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無法避免走向死亡,但卻可以學習如何面對死亡。由舊視界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出品的《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The Silent Teacher),正是講述你我皆有可能會面對的生命狀態,本片由陳志漢導演、吳汰紝擔任監製。陳志漢曾於吳汰紝所執導探討愛情與婚姻之路的《尋情歷險記》(Let’s Fall In Love)中擔任攝影師,並從這部入圍鹿特丹影展的紀錄片延伸出執導電影作品的計劃。他於2012年的導演處女作《日暮之前的領悟》(My Father, My Mother),即寫下台灣創作者首度獲得全球第三大媒體「半島電視台」投資合作的紀錄,本片更成為該台首部播出的台灣紀錄片,成功藉由電影創作登上國際舞台,讓世界看見台灣。
一直致力將台灣紀錄片推至國際的陳志漢與吳汰紝,同時間也攜手合作獨立製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The Silent Teacher),陸續獲得文化部紀錄片及新北市電影補助,並獲頒2013第四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最具國際潛力獎、ASD亞洲提案大會特別推薦獎,以及2014新北市紀錄片奬優選作品,近期更代表台灣入選南韓非常具規模的國際紀錄片提案大會「Docs Port Incheon」,該提案會匯集歐美與亞洲非常有影響力的紀錄片工作者,《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The Silent Teacher)不僅能夠角逐亞洲最有價值的紀錄計畫獎,亦吸引全球矚目而有機會發行至國際各個角落,讓台灣的動人故事溫暖更多心房。
本片以「大體捐贈及醫學教育」為主軸出發,而華人社會一向避諱討論死亡,對大體捐贈的態度與西方截然不同,學生在進入醫療體系後常直接以病人的活體做為練習。為改善此況,台灣的醫學教育開始推廣大體捐贈行動,包括捐贈遺體的「大體老師」願意讓年輕的醫學生們,透過解剖他的身體習得人體奧秘進而尊重生命,使得即將成為醫師的他們,在面對病人時更能感同身受。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談的不僅是推動捐贈大體的故事,更試圖挑戰醫病關係,在不斷顛覆西方醫學教育的過程中,讓觀影者轉換看待遺體的態度。陳志漢導演想藉由這部片談論何謂真正的「活著」,以及改善社會的醫病關係,希望大家重視的不只是停留在領掛號牌上的數字,當眼前的病患是一位認識的朋友時,這樣的關係也許會有更大的突破!
此外,製作團隊也期望透過這部片喚起大家對此議題的關注,並進一步將作品推上院線放映,於全台甚至中國巡迴放映,逐與台灣群眾集資平台「Fuudai」展開集資計劃。在歐美行之有年的群眾集資(crowdfunding),近期掀起全台各領域愛好者實現計劃的全新模式,「Fuudai」的創立人黃楀鴻表示,Fuudai幫助創意人與企業藉此平台發表限量或特別的商品,並測試市場了解需求。」而專為台灣人設計的Fuudai,網頁還特別提供中英文讓網友選擇,希望將在地創作者的觸角推至世界舞台,同時致力確保創作於集資過程不受商業操縱,逐步建立台灣群眾集資的模式,使不同領域的創作者,能兼具自由創作和有效率的方式獲得更多資金挹注與機會。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The Silent Teacher)在創作過程中面臨許多想像不到的困難,包括攝影設備和專業技術人員的不足,製作團隊剛開始覺得關於大體捐贈這樣的冷門議題也許較難推動,沒想到與「Fuudai」合作的集資計劃上線首日,即突破募款目標的25%,擁有超過新台幣10萬元的捐贈資金湧入,成績不俗!目前離集資總金額雖有段距離,製作團隊仍然很感謝各界熱情支持,也因此士氣大振,熱切表示讓越多人看見《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The Silent Teacher)非常重要,不僅是對製作團隊,對所有關心生命的人,都將帶來嶄新觀點和溫暖力量。《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The Silent Teacher)》集資計劃正在進行中,您的小小關懷能為更多人種下愛與希望,若想知道更多集資計劃可至舊視界官網http://www.tcv2008.com/,以及Fuudai網站http://www.fuudai.com/1344594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