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振愷影評/選前選後必看,波濤下的暗潮─《纏繞之蛇》


這個世界是由複雜的權力結構所組成,我們所身處的地面其實比波濤洶湧的海面還更加危險,身為平民的小蝦米到底有多少能耐能對抗龐大的國家機器?權力結構的背後又暗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祕辛,與隱隱在你我生活中的無形壓迫。

《纏繞之蛇》(Leviathan)的劇本結構採多線敘事,每個段落都拋下不同的伏筆,在不同場景的剪接轉換下,每條線環環相扣,甚至互文足義,讓觀眾在沉重的議題處理過程,卻又猶如觀看懸疑片般期待解答。劇情開頭是單純的二元對立,處在國家對於自己土地(祖產)徵收案纏身的克利亞,要去對抗的是封閉小鎮權力最高的鎮長瓦丁姆,當我們的身家財產被蠻橫的政府單位剝奪時,人最基本的居住權到底該由誰保障?然而隨劇情走勢下,卻能發現兩方陣營的背後是更複雜的權力/情感關係,而我們世俗定義的善/惡的二元定義也將重新審視。

瓦丁姆是貪婪嘴臉、官僚形象的化身,政治人物應為人民服務,但卻成為只為選舉、利益而活的巨獸,做盡當權者會作的不法勾當,除了官商關係上,而原本應該為人民利益維護、伸出援手的司法、軍警體制更是冷漠和傲慢,冷冰冰的裁判者都與人民產生隔離(對應影片中用大量不斷復誦的法條讓觀眾產生疏離),甚至被當權者買通,這樣龐大的權力結構都隱藏在魔鬼的細節裡。

除了國家機器的壓迫外,克利亞這條線額外要延伸的是家庭關係,這也是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從第一部作品《歸鄉》(the return)就持續處理的命題,家中總會有一位沙文主義但最後會崩解的父親,以及附屬在旁的妻子與兒子,但不同於《歸鄉》,此部作品後半段妻子莉莉雅成為分離出來的主體,大篇幅細膩刻畫出她對於情慾與家庭位子的糾結探索,而過去恨父的兒子在此部作品多了戀父情結,不斷與繼母莉莉雅爭奪父親的關愛。

片名原意利維坦(Leviathan)取自聖經,根據後世的意義轉化下,在電影裡有四層指涉,第一層是利維坦形象化的海蛇,象徵無形官僚體制的龐大,以及有形的是在克利亞家旁巨獸的殘骸化石,暗示著權力壓迫的遺毒其實跟著每個世代,惡性循環;第二層是利維坦另一種形象化的鯨魚,出現在莉莉雅對於自我/婦道間的兩難,而往下向大海尋求死亡的清晨;第三層是在希伯來語中「扭曲」、「漩渦」的含義,呼應著整部電影錯綜複雜的劇情走勢與權力結構;第四層則是在基督教的七宗罪中與「嫉妒」相對應的惡魔,嫉妒也不斷出現在克利亞與莉莉雅對於兒子、以及外來者狄馬之間。

狄馬以朋友身分中途介入這個家庭對抗政府單位的紛爭,其莫斯科律師的身分不僅點示出階級、城/鄉差異,更是打破家庭倫理、挑動莉莉雅壓抑已久的女性情慾的重要角色,但整部電影最美中不足的也是在這個扁平角色的處理上,導演不僅沒有清楚表達他來到此小鎮意圖的強烈,也無法清楚論定其善惡又或者偽善(此部分在劇中的巴夏家更清楚點示),又或者他與莉莉雅情感鋪陳過少,而影響到莉莉雅對於情感抉擇的立基點不足,以及只用瓦丁姆的暴力算帳就輕易將他打發走,他出現在火車象徵他的離去,都顯得過於倉促草率。

《纏繞之蛇》絕對是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Andrey Zvyagintsev)的集大成之作,從《歸鄉》以聖經故事作為劇本原型,並將探討家庭關係的崩解作為作者母題,到《將愛放逐》(The Banishment)探討婚姻中的背叛、《伊蓮娜》(Elena)刻劃卑微女性的自覺,此次更將格局擴大而且論點清楚,對權力上層以及英雄主義的不恥,影片中出現直接用歷任俄國總統的肖像作槍靶。而最終直指核心的是對於上帝所提出「真理」的質疑,也暗諷欺壓人民的政客因有良善宗教的庇護下,而能自我哄騙,僥倖逃劫,然而善良的百姓反而該被犧牲。當中也夾帶許多俄羅斯的民族性,包括伏特加酗酒習慣而誤事、僵化的官僚體制以及高失蹤、自殺率。

以電影創作作為抵抗體制的藝術形式,在國片中有《不能沒有你》與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系列。美學上,《纏繞之蛇》的詩意鏡頭光是從開頭與結尾的山海的大遠景與史詩壯闊的配樂編制,都能窺見到塔可夫斯基的遺風,而當中最令人難忘的一幕是拆除房子靜立的長鏡頭,由屋內向外拍,觀眾凝視著怪手摧毀滿是家人相處痕跡的空屋,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不僅讓我想起塔可夫斯基《犧牲》的火燒房,也讓我想起大埔事件張家的徬徨無助,而電影中被徵收的土地,又因官商勾結下,美麗的海灣邊將蓋起一棟棟度假飯店,原來這不是一部俄國片,是你我真實生活的世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