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白沙屯媽祖 的故事-沿革

白沙屯媽祖是位於白東里二鄰八號拱天宮的主祀神,也同時是大白沙屯地區的信仰中心。

白沙屯媽祖的信仰啟始於何時,並未載於志書史料,地方先輩亦未留有任何文字、物件以供參考,故而無從考據。按本地「天德宮」長老陳漢明先生以其親耳所聞表述:「三十餘年前,天德宮已故乩童洪萬安先人,曾應地方頭人要求起乩請示聖母,媽祖聖示其來到白沙屯時間為清乾隆十四年,斯時白沙屯地區僅有三姓人家」,或許這段出於靈媒轉述之內容,在科學認證上尚待商榷,然而,若以先人入墾白沙屯之時間佐認,亦未必不可信。至於媽祖聖像如何從大陸來到本地,亦無從追溯;地方耆老較為一致的說法是:曾聽聞先祖口傳白沙屯媽祖金身原係由鹿港上岸,而後輾轉駐駕本地,護佑白沙屯子民。

註:前段文字因無事實資料供作證實,僅供參考;另本文付梓前於2003年12月1日經媽祖六聖筊聖允。

可以確認的是這尊媽祖,初始是供奉於民家,遲至咸豐晚期由陳朝合家族後裔獻地約300坪,地方人士集資籌建土角厝廟宇─拱天宮,於同治二年(1863年)完工,建坪34坪,至昭和五年(1920年)因受風雨剝蝕,原有建構已牆傾壁倒,乃再醵金重建,易以磚石;1935年因中部大地震,廟構受損,隔年地方人士再度鳩資修建;至1975年管理委員會因見丹青剝落,倡議大改建,乃於是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破土興建前殿、鐘鼓樓暨兩廂房,歷一年於1976年七月底完工,其後歷經多次的修茸與擴建,至1989年十月成今日之規模。

廟內正殿主祀天上聖母,左右小港配祀註生娘娘、土地公;後殿中龕奉祀聖父母,左右龕陪祀二媽與三媽。二樓正殿中龕敬奉觀世音菩薩;後殿中龕敬祀瑤池金母,小港分祀神農大帝與關聖帝君。

白沙屯媽祖金身是歷史悠久的軟身造雕像;自十七世紀開始大批漢族離鄉背井移民渡海來台,為了航行的平安與上岸後能順利求得謀生之路,宗教信仰成為移民們重要的心靈慰藉,多數均奉請原鄉神明隨行,因此,台灣古老廟宇的開基神明多數是大陸的分身神,亦同時是大陸匠師的作品。軟身造神像雖非起於清季,但考慮到於行船時供奉以及上岸後落腳前便於隨身,於是當時屬於移民輸出大宗的福建泉州地區乃有軟身造神像的盛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基的鹿港天后宮與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肇始的北港朝天宮其開基媽聖像均係軟身造金身;澎湖地區眾多於康熙年間迎請而來的各種王爺雕像亦多以軟身造為多,足見斯時軟身造神像確實是移民的最愛;經仔細比對鹿港天后宮、北港朝天宮開基媽祖聖像,其神韻、體態均與白沙屯媽祖極近似,雖不能據以斷定其係出於同一匠師,但以傳統雕塑工法經常是時期分明的特點判斷,白沙屯媽祖聖像應可確認為康熙年間作品,其歷史當有三百年以上。

原文出處 白沙屯媽祖婆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