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椒魚來了Good Morni MIT】
紀錄片
上映:2023-02-10
片長:105分
發行:牽猴子
導演:麥覺明
官方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9022756583
劇情介紹
★歷時17年拍攝 臺灣特有種山椒魚首次躍上大銀幕
★搖滾天王伍佰首次擔任電影旁白
★陳昇力挺20年老友麥覺明導演 再次量身打造電影主題曲
臺灣特有種的冰河精靈山椒魚 億萬年的演化是人類未來的命運
雲霧深鎖的臺灣山區,有一種舉步輕緩、相貌奇特的小動物,牠們出現在億萬年前的地球上,看過恐龍稱霸,甚至經歷了恐龍大滅絕、人類誕生。
臺灣面積不大,在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後,島上竟然有5種特有種的山椒魚,牠們生活在中、高海拔的山區,而多高山的臺灣,成為了全世界山椒魚分布的最南界,也是唯一分布在亞熱帶的小鯢屬族群,生態義意相當重大。
電影鏡頭走入臺灣山林,歷時17年用文字和影像記錄長年奔闖在山之巔、水之湄的臺灣山林真英雄~山椒魚研究人員,將他們長年山裡來、水裡去的寂寞身影,製作成為色彩豐富、生命摯熱的文字和影像,讓不同年代、卻同樣來去山林的記錄者,看見前人的戮力以赴。
麥覺明
導演
麥覺明(1965年12月22日-),台灣導演,並兼具製作人、節目主持人。
麥覺明於實踐大學會計學系畢業,就學期間參與戶外活動,熱衷於登山、溯溪、探洞、攀岩等社團工作,曾是實踐大學綠野登山社社長[1]。畢業後,麥覺明曾任職財務金融的工作,因興趣使然,故辭職原工作[2]。麥覺明自我體能訓練一年時間後,1995年展開聖母峰登頂挑戰[2]。此程歸返後,麥覺明被引薦擔任衛視中文台《台灣探險隊》企劃,摸索電視節目的技術作業與流程工作,之後開始學習製作節目[1][2]。
2002年,麥覺明製播中國電視公司《MIT台灣誌》。此外,麥覺明在2003年完成阿拉斯加北美第一高峰麥肯尼峰登頂成功[2][3]。
個人簡介: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負責人《MIT台灣誌》 製作人 / 主持人電影《黑熊來了》《山椒魚來了》 導演累積多部節目與影片的紀錄和拍攝工作,並多次榮獲金鐘獎肯定。
節目系列:
Discovery 探索頻道- Eco Taiwan打造綠建築 導演
Discovery 動物星球頻道-黑熊來了 導演
N.G.C 國家地理頻道-太空追熊DNA-臺灣黑熊捕捉繫放紀實 導演
M0M0 TV-MIT台灣誌 製作人/導演/主持人
中視-MIT台灣誌 製作人/導演/主持人
中視-繽紛台灣再發現 製作人/導演/主持人
中視-魅力台灣樂活誌 製作人/導演
中視-台灣山女孩 製作人/導演
衛視中文台-臺灣探險隊 製作人/導演
中視-台灣世紀之旅 導演
中視-走在台灣的脊梁上 製作人/導演/記錄人
公視-台灣古道誌 製作人/導演
公視HD頻道-台灣的湖泊世界 製作人/導演
公視-穿越中央山脈歷史走廊-八通關古道東西段 製作人/導演
中視-生態台灣 製作人/導演
公視HD頻道-轉動百年阿里山 製作人/導演
公視HD頻道-合歡山歲時風雲 製作人/導演
紀錄片:
墾丁國家公園/黃裳鳳蝶生態
轉動百年阿里山
合歡山歲時風雲
穿越中央山脈歷史走廊-八通關古道東西段
台灣的湖泊世界
冰河古流路的芳香-鹿過臺灣
點亮台灣之光Firefly螢火蟲 飛吧
廣 告:
新世界七大奇景 -以玉山為名
電 影:
黑熊來了-2019/ 12月上映
入圍.獲獎紀錄:
2002年 入圍金鐘獎最佳攝影獎
2002年 入圍金鐘獎最佳剪輯獎
2002年 獲頒優質節目五顆星獎
2004年 閱聽人聯盟優質節目推薦獎
2005年 台灣原住民電視節目推薦獎
2004年 入圍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
2006年 入圍金鐘獎社區綜藝類最佳主持人獎
2006年 入圍金鐘獎社區綜藝獎
2006年 榮獲金鐘獎教育文化貢獻獎
2007年 入圍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導演
2007年 入圍金鐘獎最佳攝影獎
2007年 入圍金鐘獎綜合節目主持人獎
2007年 榮獲金鐘獎綜合節目獎
2008年 入圍金鐘獎綜合節目獎
2008年 榮獲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
2009年 入圍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導演獎
2010年 入圍金鐘獎行腳節目獎
2011年 入圍金鐘獎行腳節目獎
2012年 入圍金鐘獎行腳節目獎
2012年 入圍金鐘獎行腳節目主持人獎
2013年 榮獲金鐘獎行腳節目獎
2013年 入圍金鐘獎最佳攝影獎
2013年 入圍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導演獎
2015年 入圍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2017年 入圍金鐘獎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
2017年 榮獲金鐘獎自然科學紀實節目主持人獎
2017年 入圍金鐘獎剪輯獎
2018年 榮獲美國休士頓影展 金獎
2020年 金鼎獎政府出版品數位出版類優良出版品推薦
2020年 榮獲全國登山貢獻獎
2020年 榮獲美國景深國際影展最佳外語紀錄片
2021年 入圍法國尼斯國際影展最佳外語紀錄片
2021年 入圍法國尼斯國際影展最佳外語紀錄片導演
2021年 入圍法國尼斯國際影展最佳紀錄片攝影
2021年 入圍法國尼斯國際影展科學與教育獎
2021年 入圍法國尼斯國際影展評審獎
2021年 入圍金鐘獎最佳攝影獎
2021年 榮獲美國休士頓影展 紀錄片長片 評審團特別獎 (Special Jury Remi Award A+最高分)
歷經過無線台輝煌年代的人們,無論登不登山,多少都知道台灣有這麼一個上山下海的節目—《MIT台灣誌》。製作人麥覺明導演,多年來堅持以影像為台灣的山與海、人與物,記錄一幕幕動人故事,留下屬於這座島嶼的美好時刻。
2019年末,《MIT台灣誌》在第906集播出的同時,製作人兼主持人的麥導也在臉書粉絲團宣布節目停播,引發許多觀眾不捨與感傷。沉澱半年多後,才以第907集的百岳縱走「干卓萬群峰」再次出發,是什麼樣的動力,讓麥導持續記錄著這座島嶼?
