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 年 3 月 26 日,東巴基斯坦的人民開展獨立戰爭,歷時 9 個月。巴基斯坦軍隊肆意屠殺、強暴平民,造成數以百萬計人死亡,是冷戰時期最血腥的種族滅絕事件之一。最終在印度軍事介入下,東巴基斯坦人民取得勝利,在 12 月 16 日正式宣佈獨立,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
孟加拉南向孟加拉灣,其餘三面被印度包圍,僅東部一小處地方與緬甸接壤。當地人口超過 1.6 億,位列全球第八,在眾多穆斯林國家中排名第三。1947 年,英國結束對印度大陸的殖民統治,誕生兩個獨立國家,分別是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教徒主導的印度,各個土邦可選擇加入其中一方。由於解殖過程混亂,大批印度穆斯林從原居地湧入巴基斯坦,在各地造成宗教衝突,上百萬人死亡,過千萬人流離失所。
巴基斯坦位於整個印度大陸的西部,印度就在中部和東北部,今天的孟加拉國在東南部。印巴分治期間,由於宗教原因,孟加拉地區的人民決定加入巴基斯坦,但是當地與巴基斯坦並不接壤,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外飛地(Exclave),稱為東巴基斯坦。撇除宗教,西巴基斯坦以旁遮普族、普什圖族、信德族、俾路支族這四大民族為首,東巴基斯坦絕大部分人卻是孟加拉族,雙方所操語言截然不同。
巴基斯坦國父阿里.真納(Muhammad Ali Jinnah)堅持以烏都語為國家法定語言,而東巴基斯坦人的孟加拉語則被視為「非穆斯林語言」。美利堅大學國際關係學者 Tazreena Sajjad 的分析指,由於地理和文化上的阻隔,阿里.真納希望透過強化國民身份認同來維繫統一。政府陸續取締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的文學、歌曲和詩歌,學校也不准教授孟加拉語,流通貨幣、郵票、車票和官方文件全印上烏都語。
Sajjad 續指,除了文化因素,西巴基斯坦也壟斷全國工業和商業經濟,東巴基斯坦僅被規劃成原材料出口地。在 1959 至 60 年,西巴基斯坦人的人均收入,比東巴基斯坦高出 32%,到了 1969 至 70年,差距擴大到足足 81%。由於首都是在西巴基斯坦的伊斯蘭堡,東巴基斯坦的政治代表難以接觸中央政府,無法反映民意。政治精英也不把孟加拉族當成真正的穆斯林,認為他們的社會身份更低,政府亦甚少在東巴基斯坦投資教育和基建。
事實上,從 1952 年東巴基斯坦學生領袖爭取孟加拉語成為法定語言開始,當地人民就抗爭不絕,後來演變成爭取自治的運動。1969 年,東巴基斯坦爆發起義,迫使政府實施全面戒嚴。1970 年,氣旋波拉(Bhola)奪去當地逾 30 萬人性命,中央政府卻無動於衷。同年,巴基斯坦全國舉行獨立以來第一次大選,扎根於東巴基斯坦的人民聯盟(Awami League)意外大勝,西巴基斯坦政治精英不服,拒絕承認結果,又觸發新一輪抗爭運動。
最後政府在 1971 年 3 月 25 日,出動軍隊血腥鎮壓,一夜之間,超過 7,000 名平民被無情殺害。「人民聯盟」領袖拉赫曼(Sheikh Mujibur Rahman)宣佈要成立孟加拉國,獨立戰爭正式展開。孟加拉人民,無論是男女老幼、穆斯林、印度教徒乃至少數民族都上下一心,打了一場十分艱難的仗。冷戰期間,他們只得到印度支持,而蘇聯在原則上支持印度;中國在 1962 年與印度開戰,令兩國關係緊張,因而支持巴基斯坦;美國則希望維持原狀,不想蘇聯擴大在南亞的勢力。
巴基斯坦軍及其盟友只佔當地約 18% 人口,但採取了極為血腥的手段,試圖鎮壓革命。短短 9 個月的戰爭,20 至 40 萬孟加拉婦女被強暴,後來孟加拉政府更估計,有近 300 萬名平民死於巴基斯坦軍的種族滅絕行動。據悉當時美國尼克遜政府知悉事件,卻默許巴基斯坦政府的行動,成為美國外交史的黑暗一頁。上千萬名孟加拉難民則湧入印度,對當地造成極大動盪,加上巴基斯坦政府空襲印度空軍基地,印度終於在 12 月 3 日決定軍事介入,同時攻擊西巴基斯坦邊境。
到了 12 月 13 日,巴基斯坦軍即使已呈敗象,但依然在最後一次軍事行動,集合約 300 名孟加拉族的學者、醫生、工程師、記者、藝術家和老師,並把他們屠殺殆盡,當中有印度教徒以及穆斯林。在 12 月 16 日,巴基斯坦軍向印度軍投降,孟加拉成功爭取獨立,但這只是第一步。由於各種歷史發展因素,新生的孟加拉政府要從零開始,建立各種社會、經濟和醫療制度,也致力掃除性別、宗教和民族不平等。時至今日,孟加拉的普及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都已經超越巴基斯坦,成為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引擎。
原文出處 C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