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潘翰聲:《流麻溝十五號》與黑暗觀光


四年前台北市長選舉,姚文智不但辭立委背水一戰,還加碼若沒選上就退出政壇。姚文智果然說到做到,樹立政治典範。之後創辦「湠台灣」,近日推出《流麻溝十五號》電影,上映第一周票房突出,希望能持續加溫,讓社會共同探討前輩們走過的民主路。

韓國以光州事件為題材拍出多部歷史電影,整個城市的人民對抗獨裁政權血腥鎮壓的史詩,讓各國有類似背景的民眾都能共感。但台灣要等到這部片子,我們才真正直球面對白色恐怖,不再拐彎抹角。因為台灣過去遲遲不願面對歷史,以致白色恐怖的定義仍留在骨髓的基因裡,大家都知道發生了那件事卻不能、不敢講。

國內以往電影對於白色恐怖題材,都是從邊邊角角去談,讓人去揣摩那不能言說的政治性幽靈鬼魅的形狀。侯孝賢的《悲情城市》,敘事始於二次大戰終止,把二二八事件和接著的白色恐怖時代鹿窟事件連在一起。

萬仁的《超級大國民》,描述一位老政治犯在解嚴初期出獄,追索過往的贖罪之旅,對比出半個世紀的空間變遷。徐漢強的《返校》,則是從線上遊戲改編為恐怖類型片,經過層層轉譯,基隆中學事件成了被消化的養分,歷史並沒有具體還魂。

《流麻溝十五號》敘述從各地集中到綠島的女性政治犯,用當時各種語言和腔調,道出時代洪流的故事,一段段留在史冊上的經典話語,如絲縷般捻成歷史巨繩,呈現政治犯之間的省籍歧異和族群、職業的多樣,甚至握有小小權力的基層共犯者的人性。

電影創作者期待,觀影民眾能夠從片中的線索,由小故事去牽引出大歷史。但是,如果沒有落到實體空間的連結,很難刻入日常生活的世界。國家人權博物館兩年前曾舉辦「大浪來襲」文件檔案展,就是《流麻溝十五號》取材改編的綠島新生訓導處「再叛亂」案。值此該片賣座之際,不妨考慮在各地再次舉辦巡迴展覽,為綠島「黑暗觀光」增添秋冬淡季的吸引力,也讓夏季到綠島玩水的遊客,能看到陽光沒有照到的陰暗面。

(作者為社團法人台灣樹人會理事長)
原文出處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