為山痴迷的青年時代
「大學以前的麥覺明就喜歡到野外從事戶外活動,但直到念大學進登山社,爬上合歡群峰後才從此愛上高山,無法自拔。畢業後到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麥覺明仍持續熱衷戶外活動,也練習攀岩和溯溪,「像富士溪、頭前溪等,陽明山幾乎東西南北每一條溪都在那個時候溯過了。」這些山野經驗的集大成,就是1995年的聖母峰遠征隊,他辭去工作投入訓練,卻因氧氣瓶遭竊而在峰頂前止步,將登頂的機會讓給了同隊的陳國鈞與江秀真,和世界之巔失之交臂。
或許這是老天對他另有安排,從聖母峰遠征隊歸國的麥覺明年方三十,不久後就因緣際會加入台灣戶外探索節目先驅—衛視中文台的《台灣探險隊》製作團隊,從零開始學習,不到一年就成為製作人。「我一去就把登山技術、活動帶到《台灣探險隊》,讓他們走一些很特別的路線,除了爬高山,還會去溯溪、攀岩、探洞穴。」麥覺明回憶道。後來,名列前茅的節目收視率,吸引各家電視台跟進,從此開創台灣戶外探索和行腳節目的蓬勃發展。
《MIT台灣誌》18年來上山下海,帶領觀眾跟著麥導一步一腳印,深入走訪島嶼上的一草一木。
每爬一座山 就像閱讀一本書
然而對麥覺明而言,一切的起點就只是愛山。2000年左右,麥覺明離開衛視中文台,第一個自製節目—《台灣古道誌》為他贏得了人生第一座金鐘獎;不久,他便接到時任中視副總的曠湘霞邀請,才開始和《MIT台灣誌》畫上等號的導演人生,不停歇記錄著台灣自然與人文之美的一點一滴。如今,他們成為了國內少數有能力長期深入山林拍攝的節目製作團隊。
「山,就是一個無盡藏,對我來講就像一本書一樣,有無限的知識在裡面。」因為製作節目,需要從各個面向深入介紹各種主題,讓麥導往往調閱大量的資料文獻;而實際拍攝時,隨行的專業人士與老師,更是最好的無字書籍。「實際走過、親眼見過跟念書還是不一樣的,因為這是實際體驗,甚至喝過那邊的水,感觸就很深刻。」山林裡的感受會自然烙印在心裡,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麥覺明就用身體記憶一座又一座大山,再透過影像和節目將這份感動傳遞、分享出去。
哪裡有特別的事物,麥導就會帶著攝影團隊出發,哪怕目的地是人煙罕至之處。
台灣是寶庫 題材永遠用不完
台灣不大,但有無窮潛力。麥導笑說:「其實最困難的不是人事、技術、設備、天候等因素,大家都問:『你拍20年了,還有東西拍嗎?台灣那麼小。』我說不是沒有題材,是題材太多,還有很多想拍的,但時間不夠用。」麥導興奮分享即將到來的完登百岳計畫裡,有玉山11峰、從三貂角啟登到東勢的雪山山脈大縱走等,更別說像清代八通關古道、大小鬼湖等口袋名單了,題材永遠用不完。
不僅用不完,剪輯室裡儲放著大批母帶,當中有不少是尚未曝光的珍貴畫面,等著適當時機呈現在觀眾前。今年初大受好評的紀錄片《黑熊來了》,便是麥導和團隊跟隨台灣黑熊研究學者黃美秀,以11年歲月所累積的成果。他坦言:「這部片不是『成果報告』,是累積的畫面素材夠了,時機也成熟了,就順勢把它整理出來。」目前,他正努力製作另一台灣生態國寶— 山椒魚的紀錄片。紀錄片貴在長期累積,沒有預計時程,甚至要擔心物種或議題可能不受發片商青睞;但麥導沒有打算與市場妥協,就是持續做,搶在部落耆老逝世前、山林環境改變前,也為各樣自然研究留下影像紀錄,「經年累月拍攝下來的成果,就是在為台灣做影像記憶庫。」
只要一通電話,哪裡又有特別的事物,麥覺明依然會即刻啟程,工作室內堆滿已經打包好的裝備,隨時都能出發。他笑說:「我退休後可能也是持續在爬山、在拍攝吧!」關於能做多久,他沒有思考過,因為山早已融入了他的人生。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在還走得動的時候,他會全力為台灣留下最好的影像,用最深入的角度,說好屬於台灣的每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