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醫療人員而言,我們衷心期待插管不再是「技術活」,這一天的到來。
我估計,由於COVID-19的插管需求,應該會讓這個技術提早進入成熟期。
目前,機械插管技術大體上分成三類。
一是需要人工把會厭軟骨挑起來(這個簡單的動作,真的很難攻克),之後再用結合影像辨識技術的self-guided intubation接手。
但,人工挑起會厭軟骨這個動作,仍然會造成噴濺與感染。
二則是直接挑戰大魔王,以機械手臂操作這個動作,這在2012年就已經有一個叫做克卜勒系統發展。
然則,由於角度與動作過於複雜,且現今工業的機械手臂無法複製醫療人員的手部動作,也不一定能應付複雜的臨床情形。
於是NASA有個計劃是仿人類手臂肌肉肌腱操作的模式,企圖開發可以遠端操作的醫療機器人(到時候在地球就可以為太空人開刀了)。
https://www.techbriefs.com/component/content/article/tb/pub/techbriefs/bio-medical/25371
臺灣是科技大國,與其去吵噴濺,不如趁這個時候,就我們的長處進行發展(只是,台灣的醫材跟研究法規真的要鬆綁就是了)。
原文出處 李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