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梁良 : 中西合璧的電影推手—李安Ang Lee

2005年9月,李安導演的《斷背山》在歐洲的威尼斯國際影展奪得了最佳電影金獅獎的最高榮譽。半年後的2006年3月,在美國的奧斯卡頒獎典禮,李安再次以大熱門姿態憑《斷背山》奪得最佳導演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得這份榮譽的亞洲導演。至此,李安成為「亞洲導演第一人」的歷史地位於焉確立,其後,各種肯定李安重要貢獻的榮譽接踵而至。

例如:台南市政府在李安返台為母親慶祝八十大壽時將4月28日定為「李安日」,表彰李安在藝術上的貢獻;美國《時代》周刊則在5月1日出版的「時代100人」特刊中,將李安選為「藝術家與演藝人」的代表之一;在6月17日舉行的第九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也在開幕禮上給李安隆重頒發「華語電影傑出成就獎」。這些錦上添花的舉動,都是可以令人理解的。不過,美聯社與英國BBC都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後評論說:「李安現在的成就已超越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那就真的把李安溢美得過頭了。

事實上,李安一向不是那種專搞曲高和寡的藝術電影、醉心於要成為電影大師的「野心型導演」,他只是誠誠懇懇地把自己了解的、自己相信的人間故事透過映像娓娓道來,但卻自然產生了一種感人的力量,因而也影響了世道人心。東方的思想和生活態度,結合了西方的電影技術,就這樣在李安的身上產生了神奇的化學作用,讓他一次又一次地創造出影壇奇蹟。

李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於屏東縣的潮州鎮,祖籍是江西省德安縣。他在四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大,日後亦從事電影工作的李崗則排行老么。李安出生時,父親李昇正擔任潮州高中的教務主任,母親楊思莊則在潮州小學當教員。不久,李昇調職到台東女中當校長,一年多後又接任花蓮師範學校校長,舉家遷往花蓮一住八年。直至李安十歲時,李昇調任台南二中校長,全家人才定居台南市。

李安在花蓮的八年童年生活,給他留下美好回憶,尤其花蓮師範附小的啟發式教學,更讓他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然而,自李安十歲入讀採行日式教育的台南公園國小後,他就開始了十分壓抑的學生生活,及至進入父親當校長的台南一中就讀時不但沒有舒緩,反而自尊受創更嚴重,因他功課不好,是台南一中的末段班學生,曾連續兩年考不上大學,直至1973年才勉強考進當時稱為「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簡稱「國立藝專」)的影劇科導演組(如今已升格為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李安戲稱這是他的「第108個志願」。李安這段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壓抑經歷,日後強烈地反映在他編導的電影作品之中,幾乎使「壓抑」成為他所有電影的一個簽名。

至於李安與電影結緣,則始自他的母親。由於李媽媽十分喜歡看電影,懷李安時已不斷在戲院對他進行胎教,小時候又經常帶他看電影,其中給李安最深印象的影片是李翰祥導演轟動全台的黃梅調名作《梁山伯與祝英台》,他日後的導演風格偏向趣味盎然地說故事,顯然並非無因。

自認既不會唸書又不會玩的李安,原本打算在第二年重考大學,但因一次藝專校內的獨幕劇表演,在劇中扮演男主角「詩人」,使他第一次感受到戲劇的力量,乃決定繼續就讀,而且越演越來勁,在藝專演了不下十五齣舞台劇,還在1974年獲得大專話劇比賽的最佳男主角獎。同時他也編導了一些舞台劇,還搞過一次實驗性質的圓型劇場。在舞台上,李安終於找到了歸屬感。

唸藝專時,李安也看到了他的啟蒙電影《畢業生》,首次給他「觸電」的感覺。其後,伯格曼的《處女之泉》、狄西嘉的《單車失竊記》、安東尼奧尼的《慾海含羞花》等歐洲藝術片,也讓李安感受到電影藝術的強大力量。於是他向父親要了錢,托香港僑生買了一台超八釐米攝影機回來,在三年級時編導攝製了一部18分鐘的黑白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懶散》。影片改編自余光中的小說『焚鶴人』,描述一位畫家看到白鷺鷥在天空自在地飛翔,就想做一隻有如白鷺鷥的風箏,但這風箏飛了幾次都飛不起來,藉此表現藝術家面對理想與現實時的矛盾,後來他憑此片申請進入了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

