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白沙屯媽祖 的故事-媽祖避難

宗教信仰之所以存在,在於淨化人心撫慰心靈,所以台灣各地道廟處處可見,其中媽祖信仰尤其是沿海居民的精神寄託。但是日本統治時期卻是台灣信仰的黑暗期,昭和七年〈1932年〉日人推行皇民化政策,企圖同化台人供其勞役,整頓傳統民間信仰,廢廟燬神無所不用其極。當時白沙屯居民得知消息無不人心惶惶,更有不畏權勢想盡辦法保護神明者,這一篇篇信徒與神明間相依相惜的故事,至今仍流傳著讓人津津樂道。

話說日昭和年間,貧瘠的白沙屯物資匱乏又無天然屏障,在東北季風的冷冽吹襲之下居民的收成並不豐盈,日軍又強行徵收米糧使居民生活困頓雪上加霜,揀拾臭地瓜、採野菜成為維持生命的方式。雖然環境貧苦對媽祖的信仰卻未稍減,當他們遇上任何不順心或不如意的時候,腦海中想到的就是先找媽祖婆訴說,對於媽祖的深厚情感已經不能用言語形容。

昭和十九年〈1944〉日人的皇民化政策正雷厲風行執行著。各宮廟或民宅有奉祀神明者無不藏於隱密之處,白沙屯居民新聰、石頭兩人聽到消息徹夜難以入眠,不約而同的來到媽祖廟前。當時的媽祖廟是居民用土角蓋成的,僅有一名廟公看管,初冬之際北風刺骨冷颼颼吹襲著,兩人互相說明來意發現志同道合,心疼之餘合力把媽祖移請下來,連夜向外飛奔。兩人請出媽祖後一時也不知道怎麼辦?只是一股保護神明的熱情卻沒有周詳的計劃,夜黑風高在微弱的星光下穿越無數林投樹,順著北風漫無目的往南而行。突然,兩人四目相交似乎心有靈犀─王厝,當下決定請媽祖到王厝暫住。

當時白沙屯本莊要往王厝只有一條田埂可行,住戶約五、六戶而已,居民多種甘藷、少許的稻米,或是牽罟捕獲有限的漁獲勉強糊口,算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小聚落,地屬偏僻是媽祖藏身的最佳之處。新聰、石頭兩人把媽祖請來暫時安奉在王送來先生家,竹籬編的牆垣,茅草搭的屋頂,屋內一塊石墩正好可以安置媽祖神像,兩人喘噓噓的向王送來先生說明源由,眼角泛著淚光跪在媽祖面前。隔天清晨,廟公發現媽祖神尊不見了,消息傳出全村嘩然,連聲譴責偷請神像者的不是。日人一時不查也未再追究媽祖的下落,就這樣媽祖在王厝還算安穩的住了近兩年。

因為當時日人管制相當嚴格,常會無預警的夜巡突擊檢查,為了保護媽祖神像王送來先生及其宗親想盡辦法,終於把媽祖完整保留下來,後來村民輾轉知道媽祖的下落紛紛前來參拜,1945年日軍戰敗台灣光復,民國三十五年初春〈1946〉在村民的要求下,王厝居民才依依不捨的恭請媽祖回拱天宮安座。隔年白沙屯舉行媽祖祝慶活動,王送來先生榮膺爐主殊榮,想必是媽祖感念其保駕有功。

王厝居民樸實敦厚,訪談過程中問及媽祖暫住於此,有沒有特別福蔭照顧王厝呢?他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保護媽祖要緊,其他沒有想那麼多。媽祖到王厝避難是他們引以為傲的榮譽。

原文出處 白沙屯媽祖婆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