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NEWS

「以賣書為工作的人,生活是什麼樣子」:《書店裡的影像詩》導演侯季然 X 影評人686 文 / 洪健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oxNFbD6gY

原文出處 放映週報

三分鐘,一間書店,一種人與書店之間的關係。它可以是歷史的記憶,是空間中瀰漫的生命力,也可以是店主人與書本、與閱讀生活之間的私密情感。

侯季然執導的系列紀錄短片《書店裡的影像詩》從第一季開始,便在這明確的框架之下呈現全台各地40家書店的故事。從本週起,《影像詩》推出第二季,帶來另外40家書店的故事,而侯季然的觀點更聚焦這些書店的主人。同時,他也延伸的「書店」定義,納入專租武俠小說的老書坊,以及部落行動圖書館。此外,從屏東僅存的書店「博克」結束營業的最後一夜,到嘉義民雄當地老書局「仁偉書局」第一代交棒第二代的過程,他也記錄了傳統書店、書局的消逝與傳承。

兩季的80間書店因著各自的理念,在全台各地一方,以自己的方式讓閱讀走進生活,刺激思想。同樣如此實踐生活的,還有影評人686(詹正德),他和詩人隱匿在淡水老街的老屋二樓,經營著獨立書店「有河BOOK」,除此之外,686也在書店組織「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與「台灣獨立書店協會」參與運作,擔任全台獨立書店的重要後援。

趁著《書店裡的影響詩》第二季透過網路電視、數位電視等管道上映,我們特別邀請侯季然與686面對面,談談彼此對獨立書店的喜愛與理念,也談談這一系列短片的精彩特色。

在這兩季裡,我們可以看到如「水準書店」、「仁偉書局」這樣的傳統書店、書局,也有新型態、具特色的獨立書店,可否請兩位先談談「獨立書店」的定義。

686:由於工作關係,我對於獨立書店的看法與這個系列是有差異的。例如在這兩季中,二手書店也被算進去了。我也想聽聽除了製作公司開拍前已經篩選過一輪書店之外,小侯導演如何挑選拍攝對象。

侯季然:我一開始就意識到「獨立書店」的定義仍眾說紛紜,但老實說,當時並沒有想太多,只是認為「我是來做偶像劇『贈品』的」(笑)。

由於製作公司給我們在形式發揮的空間多,我們就決定將方向擴大為「特色書店」,一來避免定義的爭議,也讓影片焦點回到拍攝者對被攝書店之間的詮釋。而書店空間再怎麼獨特,都可以透過照片、文字等媒介呈現。如何捕捉只有電影能表達的東西,關鍵還是在人的質感,因此,我的焦點大部分放在書店主人,其餘才是從書店空間去捕捉一種電影感。我們希望強調創作者的主觀視角,讓觀眾透過我的眼睛來看這間書店,我也不要特定的敘事模式,刻意把這三分鐘做的實驗一點,做起來也比較開心。

可否請686談談近十年獨立書店在社區、在地方文化上扮演的角色。

686:這還是要先談新書、二手書店的差異。新書書店是出版業最接近讀者的一環,市場有任何變化,書店都是最前端的探針,而瞭解自己客群的新書書店選書是主動的,二手書店則相較被動:你不知道今天可以收到什麼書,而你也只能從收到的書中再去挑選。但也正是這個「挑選」的過程,讓二手書店可以放在這一系列,因為儘管透過較被動的選書,二手書店主人還是可以呈現自己的理念與意志。「茉莉書店」就是一例。在這兩類之外,現在也出現越來越多同時販售新書與二手書的書店,因而,能夠含括這系列多數書店的最大交集,還是「特色」——書店主人在經營上是否展現了獨立意志。

