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論起源:
台藝大電影在職碩士班廬盈良因為拍攝畢製,選擇了非常特別的馬術腦痲治療為探討的對象,並且因為題材的原故,所以選擇了以紀錄片的型式來攝製,本論文為他從一開始發想田野調查一直到攝製完成,及之後播映活動與觀眾的互動都紀錄在論文當中。
2.文獻探討:
論文內對於文獻的探討及引用,從紀錄片的分類到形式的區分,一直到他自己自覺到因為拍攝過程與介入,覺得自己的作品偏向於觀察型與參與型的紀錄片特質,另外對於田野調查的重要性,也從他拍攝籌備初期,即有計劃性的訪談收集資料得知,對於拍攝內容人物場域了解掌握的必要性。
另外他舉例(林育賢導演的《翻滾吧!男孩》、楊力州《奇蹟的夏天》)說明紀錄片故事的重要以及他所受的啟發與喜愛。
最後他承認取材自特殊疾病患者對於觀眾引起同情心或同理心這一塊是有利的,但他決定加強三位主角因為馬術訓練後,對他們身心上的巨大改變,所以會以勵志的方向去發展報導。還有很重要的對被攝對象必要的保護,以及對於社會的責任上他也有所思考才加以行動。他對於影響觀眾能多關心腦痲患者有一分的使命感,尤其在他接觸後也在拍攝上投入了更多的關懷與了解。
他引用與參考的文獻書籍如下:
相關書籍
一、電影理論相關書籍
《Representing Reality》
作者:Bill Nichols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1991
《紀錄片也要講故事》
作者:Sheila Curran Bernard /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 2011
《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
作者:林木材 / 遠流出版社 / 2012
《紀錄片概論》
作者:聶欣如 / 復旦大學出版社 / 2012
《電影的社會實踐》
作者:Graeme Turner / 譯者:林文淇 / 遠流出版社 / 1997
《電影理論與實踐》
作者:Noel Burch / 譯者:李天鐸、劉現成 / 遠流出版社 / 1997
《導演功課》
作者:David Mamet / 譯者:曾偉禎 / 遠流出版社 / 1995
二、腦性麻痺相關書籍
《腦性麻痺與溝通障礙》
作者:Merlin J.Mecham / 譯者:曾進興 / 心理出版社 / 2009
《重度障礙青少年之體能活動指引》
作者:Lindsay K.Canales / 譯者:李建宗 / 禾楓出版社 / 2012年
3.研究方法:
再來論文中開始講述有關腦痲患者的成因與症狀,出生前、中、後,還有大眾對於腦痲者的誤解,腦痲者有以下七種的障礙:智力、癲癇、視力、聽力、語言、發育、情緒……。以及他個人對馬術的理論與治療資料的收集,一般醫學上對腦痲的療法大概是:肢體復健,馬術治療,骨科手術,神經阻斷……等等,當中馬術治療台灣一直到民國87年初才由中華民國傷健策騎協會引進。於是開始由初期田野調查對人物關係發展成故事,然後如何去申請拍片的資金與製作的艱辛與製作心得的部份。
4.論文結論:「挑戰」、「勇氣」、「樂觀」是導演想藉由拍攝主角群:育仁、阿諾、維博,所想要呈現的三大題旨,還有德籍的台灣媳婦Uta,因為自己女兒是腦痲患者,而義無反顧的投入台灣腦痲馬術治療的領域多年直到現在,當中的熱情與使命感也令人欽佩。導演透過紀錄片的拍攝,除進一步了解腦痲與馬術之外,也同時更加肯定了身為影像創作者的使命與力量。
導演也期許自己達到:◎劇情式的故事架構。◎不一樣的視覺構圖。◎運用插畫傳達意旨。◎節奏明快的剪接。◎電影質感的畫面調整。
5.個人心得:在選擇論文閱讀時,因為本片《小騎士闖通關》入圍第三十六屆金穗獎最佳學生作品類的紀錄片項目,我已經事先觀賞過電影,所以究竟拍一部片要怎麼變成是學長碩士論文的這件事上,都引發我對於製作一部紀錄片過程有不少好奇,裡面除了導演與團隊對題目的深入研究之外,還有他個人受到如林育賢與楊力州等導演,在拍攝手法與觀念上執行的影響,看到他自己談到兩年時間的甘苦談,還有面對拍攝紀錄片的不可預期性,及受到被攝者的感動與挫折,譬如:腦痲患者家屬端的態度上的反覆或是某些觀點上的保留,還有預算的超支等等,對我來說都是很寶貴的經驗之談。創作者的想法與執行的連結,還有最後呈現的成果,這一份的執著,我想正是從事電影創作的力量來源與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