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波蘭蘇基影評:【以愛之名:翁山蘇姬The Lady】勇敢與包容

原文出處 http://emeralder.pixnet.net/blog (經典時刻)


緬甸國會補選計票結果出爐,翁山蘇姬所屬政黨橫掃所有席次,成為國會主要反對勢力。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電影推出前,相信許多人對這位民主鬥士很陌生,畢竟過去二十年的軟禁生涯,在軍政府強大壓力下,別說是看見本人,外界根本難以得知「翁山蘇姬」四個字,以及其背後可歌可泣的故事。

翁山蘇姬的父親,立志推動民主,卻慘死於緬甸軍政府的槍管下。遠嫁英國的她,因為母親病危而回國,此時卻在上演著一齣齣慘不忍睹的學生屠殺,接二連三地,不公義的事陸續發生。最後,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不得不拋下家庭重任,一肩扛起救國大任。這一扛,換來的代價是二十年的軟禁、與無緣見到心愛丈夫麥可(大衛菲力斯David Thewlis飾)的最後一面。

不諳政治事實的孩子們對此十分不諒解,母親的離開,他們沒有得到充分的解釋與交代。從後車窗看著漸行漸遠的家人,陷入兩難的膠著。為人民奮鬥,就成為一個不負責任的母親;回到家人身邊,便是背叛祖國。天秤一端是麥可與孩子三人,另一端則是舉國的緬甸人民,相比之下,後者之罪大於前者,面臨此重大抉擇,只得忍痛割愛了!

顛簸的路途,她總是帶著一本《甘地傳》,在她絕食抗議的當下,甘地的影響表露無遺。然而,麥可叮嚀她,不能讓孩子失去母親,無論發生任何事,他都會成為她最堅強的後盾。甘地的思想只是她的政治思考靈感,真正令她堅強勇敢面對槍管子,是背後的麥可。柴契爾夫人在參選首相前夕,丈夫的冷言怒斥,令她猶豫徬徨;同樣身處動亂的翁山蘇姬卻對丈夫說:「你是天底下最包容的男人!」這兩樣男人,懷著相同的心情,說出迥異的話,到底誰對誰錯?

緬甸政局的影響,《翁》場景主要設於泰國。法國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籌備三年,並在一年之內拍完。劇情片的內容,不乏動作片猶存的影像構圖美感,卻無動作片慣例的形式主義剪接,寫實地將翁山蘇姬抗爭前後的故事濃縮成精華。在一段一鏡到底的場景,她第一次鬆開麥可的手,拾級而上演講台,由中景瞬間拉成了大廣角鏡頭,嬌小身軀的前方是一群充滿期待與渴望的群眾,強烈的對比捎來了激動(民主時代即將來臨)與恐懼(非法的集會隨時吸引軍隊的亂槍掃射),開始寫下一頁頁血淚抗戰史。

然而,篇幅龐大的緊湊劇情,卻因短暫的卡農而得到舒緩。凡夫俗子(Ordinary People,1980)中不時穿插的卡農,出現後又戛然而止,是主人翁Conrad糾結的問題,直到母親Beth無奈離去,Calvin與Conrad相擁,音樂慢慢淡出結束。《翁》是悲涼的卡農,第一次出現帶來舒緩作用,是翁山蘇姬不堪軟禁鬱悶,翻開琴蓋即拈來「卡農」,優美的旋律,卻也引來外頭衛兵的恐懼,此時麥可對外比個手勢,「Music!」,無須驚慌;第二次出現,是在諾貝爾頒獎典禮,翁山蘇姬遭限制出境,遠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父子三人,緩緩的上台,壓抑著胸腔內的激動之情,以平穩的口氣,娓娓道出母親的得獎心聲,雖然文稿非出自翁筆,卻同樣情意深切。弦樂聲起,她再度掀開琴蓋,掩不住胸中的澎湃,隔著不同空間合奏「卡農」,一家人不得相聚,卻一起浸淫在迴環往復的溫情當中了。

人生很多事都是這樣,只是我們必須慢慢接受,以及突然接受的差別而已。三年前,盧貝松開始動筆寫本;三年後,「翁山蘇姬」不再只是人名,而是一個關於堅強、勇敢與包容的故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