而書店身處的環境不同,經營方式也不同。我的書店在淡水,雖然是觀光區,但上門的客人大多不是觀光客,但也不是在地人,主要客群還是文學、詩的愛好者。而我們在經營上,也不斷思考如何連結淡水地景。因此,來我們書店的人雖然都是外來者,但他們除了熱愛文學,可能也對淡水特定議題感興趣,他們來到書店,可能也會順道在附近走走,因而更深入認識淡水。因而,我們把自己想像成淡水跟外地在特定議題上的聯繫者。但在例如雲林麥寮地區的獨立書店,我就真的無法想像他們用什麼樣的方式經營。

侯:我們第二季就有拍到這間書店。

686:而對於本來就對於書籍、出版有自己的想法的書店主人,書店組織扮演了後援的角色,例如合作社擔任大家的後勤補給,讓書的選擇與來源無虞,減少了六、七成的煩惱,書店就可以專心弄好硬體。因此合作社成立之後,獨立書店更多了,未來要拍第三、第四季都沒問題。(笑)

但也有人只把書店當作謀生工具,沒有特定理念,這類書店就很難有特色。近年獨立書店議題帶起來後,相信也可以去刺激這些書店思考定位。

侯季然導演走訪80間書店後,怎麼看各地書店尋找自己存在意義的方式?

侯:就像686說的,書店老闆不一定會思考理念,或許他就純粹喜歡這種生活,或者他只是還找不到文字表達理想。因而,我的切入點不是特別探討他們的理想,而是去觀察「這些以賣書為工作的人,生活方式是什麼樣子。」所以有些老闆會聊他對閱讀的想法,有的老闆聊客人,有人對空間、對書很有想法,題材就會很多樣。而我也希望《影像詩》的內容越廣越好,題材盡可能不重疊,我希望每間書店都可以呈現一個特色,而這個特色又可以讓我們多一個瞭解書店文化的角度,呈現出書店的光譜,讓觀眾可以互相對照,或發現其中的價值觀衝突。

我在這一季也刻意多拍一些「書局」,就是小時候大家社區街角會賣桑葉、美勞用品與書籍的那種書局。書局一方面是大家共通的回憶,二來也是在獨立書店之外的存在,因而提供了另一種視角。例如這一季就拍到一間在嘉義民雄的「仁偉書局」,老闆夫婦已經五六十歲了,中文系畢業的女兒也回家參與經營,她過去可能也是喜歡逛獨立書店的學生,當她回到家鄉,如何看待這間書店、如何改變、又學到了什麼,就會是我的拍攝角度。

侯季然導演如何決定每間書店的拍攝形式?

侯:拍攝形式有50%在前期查資料、拜訪老闆時就察覺到了,有的來自文字資料,有時你可能在店主人身上、店裡的空間看到新的東西。但我還會保留非常大的空間在拍攝現場,拍片時發生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有很多最後用在片子裡的片刻、和老闆的對談,都是事前沒有想到的內容,還有一部份也會留到剪輯時決定。從田野、拍攝到剪輯,我盡量保持影片的開放性,找到這間書店獨特而有趣的切入點。

686:拍攝這些書店時,你會先寫腳本嗎?

侯:我都刻意不寫腳本。拍劇情片時腳本像導演的浮木,但有時後我覺得這樣有點偷懶,我還是喜歡現場碰撞出來的驚喜,那是在電腦前面想不到的,那個東西才有生命。劇情片無法完全這樣放開來拍,拍攝這一系列的紀錄片時,我便不希望自己有太多預設。

有時我也會刻意打破自己的原則。例如我不太拍書店講座,但在拍這一季的「路途中」旅遊書店時,我就反其道而行,整篇影片都是各個講者的Talking Heads,我還讓講者的投影片在畫面上是失焦的,凸顯旅行的回憶關鍵不是照片,而是留在他們腦海中的想像,這樣刻意的大量重複,就會成為一種形式。

第二季少了電視劇引導,獨立面對觀眾,會影響你在影片形式上的選擇嗎?

