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TAIWAN

陳正道導演小檔案-2006.09.21

原文出處(台灣電影網):http://tc.gio.gov.tw/ct.asp?xItem=12554&ctNode=39,由我整理而成。版權為台灣電影網所有。 

中文姓名:陳正道 NameLeste CHEN 。身分類別:導演。 

簡歷:出生於1981的陳正道是國內最具潛力的新銳導演;最新的作品是2006年的《盛夏光年》。

高中時就讀復興美工,高二那年開始接觸舞台劇,作品包括「全天下的訓導主任都禿頭」等,主要在抒發對體制的不滿。 

高中畢業後在大學聯考中失利,之後向朋友借來一台數位攝影機,完成處女作《五月紛飛》,翌年即以《五》片申請獲准進入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就讀。 

以「統一飲冰室茶集:『你』和『妳』篇」獲第十屆時報廣告金犢獎影片類銅犢獎(與湯雅如合得);以「白蘭氏:一步篇、一眼篇」獲得第十一屆時報廣告金犢獎平面類銀犢獎(與李威廷、周孫豪、李宛寰、蔡育岱合得)、以「京華城:1.編織篇2.凝挼g3.用擠g」獲得平面類佳作(與李宛寰、李威廷、周孫豪、蔡育岱合得),並曾榮獲學生短片鋒芒獎最佳影片第三名等。 

陳正道亦拍攝多部包含蔡依林、孫燕姿、五月天、陳奕迅、梁靜茹、楊乃文等知名歌手內的音樂錄影帶。 

電影短片作品《狂放》入圍2004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週競賽單元與東京影展「亞洲之風」競賽單元;2005年首部電影劇情長片《宅變》創下全國約一千八百萬票房的佳績,並賣出超過10國的版權(包含最困難,也最具市場指標性的美國及日本)。 

多部短片前作亦受邀歐亞各大影展,是個能同時掌控商業表現與藝術創意的導演。 

個人作品及得獎紀錄: 

2000《五月紛飛》。 

2001《間隔之間》。 

2001《台北地圖》。 

2002《距離》。-中文片名:距離 。英文片名:Distance 。色彩種類:彩色Color 。影片規格:betacam 。影片時間:20 。影片類型:劇情片。出品年份:2002 。出品國家:台灣。 導演:陳正道。參展及得獎紀錄:2002台北金馬國際影展數位短片競賽。2003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劇情片類入圍。 

故事大綱:面對成長過程真空的那一年,可控制的機率與不可控制的巧合,算計著距離的遠近,

分類
TAIWAN

非電影~第四屆冠軍米王得主

 
呵呵~剛看到一個消息~
跟電影有點關係~又好像沒關係~
我前兩天才翻到去年看完無米樂之前寫的短評~
才剛貼沒兩天~今天就看到這麼一個可愛的新聞~
其實無米樂整部電影最最讓我驚豔的人~就是崑濱伯~
那種智慧~那種愛土地的精神~
讓人很想站起來跟他敬禮~呵呵~好高興~
他居然上了今天的新聞~
好棒喔~貼出來給大家分享~
像他說的一樣~天公疼憨人~好人出頭天呢~


原文出處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0918/1/46hn.html

第四屆「冠軍米競賽」結果出爐,台南縣後壁鄉的黃崑濱打敗全國35個鄉鎮的參賽者、脫穎而出,拿下「米王」的寶座!其實他就是知名記錄片「無米樂」當中描寫的稻農之一。種稻將近五十年的崑濱伯謙虛的說,會得獎是靠「天公怕」幫忙。農委會將在九月二十三號,公開競拍今年得獎的稻米,這屆冠軍米,很有機會再創拍賣價格的新高。

看過記錄片「無米樂」的人,一定會對其中崑濱伯和太太拌嘴的鏡頭,有著深刻的印象,這個崑濱伯,十八號拿下了第四屆冠軍米王,種了五十年稻子,一度高喊無米樂的他,拿到了稻農最高殊榮,現在成了「有米樂」的農友。
黃崑濱是打敗來自全國三十五個鄉鎮的種稻達人,奪下米王寶座,但,他很謙虛,笑說種米的技術沒有跟別人有什麼不同,靠的是「天公伯」的幫忙啦。
黃崑濱是以台農71號品種,取得冠軍,評審人員表示,他種的米,外觀晶瑩剔透、完美無瑕,口感香Q,是米中極品,因此決定評為第一名。第二名有兩位得主,分別為是彰化縣竹塘鄉張貴珍、台東縣池上鄉黃肇倫;第三名有三位,分別來自嘉義太保、台南新營、台東關山。農委會將在二十三號公開競拍這些得獎的優質稻米。

