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http://www.wretch.cc/blog/kkaicd1 【小智的電‧癮‧強迫症】
步出影廳,腦中不斷盤旋方才螢幕裡所投射出的格格畫面,血液頓時直衝腦門,感到胃部一陣攪動翻滾,灼熱的不適之感猶如岩漿逆流食道般直衝而上。我於是踩踏著蹣跚的腳步踉蹌而行,行至下一個街角我才體悟,原來這不是食物中毒,只不過我肚子好餓…
「民以食為天!」飲食雖是人民生活之必需,但經過千百年的時光推演,烹飪已不再只是滿足人類的口舌之慾而已,它更成為了生活上的態度,及至一門深奧的藝術。而全世界以飲食為主的電影,更是多到不勝枚舉,舉凡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丹麥電影《芭比的盛宴》(Babette’s Feast, 1987),抑或新加坡導演畢國智的《海南雞飯》(Rice Rhapsody, 2004),又或是華語經典《飲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 1994)、《滿漢全席》(The Chinese Feast, 1995)、《食神》(The God of Cookery, 1996),在在都以一道道垂涎欲滴的美食佳餚,滿足了觀者飢腸轆轆的口腹之缺。
飲食電影之所以好看,不僅是因為影片透過鏡頭,展現出「食」與「色」的好看好吃而已,更是因為它透過「食」,而展現出人們的「慾」,與人們的種種慾望作出詭譎聯結。而來自韓國,近期即將於台灣上映的《食客》(Le Grand Chef, 2007),正好又是部透過美食,表現出人性貪慾與國族氣節的有趣作品。
影片改編自韓國漫畫家許英萬的同名漫畫作品,不論是其中簡單易懂的故事情節、幽默而具親切感的小人物,或是豐富的韓國飲食文化,種種要素都令這部電影極具娛樂商業性。完整的架構、流暢的敘事,讓將近兩小時的放映時間並不顯得煎熬,反倒覺得輕鬆活潑,散發出一股清新不黏膩的年輕氣息。於是我便廢話不多說,趕緊來談談這部電影到底有些什麼特點…
民族氣節:
初看劇情簡介,絕對會認為這部電影主要在講述兩名頂尖廚師,如何爭奪第一廚師的頭銜與過程。這樣的情節設計,其實跟徐克導演的《滿漢全席》差不多。但本片所涉及的食材、刀工、擺盤,或是種種陰謀詭計,卻都不如《滿》片來得豐富且精彩。只不過,本片接近尾聲時的劇情逆轉,確實挽救了即將落入窠臼的情節刻畫。
於是本片論「面向」而言是宏觀的,就「視野」而言甚至還強過了《滿》片。影片的精采之處,便是借助其中
的飲食劇情,從兩家的仇恨,推衍出國族之間的仇恨,展現了韓國在歷史上曾遭受日本侵略的民族不屈精神。片中那把造成爭鬥核心的御廚菜刀,是源於日本侵佔朝鮮半島時期的往事,韓國御廚不願為侵略者做菜,寧願砍下自己的手掌,也不願屈服於霸權之下。如此「仇日」精神,不泛政治化的我在此不願多做任何評論,但以本片在韓國及對岸的高票房看來,原因其實也是不言自明的了。
漫畫般的敘事:
本片既然改編自漫畫作品,那如何將畫紙上的情節與人物給鮮明立體化,便著實考驗著編劇與導演的功力。導演田允秀(Yun-su Jeon)所採用的手法,便是讓整部電影流露出漫畫般略顯「誇張」的質地。當然這裡所謂的「誇張」,並不會像日本動畫《中華一番》那樣,一吃下去就會有龍飛出來;又或是像《食神》那樣,一吃下去就會讓人在叉燒肉上面翻來覆去。導演刻意保留了人物的喜感,讓演員詮釋出略顯誇張的人物質地,以致於每位演員都看似情緒飽滿到快要溢出。又或是說超乎想像的人物反應,絕對會給觀者不一樣的驚喜,終至啞然失笑。而影片於後製技巧上,也保留了宛如漫畫一般的分割畫面,以其繽紛華麗的分割畫面,讓觀者經歷一場視覺上的饗宴。
不刻意展現美食:
料理場景不多,不刻意展現美食,這是本片最聰明的觀點。如果電影單純只講做菜,可想而知一定沒什麼可看性。與其這樣,倒還不如在家一面吃晚餐,一面看美食節目還來得愜意。本片所呈現給觀者的,或許並非一道道繁複奢華的國宴級美食,或許並非色香味形神一應俱全,但卻像極了幾許平凡到不足為奇的清粥小菜,樸實中見人心,平淡中見真情。反過來說,其實任何關於飲食的電影,都是將「做人道理」加入劇情之中,以「人品」影響出菜色的香味,以「人心」反映出電影的美味。
正反異同:
編劇與導演似乎都深黯「正與反」、「異與同」之間的二分法趣味,不論是主要角色盛燦(金剛于Kang-woo Kim飾演)與峰洙(林元熙Won-hie Lim飾演),都塑造出兩人待人接物以及處理態度上面極大的對立,以至於兩人最後的結局更是對比鮮明;而由這一代的恩怨,更也牽扯出上兩代的對立。極度近似的祖孫投射,以其對比與對仗處理,或許會流於明顯的斧鑿痕跡,但對觀者而言,還是起了一定的動容能量。
此外,片中的異同也反映在人與人、人與獸,甚至是民族與民族之間。最明顯易見的,是片中「庖牛」那段。峰洙在記者面前展示他的牛群還有輕音樂可聽,表現得他似乎很愛護動物,這是「同」的表現。但在這之後,峰洙卻和他的手下殘忍運牛,完全不考慮動物的感受,這是「異」。以峰洙如此暴戾的做法來「同中見異」,想當然他最後一定會有報應。話說回來,人本來就是「異」於牛的,不過反觀盛燦,卻將他所飼養的牛當成親妹一般疼愛,這又是個很詭異的「同」。
而當他的牛被送進屠宰場之時,盛燦與牛都已是淚如雨下,而這邊的情節,或許又是一種詭異的「異中見同」。雖然導演以過度誇張煽情的手法來處理這段直逼「人獸戀」的詭異親情,但其動人能量,卻也是令「某些」觀者很難不被打動的(有時候觀賞電影是很主觀的,我相信「某些」觀者或許會覺得這個段落很垃圾,不過我倒是滿喜歡的)。
縱觀以上四點,看似稱讚連連,但本片還是存在一個致命傷,那便是「影片節奏過快」。本片節奏看似流暢,但卻流暢得過度快速,感覺像是主廚上菜,但你連這道都還沒吃完,下一道菜卻又上了上來,然後你就得看著桌上佳餚越積越多,只能囫圇吞棗,草草了結,終至無法細品,少了留白的空間,煞是可惜。
縱使是簡單的食物,也能造成極大的震撼。《食客》用一種「以小見大」的態度,除了謳歌民族氣節之外,更也拍出小人物「哪裡失敗就從哪裡站起來」的勵志精神。有文化、有熱血、有輕鬆、有搞笑、有美食、有溫情,也有淚水。種種條件,更讓這部電影發散出誘人的香味。
文章打到這邊,我忽然發現,我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