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春正月,……。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州數千人還。」〔《三國志》(吳主傳第二)〈孫權傳〉/日人市村瓚次郎(《唐以前の福建及び臺灣に就いて》,東洋學報8-1,CE 1918年/大正7年)、和田清二博士以及凌純聲教授(《古代閩越人與臺灣土著族》,《學術季刊》1-2,CE 1952年12月/從民族學觀點,認為《太平御覽》所引《臨海水土志》記夷州之風土習俗與《隋書》所載流求人習俗多有吻合)均認為夷州即臺灣。而梁嘉彬教授(〈『隋書流求為臺灣』的虛構過程及其影響─兼論東吳夷州為琉球〉,《琉球及東南諸海島與中國》,《東海學報》1-1,1959.06/〈隋書流求國傳逐句考證(初稿)〉,《中國史學論文選集》p.220-227,幼獅,1976;《大陸雜誌》45-6,1972.12/〈吳志孫權傳夷州亶州考證〉,《大陸雜誌》47-1)則主張夷州確為琉球而非臺灣〕{最早標示「流求」位置之地圖為出自《歷代地理職掌圖》[蜀人稅安禮所編,繪製年代約北宋元符年間(1098-1100),現存中國最古老之歷史地圖集,共44幅,現藏北京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之《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可視為宋代疆域圖)。而明代之前的中國地圖另有2幅記載「琉求」,即《唐十道圖》(即唐代全國行政區域劃分圖,地名標示比較準確,進一步推斷「流求國」很可能即指臺灣,此乃其最重要價值之一)與南宋咸淳年間(1265-1266)之石刻《輿地圖》(是最早繪出海上交通路線之航海圖,現存日本京都栗棘庵,日本僧人於宋代CE 1279年從中國攜回之拓本)}
原文出處 近代臺灣剳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