不接受,更重要的是,他完全不接受─失去掌聲。

但是,他的本質是甚麼?他其實是一個「好演員」,並且,是一個「好編劇」,他改編的戲劇是一部很優秀的作品,但是,當他不再看到他自己內在所有的,自己在「時間」當中一點一點累積的經驗、能力,那些真正深厚的事物時,夢想的成就與否,就不再是他最關注的事情,夢想是否能夠被關注,才是他最關注的事情。因為,他自己對自己失去自信,他就只能從別人的關注中找回自信。

試想,多少現代人在口口聲聲說要完成夢想的同時,是無視於夢想的實踐,而是期盼成為目光的焦點?馬太福音六章5節說:「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裏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面對事情的「本質」,我們真的夠「誠實」嗎?是想要讓本質發光,還是想要抓回目光呢?

自我獨立 還是期待關注?
電影中,雷根的女兒珊跟在雷根身邊擔任助理,且因吸食大麻才剛從勒戒所被放出來。表面上,她是一個叛逆且企圖「自我獨立」的女孩,但在一次她與麥克於天台上的對話當中,她表露出了「其實我只是想被我的父親看見」,因為,當那個男演員問她說:「你總把父親說得那麼壞,那他到底對你做了甚麼?」珊開始支吾其言,最後不過吐出幾句控訴父親在她成長過程缺席、不關心她等等的話。

而身為父親的雷根呢?在他與前妻的對話中,他表達自己過去成名時沒有好好關心家人的悔恨,他也表達出現在他多想讓身邊的女兒知道自己愛她。而前妻也告訴雷根,當初被冷落的心情有多難受。其實,要求「被關注」不是解決關係裂痕最好的方式,主動的和好、關心,更重要的是主動的溝通、傾聽,深度的對談與交流,才是真正的修復之道。

而電影中雷根與珊的關係修復也是透過一段短短的對話,身為父親的去了解女兒老是將一個奇怪的圖騰畫在衛生紙上的原因,這樣簡單卻又細心的「看見」,讓女兒感受到父親不再只是想「被看見」,而是「看見」她了,關係,也就這樣改變了。

成為自己 還是成為別人?
雷根所改編的「戲劇」的結局是說,一個男人發現他的妻子與別人有染,他在獨白中說著:「我最想要的不過就是成為一個可以讓你愛我的人,但現在你不愛我了,我想要成為任何一個人都好,只要不是我。」之後,他在舞台上舉槍自盡。

這正是雷根這個人最真實的寫照,他是多麼希望「被愛」,也就是說,他所有愛的行為,不是因為「愛」這個對象,而是希望能夠透過愛人,得到更大的「愛」。愛,不是一場交易,現代人有多少的失望都是在「不被愛」,而一再的不被愛,一則讓我們把心封閉起來,不再愛人,也不接受愛,一則讓我們更向外渴求,這種主動,是真正的「被動」,因為若是這樣,我們的「愛」還是純粹的嗎?再深一層思考,為了追求被愛,我們要把自己變成甚麼樣子才可以呢?被一個人愛還不夠,要這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可以讓我們感到被愛,這樣才夠嗎?

上帝起初就按我們的本相接納我們,祂也要我們能夠接納自己的本相,唯有我們接納自己的本相,才能活出「本質」的美好,而不是「附加」的虛榮。電影中,不斷用爵士鼓的「過門」來當作配樂,但是,「過門」始終只是要吸引別人看見的鼓聲,能夠成為樂章的是「節奏」,我們的人生應是一篇樂章,偶爾的過門,是增添精彩,但是,悠揚的演奏,才是最真實的美好。

鳥人 Birdman
上映日期:2015-01-16
級別:輔導級
導演:《火線交錯》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演員:米高基頓、愛德華諾頓、艾瑪史東、查克葛里芬納奇、娜歐蜜華茲、安德莉亞瑞絲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