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公告

柯雷曼 影評 : 小津安二郎的目光

原文出處 http://nippon.com(所有圖文版權皆屬原著作權人所有)

和小津電影相遇——純真孩童般的目光
我看小津安二郎(1903-1963)電影的時候,年齡已經很大了。不過,我反而在他的作品中體會到了一種在孩提時代才能感受到的純真的喜悅,甚至讓我產生了自己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認識小津那樣的錯覺。

我永遠不會忘記我與小津作品的相遇。那是在1989年,加州舊金山郊外的柏克萊。在與太平洋電影資料館(Pacific Film Archive)的館長克雷默(Edith Kramer)交談時,提到了小津,但由於小津的電影從未在蘇聯上映過,我對他的了解僅限於他的名字和作品內容。於是,克萊默表現出由衷的同情,問我道:「這裏有他的初期作品《我出生了,但…… 》的16mm底片電影的複製版。你看嗎?」

10分鐘後,我坐在了資料館的放映室裏。克萊默將底片裝上放映機後,銀幕上出現了一些窩囊的成年人和淘氣鬼。孩子們覺得父親懦弱沒出息,但又發自內心地愛著父親。

後來,我幾乎看完了現存所有的小津電影,並得出結論:小津安二郎的最大特點,是他在用一副孩子般純真的目光凝視這個世界。正因為如此,觀眾才會在不知不覺間被他的作品所吸引。我說那是「孩子般純真的目光」,但絕不同於那種愚鈍、任性又不安分的目光,也不是老成的青春期少年的目光,而是聰明的、兼具了敏銳觀察力和批判精神的、善良又純粹的十幾歲少年的目光。

在俄羅斯國立電影博物館上映
自那次後,我便殷切地期望小津的作品能在莫斯科的俄羅斯國立電影博物館(※1)放映。所以,當日本駐俄羅斯大使館和國際交流基金答應了我們的要求,將不為人知的電影大師小津的作品放映計劃納入日本文化節項目時,我真的非常感到高興。

一開始,日本方面主張作品不宜太多,可精選10到12部。其理由是,作品舒緩的節奏和獨特的風格太過日本式,俄羅斯觀眾可能不習慣。他們似乎擔心每一部影片的主題類似,會讓觀眾感到厭倦。不過,我們堅信放映會一定能獲得成功。最後,日方負責人接受了我們的意見,將現存36部影片中的33部借給了我們。直到現在,我都對日方的負責人心存感激。

作品從1999年1月26日開始上映,3月9日結束,大約持續了一個半月。每部作品上映2次,第1次是俄語的配音版,第二次是配有英語字幕的日語版。上映期間幾乎場場座無虛席,有很多觀眾既不懂英語也不懂日語,卻仍然來看第2次。一位多次前來觀看的女士說,她喜歡與銀幕人物進行眼神交流,享受人們的對話節奏。

這可以說正是小津的目的所在。就像許多電影評論家反覆指出的那樣,小津在拍攝人物對話時從不用正/反拍鏡頭(shot / reverse shot)。所謂正/反拍鏡頭,是指從聽者的身後拍攝講話人的手法,它可以給觀眾一種就近旁觀對話的感覺。而小津總是從正面拍攝講話人,這樣看上去,彷彿是講話人在對著觀眾講述,觀眾可以和銀幕上的講話者進行眼神交流。

這種效果不可估量。它不但讓觀眾參與到對話中,而且會讓觀眾對儼然出場的劇中人物產生信賴和親切感。對觀眾來說,笠智眾(1904-1993)和原節子(1920-)已經不是電影明星,而是成為了觀眾舊時的老友,比起對話的內容,演員的聲音傳遞出溫情暖意,還有那恬靜的微笑更具意義。小津電影的世界,總是讓人感到與那嘴角浮現著安詳笑容的佛像有某種共通之處。小津這個人的內心世界,就這樣反映在了銀幕之中。

俄羅斯人:在反覆之中凝視永恆
日本文化節上映的最後一部影片是《秋刀魚之味》,放映結束後,有許多觀眾遲遲不願離去,互相交流彼此對作品的看法,久久地沉浸在電影的世界裏。

《秋刀魚之味》的主題與《麥秋》有重複之處,我向留下來的100多位觀眾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是不是每一部作品看起來都一樣?畢竟小津電影一成不變的中心主題是家族關係,情景設定也大致相同。住房、職場和酒館的裝修風格,以及出場人物的性格都似曾相識,甚至連片中的演員都重複出現在多部作品中。

結果,一位正在學習文獻學的女士有些生氣地打斷了我:「要是這麼說的話,契訶夫(Anton Chekhov)的作品也都是千篇一律的了!」她反駁道。另一位女士則說,她是把小津作品當做家族故事系列來鑑賞的。不過,由於曾經看過黑澤明的電影,所以她們並沒有把小津描述的家庭當成日本的典型家庭來看待。幾乎所有人都一致認為,同一個主題的不斷重複不會讓觀眾厭倦,反而精彩地刻畫出了人際關係豐富多姿的層面。

我感觸最深的,是一位老音樂教師的意見。「在沒有受過訓練的人聽來,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的音樂都是一模一樣的。他們辨別不出旋律的細微差別,只會對雜音做出反應。同樣的,小津看起來描寫的都是日常生活,而實際上卻是在一遍再一遍的重複之中凝視著永恆。 」

從《晚春》看小津的世界觀——維繫人與人關係的內在情感
過了幾年,日本方面提出,希望我「列舉出一部最喜愛的日本電影」。要在數不勝數的優秀作品中甄選出一部,這著實不易。衣笠貞之助(1896-1982)、成瀨巳喜男(1905-1969)、溝口健二(1898-1956)、山中貞雄(1909-1938),每一位導演都是日本電影界的大師。不過要說「最喜歡」,那還是非小津莫屬。

最先浮現在我腦海中的,是小津的世界名作《東京物語》。不過,他的遺作《秋刀魚之味》也難以割捨。結果,我思來想去,最終選擇了《晚春》這部樸實的黑白電影。因為我覺得正是這部電影,蘊含了小津想對日本和世界人民傳遞的訊息。

《晚春》的故事圍繞著早年喪妻的大學教授曾宮周吉和深愛著父親的女兒紀子展開。周吉希望女兒早日結婚,就謊稱自己要再婚。後來,女兒的婚事定下來了,父女二人便一起去京都享受女兒結婚前的最後一次旅行。鎌倉的古寺、京都龍安寺的石庭、能樂舞臺、杉樹林蔭道,讓人聯想起茶道禮儀的早餐等等,這些點綴日常生活的各種日本傳統文化深深地吸引了觀眾。

也有一種傾向認為這部作品體現了日本式的保守主義,我只能說這種看法是極其流於表面的。當然,傳統文化是人類歷史的見證,應該加以保護,不過小津更側重刻畫的是維繫人與人關係的內在情感。曾宮父女之間的親情,女兒的奉獻和自我犧牲,互相體貼的心情,還有一心想幫助兩人的親戚和鄰居的善意……。小津雖然在《東京物語》中描寫了走向分崩離析的家庭,但在《晚春》裏,卻將整個人類看做一個大家庭,並告訴人們,對日本人來說,對全人類來說,家庭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

(原文為俄語)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