2006/09/18 19:30(中廣新聞網~張佳琪報導)


雖然我只有小時候~很小很小的時候~會回老家貢寮玩~有幫忙過一點農忙~才知道土豆是從土裡拔出來的~呵呵~還有絲瓜有瓜藤亂亂爬~還有騎過水牛~還有最特別的是~割完稻子~要用一種腳踩的機器~他會一直轉一直轉~把稻穀跟稻梗分開~然後因為我太小~太矮沒力氣~踩沒兩下~差點被捲進去~給絕命終結站去了~呵呵~印象好深喔~ ^^ ~所以才覺得跟無米樂這部電影好親好親喔~跟崑濱伯的感覺~就好像自己的阿公一樣~真高興他有得到如此的榮耀~恭喜他~ ^^

分類
TAIWAN

楊力州導演小檔案

他是2006年9月22日,即將上映的電影-奇蹟的夏天的導演,在我看過電影之後,引發我的興趣,先以目前所收集到的網路資訊與大家分享。

以下原文出處:

http://www.comcareer.com.tw/talk/all_report/radio_tv_movie/talk05-14.htm


http://tc.gio.gov.tw/ct.asp?xItem=12502&ctNode=39


由我整理合併而成,版權屬兩個單位所有。

中文姓名:楊力州 。Name:YANG Li-Chou 。身分類別:導演。  

現職:中華民國紀錄片發展協會理事長、紀錄片導演。

資歷:曾任復興商工廣告設計科專任教師兩年,現為紀錄片工作者,已有七年 。

學歷: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所畢業、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畢業。 

曾經是高中(應該是高職)美術老師的楊力州,憑著對紀錄片的熱愛,毅然結束二年的教學生涯。在接受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完整訓練期間,楊力州透過紀錄片製作實習,以迄研究所畢業後,即矢志以獨立的紀錄片創作一償職場抱負,而得以運用紀錄片捕捉所及,持續關注台灣社會的議題,並且用三年時間離開台灣到日本,遍訪旅日的台灣人社群,不管在哪裡或以何種方式呈現,關注台灣人自我的主體性,始終是楊力州運鏡的焦點。  

拍紀錄片不只是一個「工作」

初見到楊導演,立即被他親切的笑容所吸引,即使已成為知名大導演,也不難從他謙遜的態度中,窺見他的作品能深入人心的主因;楊力州從小就喜歡看紀錄片,尤其熱愛大多數人一看就容易入睡的歷史紀錄片。在復興美工任教兩年的期間,他把這群與他相差十歲的學生樣貌記錄下來,就這樣開始了記錄的工作。從他言語中,強烈感受到他對紀錄片的堅持與理想,這是驅使他不斷向前的動力。 

「拍紀錄片是一種享受,它讓我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也因為太過投入,常會與生活糾纏不清。」楊力州笑著說。他的作品與一般世俗印象不同,擺脫紀錄片沉悶嚴肅的方式,以感性及趣味的手法,讓觀眾覺得精采好看;然而另一方面又勇於挖掘人們不敢正視的赤裸情感與種種矛盾的社會制度,這使得他的作品在帶給大家歡樂之餘也帶來嚴厲的批判,發人省思。 

以膠捲記錄青春

楊力州目前正在拍攝《畢業紀念冊》續集─《青春》,持續拍了10年,26歲,是這群學生現在的年齡;26歲,也是當年這位老師與他們交會的年齡,「青春」就在記錄與被記錄中被留存了下來。於是,在影片膠捲中,36歲的楊力州看著26歲的學生與他們16歲時的自己對話,跨越時空的靈魂,彷彿在紀錄片中得到了超現實的呈現。 

他說,紀錄片的價值在於時間拉長,畫面就跟著清晰起來,從1994年開始拍他們,10年後的現在回頭看,每個人的生活與當初的理想都不相同,甚至有些人朝相反的路走;然而,許多事情的發生早在10年前就有跡可循。 

