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MOVIE

彭怡平影評:當文學改編成電影【逐愛天堂】

在幾十年的觀影經驗裡,我很少看到改編自文學的電影,能夠將原著字裡行間的神韻與氣味,於轉換為「影像與聲音」以後,仍不失原味的!大多數時候,導演被文學裡豐富的「情節」所牽絆,讓電影淪為原著的「故事簡介」!這正是歐容(Francois Ozon)的【安琪兒】(Angel, 2006)這部電影的問題。

紅極一時的瑪麗‧科蘿莉
歐容的【安琪兒】改編自英國作家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不要與同名的電影女明星混為一談)的同名原著,這位女作家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英國文壇裡,專寫「言情浪漫」小說而紅極一時的另一位女作家──瑪麗‧科蘿莉(Marie Corelli,1855-1924)暴起暴落的人生為靈感,描寫一位醜陋而文采平庸的女性,妄想以她那些「恐怖」的文字,擠身英國文學殿堂;她不但一舉成名,還因此而獲得了財富與愛情,通過一連串毫無意義的文字,伊莉莎白‧泰勒讓讀者放聲大笑之餘,也見識到這位女性的粗魯與愚蠢,卻也不由得提出一個疑問:「為何一位如此平庸的作者,得以她那令人心思愚鈍的文字,讓這個以莎士比亞國度的子民為榮的英國社會,臣服於她粗鄙的魅力?」

然而,事實正是如此,瑪麗‧科蘿莉那充滿激情的字句,以及純粹出自她腦海幻想的杜撰愛情故事,擄獲了當時的英國上流社會,不但維多利亞女王是她的忠實讀者,受到「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影響的詩人──阿爾吉儂·斯文本恩(Algernon Swinburne),以及著名的法國女演員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也成了她的座上常客,連美國導演葛里菲茲(D.W.Griffith)也曾是自她的小說中汲取創作靈感,如【撒旦的悲傷】(The Sorrows of Satan,1926)。

文學與電影之間
然而,瑪麗‧科蘿莉以一堆文字堆砌而成的失戀、神秘的力量與再生的作品,雖然曾經在那個世代裡,獲得廣大的迴響,卻在今日完全地消聲匿跡,當今的英國文壇,幾乎沒有任何人還會提起瑪麗‧科蘿莉這位作家的名字,或者她的任何作品,若非歐容的這部電影【安琪兒】,喚起了我們對這位女作家的好奇?!瑪麗‧科蘿莉的名字,恐怕將永遠自我們的記憶中消失。

在歐容的這部改編作品中,雖然保留了伊莉莎白‧泰勒的《安琪兒》原著名稱「天使」(Angel)的寓意──看起來純真無邪的天使,實際上,是個「魔鬼附身」的「惡魔」!她以金錢、地位、名聲為工具,搭建起一座堅固的堡壘「天堂莊園」,並假借「愛」之名,讓她那一輩子,只能畫出愁雲慘霧陰影的畫家丈夫,以及原本開雜貨店來自力更生的母親,都因她的愛而窒息;她的愛摧毀了一切圍繞在她身邊的人,直到這股無視一切的激情力量反噬到她身上,讓自己也成了她小說中的悲劇主角……。

商業的力量
可惜的是,為了賣座的考量,歐容讓醜惡平庸的女主角變得美麗、單純與坦率,這使得女主角成了通俗小說中備受折磨的可憐蟲,她的遭遇雖然激起了觀者無限的同情,卻無法促使讀者思索「何以因商業力量的介入,使得我們習以為常『粗鄙』,讓『醜陋』變成當今的主流,『矯揉造作』成了自然親切。」

另一方面,歐容也刻意淡化了原著的立意觀點。在伊莉莎白‧泰勒的原著中,她藉由女主角的故事,提出「金錢主宰一切、也摧毀一切」的批判觀點;歐容卻將這位言情小說作家的人生,拍成了一部充滿洛可可華麗糜爛風格的夢幻作品,原著的立意消聲匿跡,原著的精髓也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一部徹頭徹尾歐容風格的Melodrame,在商業力量主導一切的今日,歐容版的【安琪兒】,給了我們一個惡劣的示範,但也讓我們瞭解:「何以世界變得粗俗膚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