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馬克馬巴夫《無知時刻 / نون و گلدون / A Moment of Innocence》的選角戲:電影工業機制與複製及真實 文 / 彌勒熊



這段選角戲場景是導演:馬克馬巴夫《無知時刻》當中海選演員的段落,我先整個敘述一下內容,首先13位各種長相身高模樣的男孩們一字排開,畫外音(應為馬克馬巴夫-以下簡稱“「馬」”)詢問了大家的年紀是不是都17歲,最左邊後面一排最矮個子的人沒有開口,隨後他講他15歲,畫外音立刻請他離開,因為他不符海選此角色真實年齡的條件(顯示了伊朗一般民眾服膺於信仰或是他們天性的不擅說謊),再來,「馬」詢問了一位A男孩(切換為中特寫可清楚看到他臉部表情),17歲是就讀幾年級,以及他個人的理想為何?A男孩不假思索立刻回答說:「我想拯救人類」,並表情堅定嚴肅的直視前方。

「馬」問說:「那是什麼意思」,A男孩:「我想幫助窮人、無知的人。」
「馬」:「那你打算怎麼實現你的理想」。
A男孩:「盡我一切所能,我不在乎用什麼方式」(顯示他不畏一切沒有考慮顧忌及理想性的一面)。
「馬」:「這裡有多少人(應為這城市有多少人之意?)」。
畫面為前排某一男孩的臉部特寫,但配上A男孩回答:「150萬」的聲音,「馬」再問一次多少人口,:A男孩仍然回答:「150萬」。

畫面再切到另一男孩臉部稚嫩無邪的表情,環境音為男孩們此起彼落的笑聲,並回答正確人口是:「600萬人」,(強化了理想性高的A男孩,對於現實面的疏於了解,以及他跟其他男孩的不同)。「馬」問B男孩:「你呢?(你的理想為何)」,B男孩直接回答:「我只要能解決我自己的問題就不錯了,人類的問題可以自己解決。我只要解決自己問題就好,我沒那麼大的能耐。」,並與「馬」一問一答的定調了A男孩不可能實現他的理想。此時鏡頭由男孩們切換到剛剛直視此一幕的馬巴夫與其他人以及一直持續拍攝的攝影機與攝影師,馬巴夫滿意的留下了剛剛的A男孩並與他開心合照,其他參與海選的男孩則魚貫的一一步出場景外。畫面正中央的A男孩與馬巴夫開心合照時,我們看到兩人氣質上的相符,同時也穿越了時空般的見證了過去的馬巴夫。

接著從一開場就出現的警察他負責選定代表他的年輕版本演員,他仍然不斷的表達想扮演年輕自己的意願,但我們看到高壯的他,明顯的已是一位中年大叔。攝影師一邊做自己工作,紀錄一切之外,安撫交代了警察做好選角的部份。一字排開八位男性,被評頭論足一番,警察要求他們各種角度的撥髮、站立、看左、看右,大家會發現其實沒有任何一個人是類似於他,直到一位俊帥男C被警察看上,警察還拿出自己當年照片佐證,對方眼睛像他……云云,警察說:「我如果可以拿頂(警察)帽子讓他戴上,他就能飾演我了」,但一旁攝影師立刻吐槽:「他不像你」,身為觀眾的我們此時應該已經大笑,這就是一般人對於電影與劇中人的既定印象,俊帥美脫離現實…,再來,鏡頭就一直定在俊帥男C,有一大段警察與C男間的對話,在在只是顯示了對方與他的如此不同,滿意的警察卻心意已定,再不適合他還是要。