用導演觀點走進被攝者生命

台灣紀錄片的發展和多數第三世界國家相同,都始自反政府。紀錄片是導演觀點,是真實又主觀的紀實過程,紀錄片主題大多來自於對弱勢族群的關懷,讓社會大眾能體驗不同人生。大多數的紀錄片導演都有個共通點,就是不具攻擊性,被攝者容易卸下心防信任導演,也因此會與被攝者生命

分類
TAIWAN

代貼:奇蹟的夏天-導演的話 2006.09.17

今天我去TRUE MOVIE電影入口網逛的時候,不小心看到楊導演的留言,讓當天也在現場觀看試映的我,被他的真誠感動,在還沒有完全徵求到他的同意之下,轉貼他的留言與大家分享。

原文出處:http://my.guestbook.com.tw/b1/viewtopic.php?p=283&mforum=truemovie#283

其實把影片剪完後,一直很緊張,因為長達二個月的剪接期,每個細節我們都很清楚,可是觀眾呢?

那天的試映會,我刻意坐在最角落,隨著影片的進行,大家時而哄堂大笑,時而在眼眶紅潤時,打開包包在黑暗的戲院中找面紙,聽到那不經意發出的沙沙聲時,那時候,心裡就踏實多了。 

看著大家在戲院中,一起幫這個足球隊加油時,我突然想起,拍攝時,現場只有這群小選手的隊友,一些家人,經過的路人,沒了!就這樣。相較於戲院裡的滿場觀眾,一起鼓掌、驚呼、落淚、大笑,那天在球場上的寂寞感覺,突然回來了!而且好重! 

當大家因為電影中,大胖的一句話而笑開懷時,我突然好希望,好希望這群小選手現在就坐在戲院裡,聽到大家的加油聲,也一起替當時的自己加油! 

電影散場了,參與試片的朋友聚在戲院外,熱烈的聊了起來,將近半個小時,大家才漸漸離開,我等電影公司的同仁搬著極重的膠卷拷貝離開戲院時,車水馬龍的台北街頭突然覺得好寂寞。 

我開始擔心了起來,電影院中,大家剛從熱情的花蓮,熱血的足球場上離開,回到這個真實的世界,關於剛剛戲院中的那個美好,是否有在每個人的心裡留下一個角落,並且把這樣的美好經驗,告訴更多的人。 

在路邊等計程車時,花蓮的小選手打電話來,手機那頭透露出將來到台北的興奮,他們急切的想與觀眾一起在戲院觀看屬於自己的故事,聽著他們稚嫩的聲音,我想起了那群在陽光下的純真臉孔,剛剛的戲院中的掌聲及加油聲,會不會在他們的身邊一直出現,在戲院中,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 

我期盼大家!我祈求上天!讓那天下午在戲院中的美好可以持續久一點!久一點! 

楊力州-奇蹟的夏天導演 

分類
TAIWAN

佐賀的超級阿嬤Gabai Granny-觀後感2006.08.25

這部電影讓人又哭又笑,尤其是劇中樂天知命、人窮心不窮的阿嬤(吉行和子飾),及憨厚可愛的德永(池田壮磨、池田晃信、鈴木祐真、三宅裕司分飾)還有體貼的老師、賣豆腐的小販…等等令人感動的角色,在在讓我們看到屬於日本民間底層草根人物的生命力。

隨便一個片段,都讓我覺得雋永而懷念:小時候的德永(池田晃信),每天負責跟路過的豆腐小販(緒形拳飾)買一塊豆腐,阿嬤有教他,破掉的豆腐是可以以半價優惠買到,有一次剛好沒有破損的豆腐,小販於是伸手(德永沒有看到)在一塊完整的豆腐的中間,用手指頭挖了一個小洞,謊稱說:啊!剛好有一塊!然後就將豆腐給了他,並只有收了德永一半價錢的費用,呵呵!看到這邊,怎麼能不為那一份小人物之間,能力所及辦得到的關心溫馨,而感動呢? 