1976年自藝專畢業後,李安當了兩年兵。退役後,按照他和父親的約定出國深造。李安申請了美國伊利諾大學的戲劇系導演組,從大學部一年級讀起,直至1980年才獲得藝術學士學位。在學期間,李安認識了日後成為他妻子的林惠嘉。

原來在台灣都演男主角的李安,因為英文不夠靈光,在伊大卻都只得演小配角,覺得沒有意思,乃打定了主意要成為專業的電影導演,遂轉入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深造。雖然父親本來希望李安修讀戲劇博士後返台教書,最後仍同意他改唸電影。由於學費昂貴,李安備感壓力,所以唸書拍片都特別認真。

在NYU電影製作系研究所的三年期間,李安把整個製作流程都摸透了,為日後的導演工作打下了紮實基礎。他攝製了首部16釐米短片《追打》(The Runner) ,其後又拍了《我愛中國菜》(I Love Chinese Food)及《藝術家最棒》(Beat the Artist) ,導演技巧日趨成熟。二年級時攝製的《蔭涼湖畔》(I Wish I Was By That Dim Lake)令李安首次嶄露頭角,獲得紐約大學的獎學金,以及新聞局金穗獎最佳劇情短片獎。此外,李安也為學妹跨刀主演了她的畢業作《高飛》,拿槍扮演討債流氓,這部片後來同樣獲得金穗獎16釐米最佳劇情片獎。

1984年,李安攝製了畢業劇情片《分界線》(Fine Line),片長43分鐘,採同步錄音攝製,共花了一百多萬台幣才完成。這是根據李安暑假打工時的經歷創作而成,描述在紐約運河街南北分別住了華人和義大利人,一名從台灣赴美非法打工的女孩子因事愛上了販毒的義裔小流氓。1985年2月,此片獲紐約大學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獎,本來準備在獲得碩士學位後便打道回府的李安,受美國大經紀公司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看上,當場挽留他在美國發展,並和他簽下六年合約。李安被捧得樂壞了,就留在紐約等待機會打進美國電影圈,不料一耗就是六年。期間,李安曾發展多部劇本,經紀人也替他爭取拍片機會,但都無功而返,只好依賴妻子在醫院當研究員的薪水維生,日子過得十分艱苦。

與此同時,「台灣新電影」運動正在李安的家鄉台灣熱烈展開。作為新電影大本營的中影公司在1982年夏天推出《光陰的故事》獲得成功後,積極發掘人才,製片部副理小野曾將獲金穗獎的李安列為第二波新導演之一,希望讓他執導《長髮為君剪》(吳念真編劇)或是李安自己與好友馮光遠合寫的劇本《喜宴》,但最後此案遭中影上層否決。

1989年,新聞局已舉辦多年的「優良劇本徵選」活動首次擴大到海外徵選,生活狀態處於谷底的李安「見錢眼開」,衝著首獎40萬新台幣的巨額獎金,於1990年3月編寫了《推手》的劇本,連同舊作《喜宴》一併寄回台灣參選。這個動作扭轉了李安的命運。當年11月喜訊傳來,李安一砲雙響,《推手》獲優良劇本的最佳獎,《喜宴》則得到優等獎。李安喜出望外回到闊別十年的台灣,當時他上台領獎的那套西裝還是弟弟李崗結婚時穿的,因為他那時候連一套像樣的西裝都沒有,返台旅費也是新聞局特別補助的。

