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 改變主意 20200804


作為一個評論家,我常被指責變來變去。的確,我對很多事物的看法,隨著時間的過去,逐漸發生改變。但在這麼複雜的世界裡,對所有事情,一直抱著一樣的想法,是非常奇怪的行為。沒有人一生下來,就對所有世間事有「百分百」正確的看法,所以當然要隨著新證據的出爐,個人思考論點的更全面,而產生不一樣的看法。舉幾個我最近看法改變的例子:賴清德、黃國昌、柯文哲、經濟保護主義,還有全民健保。

我為我過去支持過賴清德、黃國昌和柯文哲,感到羞恥。

但觀點「變來變去」的人,也要想一想,沒有原則的隨波逐流、「事大主義」,更是令人討厭。這兩者的差別在於「原則」,論點可以變,但原則不可以。所以我想了一想,整理我的幾個不變原則:

(一)住民自決。
我相信這是民主的最基本原則,但誰作為這個自決的主體,有時候可以清楚定義,有時候不行。

(二)自由主義。
我相信「自由市場、自由人權」,這種古典自由主義觀點,並不是拒絕任何政府的介入。但政府介入自由人的行為,所取用的標準,有時候可以清楚定義,有時候不行。

(三)科學方法。
上天賦予人類思考的能力。在幾百年前,這個思考的能力,終於達成了「科學方法」,這個科學方法是推進人類進步的唯一方法,經濟學的供需分析,也是這個科學方法的一部份。但這個科學方法,因為人類的思考能力限制、證據條件的不足,所以有時候可以清楚定義什麼是科學,什麼不是。

我這三個原則的來源,自然來自啟蒙時代的思想家,「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受偉大思想家的薰陶,是讀書的一大樂事。而原則後面的「可是、但是」,正是讓人以為我變來變去的原因。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但求保持思想清明,在獨立思考下,廣納資訊。

在資訊的取用上,也就是吸收了解新證據的管道方法,我非常認同Marc Andreessen說的,「啞鈴型」的消費。啞鈴指的是時間維度,近的和遠的資訊,都胖胖的,而中間幾乎沒有。他不是閱讀即時的新聞(以推特為主),就是把時間維度拉得很長,只讀歷史。報紙、雜誌和暢銷書,這些傳統的資訊來源,變得不重要。這樣的方式,一來可以不受流行影響,二來讓時間作為過濾資訊的工具、去蕪存菁。「英雄所見略同」,不知不覺,我也用這個方式一陣子了。

秉持這些原則,我寫我的文章,大致可以做到不受謗譽影響。但最近卻常動怒,不得不封鎖許多令人討厭的言論。也許在假新聞、網軍、五毛充斥的時代,大刀砍人,反而才是保持內心平靜的方法,畢竟我們該對話的對象是書裡的哲人,怎麼會是這些五毛、網軍和閱讀障礙呢?

原文出處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