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CUP : 「平庸之惡」主角艾希曼的一生 20200713


哲學家漢娜鄂蘭在探討極權的邪惡本質時,提出「平庸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一說。她發現成就極權的人,不一定窮凶極惡,也可能是一班沒有思想、沒有個性,只懂唯命是從,在體制內等升職的人。可是這些人未必沒有後果,「平庸之惡」的主角艾希曼,即使跑到天涯海角,最後也被捕和處死。

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生於德國科隆附近小鎮中一個基督教中產家庭,後來搬到奧地利城市林茲。他的前半段人生很平淡,會參加學校運動隊,懂得拉小提琴,成績卻十分不濟,本來讀職業學院的工程學課程,但就未能畢業,只好先後做礦工和電器店售貨員。1932 年,一事無成的他加入奧地利納粹黨,該黨被禁後又回到德國。1934 年當上親衛隊下士,幫忙管理惡名昭彰的達豪集中營(Dachau concentration camp),期間結識納粹黨核心人物海德里希(Reinhard Heydrich)。

同時,艾希曼也積極鑽研猶太文化,經常走訪國內的猶太社區,並學習希伯來文和意第緒語,慢慢成為黨內少數的「猶太專家」,因而得到海德里希注意,自此平步青雲。他奉命研究如何解決「猶太問題」,在 1937 年抵達巴勒斯坦,與阿拉伯領袖了解把猶太人遷移當地的可能性,後來被英國當局要求出境。

1940 年時,他又提出「馬達加斯加計劃」,建議把歐洲的猶太人流放到非洲馬達加斯加,但最後沒有落實。1942 年,他出席萬湖會議(Wannsee Conference),與一眾納粹黨高層商討「猶太人問題最終解決方案」(Final solution to the Jewish question),在東歐大量建設集中營,種族滅絕猶太人。艾希曼負責組織和執行整個計劃,特別是運輸規劃和聯絡猶太領袖。

1944 年時,他向親衛隊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匯報,各地集中營已經殺了 400 萬猶太人。外界一直認為艾希曼要為猶太人大屠殺負極大責任;同時,他也被視為重要的戰犯,在戰後很快就被美軍抓住,卻成功以假名逃脫,經意大利輾轉逃亡到親納粹的阿根廷。

艾希曼自此改名換姓,在當地一間汽車公司工作,外界都認為他會消失下去,但以色列立國總理本古里安誓言追究到底。皇天不負有心人,以色列的情報機關追尋到艾希曼的下落,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發現一個外形相似的人,透過比對耳朵形狀,確認是本人。特工在其歸家途中將其綁架,之後以色列派代表團訪問布宜諾斯艾利斯,特工們就乘機把艾希曼帶到專機,悄悄帶他回國受審。

在以色列受審的艾希曼。 圖片來源:National Photo Collection of Israel
這次綁架行動明顯侵犯了阿根廷的主權,捲起了一場外交風波;而且,姑勿論拘捕行動的合法性,有人指出即使要審訊艾希曼,也應該由德國政府或國際法庭負責,但以色列政府並不理會指責,繼續審訊。哲學家漢娜鄂蘭就是旁聽了艾希曼審訊,而提出「平庸之惡」的理論。

在鄂蘭眼中,艾希曼明明是大屠殺的策劃人,但卻是一個沉悶、普通、平庸得可怕的官僚,他平凡到令人感受不到一點變態和殘酷的氣息。而根據其證詞,他對猶太人沒有一絲恨意,只是在整個納粹官僚體制中奮發向上。最終那種不帶個人思想的官僚心態,令他把自己的所作所為,從現實脈絡中抽離,在沒有惡念的情況下,做出歷史上最邪惡的事。在 1961 年 12 月 15 日,艾希曼被判死刑,1962 年 5 月 31 日,結束了平庸而滿手鮮血的一生。

原文出處 C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