原來擔任電影資料館館長的徐立功,此時正好調任中影公司副總兼製片部經理,掌握製作大權。徐立功第一次見到李安就跟他一見如故,也看重他的導演潛力,當下即決定以1200萬新台幣(不到50萬美金)的「包拍」方式,讓李安在美國開拍他的得獎劇本《推手》。李安掌握了這個機會,接受了堪稱「苛刻」的製片條件,動用上自己的一切關係,並找了1991年1月才成立的獨立製片公司「好機器」(Good Machine)協助整個在美的拍片過程。李安自此跟負責本片行銷的詹姆士‧夏慕斯(James Schamus)成為長期的合作拍檔。

《推手》透過家庭倫理故事寫中美文化矛盾,反映了李安生活在異國他鄉多年的切身感受。郎雄扮演從北京到美國依親的太極拳師傅老朱,因受不了外國媳婦瑪莎,乃搬到外面自食其力,卻跟來自台灣的陳老太太展開了一段黃昏之戀。李安用幽默和人情味兼顧的溫馨手法將故事娓娓道來,反映出他已純熟掌握好萊塢式敘事技巧,但又能表現中國人特有的含蓄感情。《推手》在台灣上映時票房不錯,又獲金馬獎九項提名,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阿飛正傳》、《阮玲玉》等強敵環伺下,最後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王萊)、及最佳導演評審團特別獎,堪稱一鳴驚人。

由於《推手》叫好叫座,中影對李安的信心大增,原先遭到拒絕的《喜宴》遂敗部復活,成為中影投資李安的第二部作品。

《喜宴》故事原始構想來自馮光遠一位同性戀朋友的真實遭遇,劇情描述從台灣到美國留學的高偉同,與美國男子賽門是同性戀情侶。偉同是房地產商,有一間屋子租給來自上海的女畫家唐威威。偉同在台灣的父母抱孫心切,一直追問兒子何時結婚?賽門出主意讓急於獲得美國綠卡的威威跟偉同假結婚,並搬到賽門家和他們一起生活。二老從台灣趕來美國為兒子證婚,在喜宴的洞房花燭夜,賓客起哄鬧洞房,結果假戲成真,威威懷孕了。賽門吃醋發怒,偉同向母親坦誠自己是同性戀。最後高父默認賽門跟偉同的關係,威威也決定留下孩子,微妙地化解了這個複雜的三角關係。影片正面碰觸了在當年仍被視為禁忌的同性戀題材,但李安又聰明地沒有把它拍成一部同志片,反而比較像家庭倫理片,加入了很多自己結婚時的體驗,所以讓同性戀和異性戀觀眾都能夠坦然接受,並且得到感動。

《喜宴》獲得比預期更熱烈的迴響,在1993年柏林影展跟中國大陸電影《香魂女》同時獲最佳影片金熊獎。此外,本片還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獎,並首次獲得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更難得的是,《喜宴》自從亮相柏林造成轟動之後,國際電影市場反應十分熱烈,一部成本75萬美元的小片,全球票房竟然達到3200萬美元,成為1993年全世界投資報酬率第一的電影,李安自此揚名國際。

接著,中影邀李安合作第三部電影,在台北開拍《飲食男女》,連同之前同樣由郎雄主演的《推手》和《喜宴》,構成著名的「父親三部曲」。由於有了《喜宴》的成功,《飲食男女》在1994年10月開拍前,世界各地版權已經預售了150萬美元,片子未拍成本已先回收。後來,本片獲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並再度獲得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成為1995年全球投資報酬率第五高的一部影片。李安一再証明了他能夠以有限的投資拍出西片的技術品質,又能夠以嫻熟流暢的手法將東方的故事拍出跨越國界的情感共鳴,這種能耐在當年的國際影壇堪稱獨一無二。因此,曾經拒絕李安的美國電影公司重新向他招手,李安也想在拍完三部華語片之後拍一部英語片試試。

李安第一部想拍的是藝術味道較濃的家庭悲劇《冰風暴》,但此片的劇本仍未動筆,哥倫比亞公司的《理性與感性》已自動找上門來。當時,中影公司以李安掛名導演送出的新片企畫案《少女小漁》第四度獲得新聞局電影製作輔導金通過資助拍攝。這是一個中國少女為了取得綠卡而在美國假結婚的故事,這個題材對李安而言實在已亳無挑戰性,所以他將導演工作交給張艾嘉負責,自己改任監製之職,同時展開籌拍進軍歐美影壇的第一部作品《理性與感性》。