鏡頭帶到兩人合照時,導演省略了先前其他演員一一離開試鏡室的部份,就直接呈現,立刻接著有一名是導演選定的年輕版警察的人(他活脫是縮小版的警察,與警察一式的衣裝、打扮與氣質還有捲髮)走進來,俊帥男C被支開,年輕版警察與警察交談著,但與先前俊帥男與警察交談的不同,這裡年輕版警察演員完全是主動(與原版警察的動作行為模式完全吻合),現在反而是警察沉默並直盯著年輕版的他,表情錯綜複雜,實在非常好笑,接著年輕的演員主動與警察勾肩合影,反客為主看得出警察已經啞口無言,最後,甚至於難過失望的留下狠話,要導演考慮清楚找那位俊帥男C來扮演他才行,之後再來找他而離開與出鏡,結束這整段都在試鏡室裡發生的事。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編劇精彩的以年輕人精準與抽樣的對白,來彰顯演員的個性與劇中人需要的特質,而且可以看出第一批試鏡的17歲男孩有不少是完全素人,鏡頭珍貴的補抓到了他們真實的反應,以及導演一開始就安排設計了自己演員與他們混搭出來的有趣效果,這個來自於馬克馬巴夫真實經歷的再現電影,有非常複雜多層次的重現(建)的意義,顯示出了導演過人的技巧,而以電影來展現電影工業工作面的這一塊,僅管場景地點拉到了伊朗,電影迷人的特性吸引人參與的部份,還是很明顯的被看到。電影工業裡盡是俊男美女被重製複製設計過的事物,而可預期與設計這件事對於只有短短不到兩小時,就要呈現出完整的電影世界的世界觀、邏輯、想法…等等來說,當然是分秒必爭不能被浪費,就算是紀錄片也不等同於真實事件與環境,必得要以一比一等比的方式呈現,何況還有很多屬於內心心理層面的真實與幻想的呈現,演員試鏡這件事被導演以這部電影長度的十分之一來呈現,其重要性可見一般,而試鏡這件事的有趣過程變化,也可在這段戲裡被管窺。

然後在戲裡攝影師末後帶入年輕版警察演員的時候,主動性很強的年輕演員立刻與警察攀談,這時插入了一個攝影師離開又再入內將攝影機對準兩位交談者的鏡頭,這種小動作,是常在真實拍片現場被利用的一個技巧,人們畢竟還是懼怕鏡頭的,尤其是「演戲」這件事,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雖然人們會想演、愛演,一面對鏡頭時不論被動、主動,都會進入一種啟動表演的模式,但很多時候,電影想補抓的是自然流露的一面,不假思索的一面,這實在非常的困難,要做到物我兩忘,演員忘了環境對他的影響或完全進入戲中,這都不簡單。

更不用說在自然表演的同時,還能夠達成導演編劇指示要演員做到的部份,所以才有人講電影是有機的、有生命的,同時每一部作品,都有他自己的個性。這裡也突顯了看與被看的關係,人們也愛也喜歡窺視他人與紀錄他人。所以在電影裡去提醒觀眾這部份,導演帶有點反思的味道,在拍攝所謂還原真實事件的同時,其實你只能重製或說接近多少,但要完整複製,其實時空條件整個都不在過往的當下,當然只能說接近多少而已,但對觀眾來說卻也夠了,不論是真實與否,其實電影魅力也在此,要帶領大家的,除了再現真實,同時也帶大家經歷你無從體驗的人、事、物。

導演在本片還用了字卡的方式,一段一段的提點觀眾,你目前還在欣賞電影的狀態的這件事。

我想本段戲已經非常有趣的呈現了拍片的前置,從海選演員開始一直到如何與演員面試,最後決定出的成果,也幾乎決定了你要拍的電影的基調,然後創作者你的抉擇是什麼?你要給觀眾看到什麼?電影絕不等同時空的再現,但卻可以透過設計與安排,讓觀眾在心靈上感受到當事者的經歷,或說戲劇張力,而體會到什麼!

電影工業機制運作模式,就算遠在伊朗這國度,我們仍可看到他成功運作的過程方式與成果。電影複製了劇外者的經歷提供了觀眾可供娛樂欣賞談論的資訊來源,關心劇中人有時比現實人生來得更加有趣,這就是在銀幕上被放大檢視的戲劇人生,也是逃避痛苦現實的方法之一,劇中警察選擇了俊帥男C 代表自己,何嘗不也是一種理想的展現及補償,不完美的人生,我們可以透過電影這門藝術去轉換與取得滿足,這也是人們一再願意花錢躲入暗室中,一再去體驗非他個人人生經歷的原因。真實並非完全痛苦,而是憂喜參半,進入電影體驗人生的模式,也會是人一生中的某種真實,畢竟觀眾投入時間、金錢、感情與體驗、經歷。就像這段戲或說這部片,欣賞完之後,我們不也跟著陌生國度的馬巴夫與警察,一同經歷了那一段伊朗人情感投射的歷史,這樣的表現方式與電影語言,不也帶有某種程度異文化色彩的符碼,卻一樣能夠打動遠在台灣的觀眾,這也是導演功力與成功之處。

而欣賞完這部片之後,身能創作者的我們,應當如何思考創作這件事,我覺得也是值得被檢視的部份,導演用了這麼有趣直白的方式來講這個多重文本的故事,也算是一種示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