侯:《影像詩》一開始就是以這個模樣被大家認識,在拍第二季時,我反而認為應該維持這個方式,也更要嘗試更多樣的變化。

第一季雖然隨著電視劇播出,但它還是一個獨立的作品,同時它的放映形式不是買票看片,反而可以出其不意地接觸觀眾,因為影片形式的特別,不論是在網路或電視不經意的看到其中一段,都可能更容易抓到觀眾的注意力。到了第二季,大家更高的期待讓我們壓力變大了,但我不希望改變它原本的樣子。

第二季似乎將焦點更放在人身上,可否談談新一季的拍攝方向?

侯:我拍第一季時會用一些特別的方式去拍書店本身,但在第二季裡面,你會發現就算技術或形式再特別,鏡頭還是聚焦在人。

要開發多樣性,技術上當然還有很多新奇的作法,但做的越久越多,自然不喜歡耍太多花招。拍第二季的時候,我就希望把片子的核心更集中在人的身上,你一方面更想拍到本質的東西,二來我認為尋求創作上的多樣化,還是應該來自於人:去從一個人身上找到他與眾不同,而非由我憑空想像這間書店的獨特之處。如果影片的焦點不在人身上,就沒有意思了,觀眾也不會覺得好看。

686:有遇過特別熱心建議你怎麼拍的書店老闆嗎?

侯:這倒沒有。反倒有些老闆的限制比較多,但這反而好,他讓我更容易找到這家書店的個性和重點,有時甚至決定了影片的形式,因為他已經限制了這些條件,我要在裡面找到變化。這就和侯孝賢導演講的一樣,只有在限制裡才能找到自由。

這一系列的攝影師之一馮信華與您合作多年,可否談談和他的合作?

侯:我和馮信華從2011年的《聽時代在唱歌》就開始合作,我們的喜好很一致,他的取景、構圖和節奏都是我喜歡的東西。我在拍攝上頗依賴他,但反而因為這樣,有時候我希望在這系列的拍攝過程中給他一些刺激,或是自己再介入更多,一起去想新的作法,跳出以往習慣的常軌。除了他之外,我也和很多比較少共事經驗的攝影師合作,藉由他們的力量拓展這影片的視覺多樣性,讓自己不要拍得太舒服,掉到固定模式裡。

第二季中的〈武學書館〉使用大量淺焦大特寫拍攝習武人的肢體互動,這樣的微觀手法,也可以在您的多部影視作品中看到,是您獨特的影像印記,可否談談這個手法在您的創作上扮演的角色?

侯:我沒有太仔細想過這個。很貼近的拍,可以看到現實看不見的角度,與平常的視覺經驗不同,也可以看到物件的質感與溫度,因此我很喜歡叫製片準備微距鏡頭。從事後歸結,它能凸顯出這是一個很主觀、私人的觀察角度。而這種手法反而是我和馮信華兩人最大的不同。攝影師通常會拍現場的整體狀態,再去抓中景、特寫。而他是平常看很多書、很文藝的人,他的影像很詩意,取景角度與距離很有電影感、很耐看,常常放越大越好看。但大特寫大半都是導演的特別要求,我自己對這樣的畫面特別有感觸,因為它有種特別的親密感,是我喜歡在片子裡呈現的。

686:我要從巨觀的角度來提問。您之前曾經拍過《台灣黑電影》,介紹了這個本土類型的發展史,未來是否想過拍攝台灣書店的文化史?

侯:其實這兩季拍攝的80家書店,從開業七、八十年的書店,到開張兩三年的書店都有,串起來看,就能看到某種書店的歷史。它或許不是我們尋常看歷史的概念,但也仍是一種書寫歷史的方式,透過具象地把事物並置,你會從中發現歷史的流動,例如80、90多歲的書店老闆喜歡看什麼書,他的書店長什麼樣子,你也可以看到40歲、20多歲的老闆又是什麼狀態。例如我們這次也有拍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他在台中眷村開了一間「給孤獨者書店」,一次只能招待一位預約的客人。對照各個世代的經營者,歷史就在其中。也許這一系列,就是書店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