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彌勒熊:淺談台灣電影與遊戲等異業結合的必要性 20100810

前言
電影與遊戲等異業的緊密結合行銷,可說是美日等電影大國近年來操作的一種趨勢,將所有周邊橫向與縱向的發展,做到了極致,不單單可創造出驚人產值,更可讓主產品的壽命長久化,影響一代、兩代…世世代代的人們,左右其思想、消費、行為模式…,甚或發展成一種新的文化。

台灣遊戲產業,在政府大力推廣數位內容的努力下,已出現了成果,成就稱得上遊戲產業大國之一,但奈何可與之結合的國產電影質量,仍有追趕不上的遺憾。雖有兩年前《海角七號》讓人刮目相看的奇蹟,緊接著接棒的《囧男孩》、《聽說》,也非常爭氣,寫下破千萬以上的成果。到了《艋舺》鋪天蓋地的強烈宣傳,及破億票房再現後,國片總算有種繼往開來的氣勢呈現。

甚至於,上片期間巧遇八八水災的獨立製片《不能沒有你》,都能以小博大稱霸兩岸三地的各大電影獎項,風光一時。不過,台灣電影仍是單打獨鬥為主,與異業結合的緊密度仍嫌不足!電影與遊戲等產業結合的必要性,也終於浮上抬面,值得國人與政府的重視。

技術與內涵雙贏的皮克斯
以今年的動畫作品:《玩具總動員3》為例,這個皮克斯公司劃時代的系列電影,已經陪著大家度過了近二十年,當初這個以全3D電腦軟體製拍的決定,在各界頗有疑問的期待下,他們集體創作思惟腳本的模式,全新的動畫主角:以伍迪警長、巴斯光年…領軍的玩具群們,以及為了本片特別開發的特效、鏡頭、軟體..等等,以驚人的製片水平,轟然問世,風靡一時!即使多年後,搭上最新一集第三部全3D立體電影風潮,重新以3D模式再度上映,大銀幕上效果依然震撼,完全沒有因為時間而顯得老套或失去吸引力,反而在新電影上映前,為所有曾經陪伴他們度過歡樂童年的大小朋友,做好萬全的功課並迎接最新一部作品的到來。

最後,《玩具總動員3》不僅以更大的場面,更棒的精良技術,擄獲了從業人員以及一般觀眾們的喜愛,劇中特別設計因為主人長大後,必須離開玩具群們,而又難以割捨的濃烈情感,以及玩具們之間因共同經歷危機,而激發出讓人不禁為之動容不已的情誼,有如戲外帶著自己的孩子前來懷舊的新生代父母一樣,也呼應著戲中交棒的安排,感人、有趣。

僅僅是《玩具總動員》系列電影全球票房的數字,到筆者截稿前,早就已經超過了十億美金,更不用講與之搭配的周邊玩具,公仔,電玩,DVD各類產品…等等,幾可說已經為所有整體行銷電影相關產業,立下了紀錄與標竿,讓人驚訝讚嘆的完美示範。

產值驚人的日本動漫產業
而緯度比台灣高一點的日本,當然更是整個東南亞與亞洲動漫遊戲相關產業執牛耳的第一品牌。如八月初剛落幕的一年一度台北漫博展,每次前來的日本漫畫家、男女聲優…受歡迎的程度,絕對超過周杰倫與蔡依林…等偶像,他們是動漫迷們心中的神,大排長龍的人群…,每次熬夜為了買到最新版的動漫人物印製而成的大抱枕的動漫迷們,在在都是證明。以筆者多次到日本所做之田野觀察,連最北端北海道JR車站旁佔地千坪的「紀伊國書店」,上下近四五層樓的展場中,最熱門展設最多坪數與開架的物件,就是一本一本繪製精美,有各種不同客群的動漫產品。走出書店,琳瑯滿目的建築、招牌、廣告,幾乎生活所需的用品,無一倖免都是動漫作品的延伸。