《理性與感性》是完全用英國劇本、英國演員、在英國製作,內容完全英國化的古典影片,表面看來跟李安擅長的當代中國倫理片相差甚遠。但是,成長於台灣、又長期在美國生活的李安,此時發揮了他「跨文化」的優勢,巧妙地將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和起來,從中找到了一種普世價值,將一個發生在十八世紀英國的愛情故事處理得雅俗共賞、中外同歡。《理性與感性》再度獲得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並首度獲得金球獎最佳影片,艾瑪湯普遜又憑本片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李安本人則獲得美國國家影評協會等多個影評人組織選為年度最佳導演,他向西方影壇的首次出擊可謂大獲全勝,成為貨真價實的「國際導演」。

有了《理性與感性》的成功,李安信心大增,回頭接下福斯探照燈(Fox Searchlight)出品的《冰風暴》。這是他首次嘗試嚴肅的主題,深入剖析美國主流社會的家庭成員在越戰年代的1973年所面對的道德崩潰、心靈空虛的困局,堪稱是一個時代寓言。李安發揮了局外人的冷靜觀察,手法尖銳而不失細膩,從另一個角度探討了「家」的本質。以同類題材而言,《冰風暴》比後來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美國心玫瑰情》早走了好幾年。李安的導演功力深獲影評界讚賞,影片參加坎城影展競賽時,老搭檔夏慕斯亦獲得了最佳編劇獎。但由於本片實在不是一部有趣的電影,因此賣座不佳,成為李安出道以來第一部「虧本」的電影。

接下來,李安嘗試拍攝以美國南北戰爭背景的西部文藝片《與魔鬼共騎》,描述密蘇里州和堪薩斯州發生內戰時,分屬兩州的四位美國青年人投身戰役,卻因理念互異而爆發人性衝突,是日後以《蜘蛛人》走紅的陶比麥奎爾主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可惜李安在本片未能掌握住真正的「美國精神」,對種族和人權等議題的探討亦流於空泛,連一些美國歷史教授也表示看不懂,結果成本高達3500萬美元的《與魔鬼共騎》賣座十分淒慘,有些海外市場甚至拒絕出貨,堪稱是李安所有作品中的最大挫敗。不過,李安在本片首次處理動作打鬥場面,算是無形中為後來拍攝的武俠片《臥虎藏龍》展開了熱身機會。

其實李安早就想拍一部武俠片,最早的構想是改編白羽的小說《偷拳》。1995年在台灣宣傳《飲食男女》期間,李安的學長蔡國榮建議他拍王度廬原著的《臥虎藏龍》。這個案子經過幾年的波折,終於在1999年落實開拍。此片的製作預算高達1500萬美元,對華語電影而言是空前紀錄,幾經辛苦才利用預售世界各地公映權的方式取得銀行融資,尤其獲得哥倫比亞公司購買北美市場的發行權,終於籌得巨資,實現李安多年來的武俠夢。

《臥虎藏龍》在幕前幕後整合了兩岸三地及海外的華人影壇精英共同合作,堪稱是繼《霸王別姬》之後的影壇盛事。為了讓這個古老的東方故事順利打入國際市場,獲得外國觀眾的共鳴,李安在劇本寫作階段就做了很多的功夫,例如向老外解釋何謂「江湖」等中國人不點自明的文化觀念。此外,李安又很明智地聘用世界一流的香港武術指導袁和平作為協助他創作的主力,自己在整個拍片過程中更是拼了半條命,最後果然不負各方期望,拍出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武俠新經典。

