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麥克李的光與影 –《畫世紀:透納先生》觀後筆記 文 / alfredo

原文出處: Blog on Cinema
mr_turner

《畫世紀:透納先生》(Mr. Turner – 2014)(有劇情)

過去常看的麥克李作品大都是關注現代英國社會中底層生活的困境,有著非常鮮明的角色塑造,充滿生活感的表演與細節刻劃,開放的敘事卻還是有相當明顯的故事與命題。這次新作《透納先生》的主題是十九世紀英國畫家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晚年的生活,時代的距離和時間跨度在導演過去的作品中相當少見(我還沒看過《酣歌暢戲》故無法討論比較)。名人傳記的題材牽涉到不少歷史背景,尤其是我對威廉透納的創作或繪畫藝術並不熟悉,要進入故事脈絡已有先天的門檻,加上電影本身並沒有明確的故事線,而是主角一段又一段生活的鬆散剪影,實在一時間不容易抓住。

直觀來說較明顯的命題像是看透納邁向人生終結的過程,刻劃了他的生活、藝術與感情的困頓與流轉,從而形塑了透納身為平凡人的形像,以及導演對於生命的觀點與思索。是個很龐大又開放的描寫。不過結尾透納臨死前所說的遺言或許可以當做一個思索的起點:The Sun is God,太陽即是上帝(聖經典故?),在他吐出這句話後即嚥下最後一口氣,下個鏡頭則是回到他生前對著夕陽速寫的身影,這鏡頭不旦呼應了影片開頭他描繪朝陽的姿態,甚至印象中這是太陽第一次真正地出現在畫面中。做為一位畫家,大自然的光影當然是他心繫之所在,而陽光所帶來的光影變化正滿溢在整部電影的精美攝影之中,這或許是我看過麥克李作品畫面最令人嘆為觀止的一部,而這也對應於片中透納畫作永恆的題材:夕陽、天空與海洋的相互暉映。

為了捕捉光線與海景,透納經常地旅行各地,他背起行囊行走的姿態成為影片最鮮明的印像之一,這不旦體現了他藝術與生活的細節,同時也成了一個重要的故事線:他多次造訪一間海邊的民宿,而後民宿老闆娘布斯太太成為他晚年的情人,最後透納臨終時也就躺在他為兩人租的房子中,在布斯太太的陪伴下過世。這看似動人的遲暮戀情卻也對照了透納的陰暗面,他不但早已拋棄了他原來的妻子,對外人也不提他有兩個女兒,甚至在其中一位女兒過世時他也沒參加喪禮。在每次旅行結束回倫敦的居所時,電影暗示他不時和多年來一直照顧他的女僕有著肉體關係。

電影最後的兩個鏡頭,一個是布斯太太在夕陽餘暉中擦著窗戶微笑(不知是目視透納的身影還是回想剛過世的他),似是為透納晚年最幸福時刻的定格,但下一個鏡頭則是回到女僕處在透納倫敦居所陰暗畫室中的孤獨身影。這兩個女人一明一暗可說代表了透納的兩種面像,尤其電影特意呈現女僕臉上隨著年紀逐漸潰爛的皮膚,和他被透納死亡後拋棄的黑暗,這也正像是太陽照耀下的光與影。

這從來不是什麼浪漫的藝術家傳記故事,Timothy Spall演出的晚年透納肥胖粗鄙,他刻意壓著嗓音的腔調突顯了不悅耳的喉音,影片前半段透納的父親剛出場時乍看之下年紀也大不了兒子多少歲,但隨著身體逐漸衰弱,影片也透過主角的觀點看著父親不斷地咳嗽與老病,某種程度也像是他自己死亡的預演。父親去世後,有兩段關於性愛的描寫,一是透納半強迫粗糙地和女僕發生了性關係,另一個是他到妓院要求妓女擺出絕望的姿勢讓他畫下來,這都像是喪父的悲傷所帶來的情緒轉化發洩,有趣的是之後他就向布斯太太告白,其間因果關係因為片段的敘事方式並不能確定。而年輕女性的死亡意像也出現不只一次,從躺臥的年輕妓女,到女兒的死亡,到他晚年生病在床時目睹到港口溺死少女的屍體(同樣地他也想把她給畫下來),這其間的意義有待思考。

電影很多不斷重覆出現的片段都能累積出不同面像的意義,比如多次出現透納家中的小畫廊正見證了主角的衰老,或是多次他參加的展覽從擺畫的位置到同儕間的評論和他現場修改畫面的細節,都描寫出藝壇中某種權力關係和他藝術地位的消長與創作態度的轉變。還有他反擊年輕畫迷肆意批評上一代大師的藝術觀,他和另一位落魄畫家海登之間幾場的交手戲也都值得玩味:一開始他和別人一起批評海登,後來他躲在一旁看著眾人在展覽廳和被排擠的海登起了爭執,到最後他取消了海登欠他的債務,一來是透納後來逐漸抽象的畫作(因為眼力不行了?)也同樣遭受輿論的嘲笑批評,二來不知是否是他終能同理兩人生命所遭受的苦難?

最後值得一記的是片中有兩段「科學」的段落同樣玩著光線的把戲,一是電影前段透納的一位女性友人拿著透鏡在畫布上折射出了一抹彩虹,她透過不同顏色的光照做實驗讓金屬產生了磁性(不太確定其中的物理原理)。另一段是電影後段透納驚奇於新發明的相機,只要十秒中就可以把光影紀錄在底片上,電影就花了兩次十秒的時間帶著觀眾看著透納讓攝影師拍了兩次照。對一位畫家來說這是個感受複雜的時刻,他用身體和歲月不斷地追逐光線,將之轉化在畫布上,但只消十秒科學就完成了一樣的事,當然就藝術的角度兩者有相當的不同,但身為人追逐永恆的企圖中,這些段落紀錄了歷史中光影藝術的變化,尤其據說本片是麥克李首次運用數位拍攝,從畫布到底片拍照到數位電影,觀看當下頓時有種時間穿越之感。

《透納先生》並不是一部容易進入的電影,但看到最後關於透納生命中光與影的交纏對照,如此充滿陽光又如此地陰暗,可以是《無憂無慮》也可以是《又一年》或聯想到導演其他所有的作品,這果然還是麥克李那股悲觀殘忍又溫暖的生命觀點,隨著透納的生命、畫作和鏡頭下的光影定格在電影之中令人難以忘懷。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