到地鐵站,日本學生上班族以手機閱讀,最新最夯的線上動漫作品…,你可以說,日本除了壽司之外,最厲害的產品就是動漫。曾有歐美學者特別以日本動漫產業做博士論文研究。而隨著產值的驚人,雖競爭激烈,但所有最優秀的人才投入的結果,以專業的生產線製作的高水平動漫作品,成為其他電玩、電影、戲劇、電視、劇場…等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材料庫,這才是更驚人的知識與智慧累積的資產…,本篇文當然無法以區區文字,道盡日本動漫產業的博大精深與美好細微之處。

那麼面對如此強大的美日強國,台灣還有何機會與優勢呢?
台灣產業的特色與亟待努力的方向
今年出現了兩個值得觀察的作品跟人物,《小丑魚》為台灣第一部自製的3D數位立體真人電影,另,許久未出現的動畫長片《靠岸》的問世!前者導演曲全立同時也是今年頗受好評的上海世博台灣館3D影片的拍攝者,後者則是挾著超高人氣動畫《阿貴》導演張榮貴的處女作。兩部片跟導演都是全新嚐試,當然,整體而言,作品內涵差強人意,可改進之處相當多,但兩位導演初次執導就表現出那股熱愛電影的衝勁,也是不容小覷。

而大愛電視台的動畫部門,在百忙之中以秉持著堅定信仰的情操,製作出精美的宗教動畫片《鑑真大和尚》,也算異軍突起,成為今年台灣國片熱賣的另類產品。恰好《靠岸》、《鑑真大和尚》兩部動畫片,也都有與大陸下游動畫加工廠合作的經驗,如此模式的後續發展頗值得關注。當然,很多台灣業界的前輩們,也一再呼籲國人,能與對岸結合製拍新片。不過,大陸對於劇本的嚴格把關,與意識形態的掌控,相關著作權利的歸屬,也是讓台灣業界觀望與裹足不前的主因。

台灣人有個毛病與特色,就是個人色彩鮮明,擅長突顯自我,但不擅打整體戰。所以屢屢在動漫產業出現過的明星級人物,譬如說:揚名東瀛的「鄭問」,都沒能在以台灣與日本產業結合的基礎上,有更精良多樣化的作品產生。「幾米」目前為止,合作較多的反而是真人版電影的製播(最新一部將與《九降風》導演林書宇合作),也是發展較為多元的一名作者。而最為可惜的是部落格女王「彎彎」的紀錄片,也在宣傳經費有限的狀況下,草草做收。台北以難堪的10多萬元票房,與一周的映期黯然下檔,沒能將破億人次的點閱率,轉換成亮眼的票面成績,殊為遺憾。這當中還有很多議題可以討論。但,2010年八月份,卻將有十部華語片,頭角崢嶸爭相上映,這已經是近十年來未曾見過的榮景。

台灣的電影產業,常需要大量危機感的刺激。
如《艋舺》以好萊塢製片模式,一舉捧紅阮經天、趙佑廷,及其他幾位新人,而他們更新的電影,也都一一如火如荼的製拍中。《艋舺》製片李烈,在經歷《囧男孩》錯失良機的整體宣傳戰後,果然憑《艋舺》重出江湖,驚人的氣勢與豆導鈕承澤完美的合作,從媒體下手,唱片CD,寫真書,電影小說,MV,品牌服飾,廣告…等等,排山倒海的造勢,讓他們在面對在台的美資排片商前,也多了些談判空間。

依此而言,與在台灣的美國片商合作,可視為另一生機的開端。歷經《海角七號》的實驗後,《艋舺》模式的成功,也才造就了市場面的躍躍欲試!塵封已久的潛在資金與投資人,在嗅到商機發酵的狀況下,蠢蠢欲動。跨國合作、多重資金、異業結合,都將是主流的趨勢,精密計算的製片方向,及掌握市場品味,風險評估…等,都還是台灣電影要學習的課題方向。2010年,中華民國百年誕辰之前,台灣電影的將來,的確值得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