李安堅持本片在全球均以華語原音對白加配外文字幕的版本推出公映,反映了他想透過本片「為華語電影打開世界市場」的理想。這個在表面上看似冒險的決定,結果因為影片本身的傑出和市場營銷策略的成功運用而成果豐碩。美國影評人對《臥虎藏龍》一面倒地給予極高評價,使本片在2000年各種電影評選中獲得了十多個「最佳外語片」的榮譽。在2001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中,本片更一舉勇奪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電影配樂等四項金像獎,為華語電影創下了前所未有的奧斯卡得獎紀錄,而且有不少人因為李安得不到最佳導演金像獎而為他憤憤不平。對一般歐美觀眾而言,他們第一次在大銀幕上欣賞到神乎其技的中國武術,也為玉嬌龍的敢作敢為個性而大為傾倒,因此在票房上大豐收,創下了北美市場1.28億美元、全球市場超過2億美元的影史新紀錄,成為全球最賣座的非英語片,飾演玉嬌龍的新人章子怡一炮而紅。

相對之下,《臥虎藏龍》在傳統國片市場上的反應卻平淡得多,香港和大陸的票房都平平無奇,有一些內地觀眾和影評人更譏諷李安只是拍了一部討好外國人的「假武俠片」。不過,當我們在五年後重新回顧,卻可發現李安的《臥虎藏龍》實在為華語電影界作出了無與倫比的偉大貢獻,它為「華語電影」正式取得了世界主流市場的通行証,也証明了「中國武俠片」具有征服全球觀眾的商業實力。張藝謀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周星馳的《功夫》、以至陳凱歌的《無極》,那一部影片不是得力於《臥虎藏龍》當年打下的成功基礎?

《臥虎藏龍》令李安在現實的好萊塢影壇由黑翻紅,環球電影公司將投資逾億的漫畫改編巨片《綠巨人浩克》執導重任交給李安,希望他能為日趨俗套的暑假特技大片拍出新生命。喜歡嘗試不同題材的李安很賣力地拍攝這部新作,甚至全身戴上電腦感應器親自演出綠巨人浩克,以便在銀幕上將這個變種巨人的七情六慾表現得更生動細緻。可惜李安的創作這一次抓錯了重點,他把壓抑了自己一輩子的「父子情結」灌注太多在片中的兩父子身上,以至把一部娛樂至上的暑假大片拍得太嚴肅、太灰暗,令觀眾開心不起來,因此影片的票房收入遠遠不如預期,評論也沒有太好的反應。

《綠巨人浩克》這一跤讓李安摔得不輕,沉重的壓力令李安的健康情況惡化,使他一下子產生了「不再拍片退出影壇」的念頭。2004年1月底,李安帶著疲憊的身心回家鄉過農曆年,父親觀察到他心事重重,所以在他臨走前一天把他叫到跟前詳談,告訴他自己非常喜歡《綠巨人》,又鼓勵他「只能戴上鋼盔,繼續往前衝。」李安受此激勵,返美國後決定接下了西部同志電影《斷背山》,當時只是想拍部小片來「療傷」,不料因此攀上了電影事業的最高峰。

當大家以為李安勢必在好萊塢乘勝追擊時,他卻出人意表地轉頭回大陸開拍華語片《色‧戒》。這是改編自張愛玲原著小說的文藝片,說的是一個「美人設計殺漢奸結果卻愛上漢奸」的故事,可以想像片中一定有很多人性上的矛盾,應該可以讓李安大展身手。本片雖是華語片製作,投資拍攝的卻是出品《斷背山》的「焦點影業」,李安的老搭檔夏慕斯更親自出任執行製片,可見這是一部面向世界市場的主流製作。當其他華人導演都以為只有拍武俠片是進軍世界的唯一途徑時,李安卻打破了這個迷思,準備以自己的實力再創一次奇蹟。其見識與勇氣,真的已走在很多人的前面!

導演作品年表:
2005《斷臂山》Brokeback Mountian
2003《綠巨人浩克》Hulk
2000《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1998《與魔鬼共騎》Ride With The Devil
1997《冰風暴》The Ice Storm
1995《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4《飲食男女》Eat Drink Man Woman
1992《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
1991《推手》Pushing H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