也許現在的年輕一輩,已經沒有跟踩著腳踏車沿街叫賣的小販買東西的經驗。那些小販們不管是賣饅頭的、賣早餐小菜的、賣豆腐的、收舊貨的還是修理皮鞋的阿伯,每一種行業別,也都有他們特殊的、不同的類似於小調的叫賣聲調;聽到他們的叫賣聲遠遠的傳來,小孩子都興奮的等著他們,好像是迎接聖誕老公公的心情一般,另外,有時候他們甚至於還能為大家提供各地人文風俗的訊息,還是跟小朋友說說歷史掌故,或是肩付傳遞鄉民之間資訊的任務呢? 

當然,關於我早已過世的阿嬤的記憶,更因電影而讓我一一回想起;譬如說:德永的阿嬤在她所謂自家的超級市場(其實是後院的一條小溪,她很聰明的使用竹子圍成堤防,以攔阻經過的物品),邊撿拾略有破損的蔬果、物品,邊向德永敘述她的節約哲學,或是阿嬤邊走路還拖著一條綁著磁鐵的繩子在腰際,將沾黏在上面的破銅爛鐵變賣以添補家用。 

我的家鄉是在貢寮,我記憶很深的是上那種蹲式廁所,下面是挖成一個大坑的那種,每次嗯嗯的時候,就可以聽到像是敵軍轟炸的聲音…碰…碰…碰,呵呵!如果太多,還要小心被濺到。這還不恐怖,更誇張的是,你進去廁所還可以看到一個裝著一堆像是枝仔冰棒棒的桶子,我正愁沒衛生紙在那邊大喊:「阿嬤!阿嬤!」,阿嬤就叫我拿那個棒子擦屁屁,我不騙你,那個硬硬的棒子擦在嫩嫩的小屁屁上,真是痛不欲生。 

而且還不只這樣喔!旁邊還有收集使用過棒子的另一個桶子,因為還可以回收洗一洗下次用。我央求阿嬤使用衛生紙,阿嬤只准我們用一張,而且還粗糙的像是砂紙一般。呵呵!然後老人家晚上睡覺會冷,阿祖90多歲有特權,可以用燒碳的火爐取暖,阿嬤當時還比較年輕,可是還是會冷,就抱著我睡覺(他們說小孩子屁股有三斗火-請用台語),所以小時候常常被當成人工火爐來使用咧!呵呵!  

而且阿嬤們似乎都有一些很阿Q的智慧,譬如德永的阿嬤說:

阿嬤,我英語都不會。那,你就在答案紙上寫『我是日本人』。」

「可是,我也不太會寫漢字。那你就寫『我可以靠平假名和片假名活下去』。」

「我也討厭歷史那就在答案紙上寫『我不拘泥於過去』。」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而阿嬤的語錄隨手捻來,都絕妙到不行

•可以檢的東西很多,要丟的卻沒有一樣。

 體貼要做到讓人不覺得尷尬,才是真的體貼。

 窮人有兩種:一種窮得消沉和一種窮得開朗,我們要當開朗的窮人囉。

 夜晚不要講悲傷的故事,等到了白天,再悲傷的事也變得不悲傷了。

 有錢人很可憐耶,要去旅行,又要吃壽司大餐、訂做新衣,忙死了。

德永有一次被腳踏車撞到眼睛受傷,鄉下的老醫師,不單單免費的治療他,還給了他坐公車的錢。回到家,阿嬤立刻拉著德永去還人家錢,這樣的志節也是讓人感動不已。長大以後德永知道了母親生病真相,也懂得不再提回家的事,甚至於還貼心的打工幫阿嬤買老花眼鏡,在運動方面也有傑出表現,最後高潮戲,母親終於親自來參與他畢業的運動會,我想這樣的經驗,誰也無法忘懷吧! 

島田洋七的小說平實寫出二戰後日本民間貧窮困苦的狀況,及他自己的故事;我想就是這一份來自阿嬤精神的強韌生命力在支持日本的復甦,尤其當德永在抱怨母親似乎不在乎他的時候,阿嬤說出在廣島受到原子彈攻擊之後,得到原爆症的父親努力留下他存在的証明-母親肚子裡的他的那段過去(還有被剪掉的阿公去世的真正原因)。不管是誰,我想都會感受到二次大戰對日本人在心裡上的創傷、夢魘及日本人咬緊牙關要表現給世人刮目相看的集體意識。 

不過,我更希望是他們能發揮阿嬤的精神來與世人共處,而不是集體意識的復仇心態!推薦大家這部歡笑淚水交織,值得一看的好電影-佐賀的超級阿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