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教子來問某外國博物館所描繪的海戰油畫,現經外國學者考訂而做了年代更動,此舉是否正確?老番要教子不迷信權威,得用自己常識與手頭資料去檢驗人家的考訂是否完全無疑問,不要一味盲從。
所謂常識,就是既然海戰被畫家或金主指定畫入,一定是他們認為值得紀念之光榮戰役。用這個常識出發,再去比對中譯文獻(不一定要去讀不存在的「古」荷蘭文檔案與文獻),大概就會有確定答案,不要被唬住。
不信?再舉老番常於課堂上展示的一張1601年素描。這張素描主角,從1950年代到現在都有權威的外國學者研究與解釋,但與老番的常識不協調,老番主張畫中人是中國福建海澄或同安人(他寫的字要用閩南語發音才能懂),懷疑他簽名「恩浦」或「興浦」非真實姓名,一則非閩南人名字習慣,另則與畫中拉丁語拼音Yppon不合。老番也主張他只是識字商人,並非高等紳商,所以看他親筆有怪字「大明焚客」、「舍字為記」時,建議不要發揮「唬爛」博學精神,盡量回到常識。
拉丁語譯文言他職業是商人,則可判斷他是想寫「販客hoàn-kheh」,可能一時忘記如何寫而要用寺廟常見的「梵hoān」替代,但還是錯寫成「焚」;想寫「寫字為記」,「寫」似乎筆畫太多,借字「舍」。這樣解釋雖粗俗,卻比較易懂而且可再核證。回到歷史常識,我們就能理解他文中的「山客」,應是「洋商=海商」的相對詞,而不是指客家人。「燕畫理」/一月,不應用中國語標注Yanhuali,而應拼成iàn-ōa-lí,與荷語的January音聲很近。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應該多用點常識,總比盲從權威好。
原文出處 翁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