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電影與電影的對照閱讀:《布魯克林異人館》、《當我需要妳的時候》、《樹》、《家變》、《Jamboree》、《愛在潮浪洶湧時》、《性本幻》 文 / 李幼鸚鵡鵪鶉



2015年台北電影節,法國/美國出品的《布魯克林異人館》(Bizarre)的開場,美國出品的《當我需要妳的時候》(Queen of Earth)的收場,各有非比等閒的蒙太奇。我問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畢業展《樹》的導演盧之浩:「請問攝影是誰?」梁維的攝影固然出色,但這部往實驗電影偏航的劇情短片《樹》的剪輯或許比重更強,大概貼近雷奈的思維:「重要的不在於我拍攝了什麼,而在於我怎樣去剪輯。」看來,我問了個笨問題。

《布魯克林異人館》
皮耶.普何伊爾(Pierre Prieur)飾演的法國美少男墨里斯有段不堪回首的陰暗往事,現今流連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異人館》的開場就是他的裸體。下一個鏡頭是餐廳廚房裡正在烹飪漢堡的餡。本片以人肉(裸男)揭開序幕,剪輯到動物的肉。莫非這是一部以人肉(男色?!)為題材的電影?果然不錯。收場是這位法國男孩在紐約搭上火車,脫光衣褲,全裸上了車。

我逗弄台北電影節的工作人員,說刊物影片介紹使用的劇照(這位法國美少男與兩位美國美女在浴室全裸的3人纏綿畫面)是在「誤導」觀眾。本片的主軸是這位法國男孩跟阿尊.詹姆斯(Adrian James)扮演的美國細腰美少男路克的友誼或愛情,裸體與男男Sex。或是同往海邊,路克騎在墨里斯背上;路克摟住墨里斯,指著遠方問:「那是法國嗎?」或是墨里斯推門進來,「看」見路克與一紋身男孩全裸在床;或是路克「看」墨里斯跟一些美國少年打籃球;或是墨里斯要路克伸開手指,墨里斯快速用力把刀射向手指間隙的桌面,路克驚訝、困惑,墨里斯要對方莫怕免驚,重要的是「信任」。其實,路克也有一段悲慘黯淡的過去,跟墨里斯同是天涯淪落人。


圖:《布魯克林異人館》劇照。

第34分鐘,前景是墨里斯背向你我,背景是路克面向你我。路克講了很久,墨里斯走向他,走到他背後,轉向他,抱住他。導演艾提耶納.佛何(Étienne Faure)這個長時間鏡頭很動人,真誠又浪漫。

第72分鐘,法國男孩墨里斯為美國男孩路克塗口紅,路克為墨里斯剃腋毛,裸身,畫面唯美,意識形態更可喜:男孩子的身體可以用到、可以玩到無限可能性。但不知能否當成政治隱喻:法國為美國「粉飾太平」,美國幫法國「清理垃圾」?

早先,沒有住處的墨里斯被地下酒吧的兩位年輕美麗的美國女老闆(Raquel Nave飾演Kim,Rebekah Underhill飾演Betty)收留,那個酒吧非常「Bizarre」(本片片名這個法文的意涵是「奇異的」),不過,現實生活比這部電影中的光怪陸離更甚。不信?請聽導演提醒:「且看每天報紙、電視、網路新聞那才嚇人」。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3P、扮裝/變態…又算什麼呢?導演讓這些人在同一屋簷下,超越國界、性別、性偏好、血統,建構另一個「家」,形塑另類家庭,何必在乎血緣、親生?重要的是「愛」!重要的是包容異己!(本片有場戲是手指在墨里斯裸身上無比貼近滑動,卻未碰觸,很安東尼奧尼。)

有人認為導演Ms.楊湘穎日本少女漫畫看多了,短片《家變》裡的土地公竟然由一位美少男(何思浩?林立弘?童毅軍?)扮演!紙廠老闆的兒子雋達在堆積如山的紙箱間聞嗅(宛如親吻)紙味,紙的纖維摩擦、「擠壓」他的肌膚(關於「擠壓」,他幼年也多藏在紙堆間,有足夠的空隙,現在長大了,身體不大塞得進去了,或許還投射、暗喻那個時代過去了,平房的家園要被工商社會集體拆除、改建大樓了),很少有電影對紙廠工作、對紙這麼深情,男孩跟紙箱的愛、甚至跟紙箱的Sex!

導演要美少男扮演土地公,是欣賞他外貌的美與純淨。我倒喜歡歪讀,是在解放土地公!誰規定土地公非要老醜或道貌岸然不可?如果女性主義一點,土地神也可以是女性啊!美少男對青春歲月的雋達說了句連土地廟也要(拆遷)搬走了,成為導演認定美少男的身分是土地公。這個證據有點薄弱。你我不妨把美少男看成是主角雋達幼年玩捉迷藏時崇拜的大哥哥:年輕、俊美、高大、修長。往後無緣再見,如今雋達已經長大,可是幼時的偶像在雋達心目中永遠年輕俊美,因而,美少男依然是往昔容貌來跟長大後的雋達「超現實」的重逢,那是雋達不滅的記憶、永恆的深情阿!

有人困惑《家變》從起初是劇情短片往後向紀錄片傾斜。我以為男孩可以變成女孩,電影類別當然也可以自由轉換啊!

《樹》
盧之浩的《樹》3位主角都沒有設定名字,你我能不想到雷奈電影《廣島之戀》與《去年在馬倫巴》?兩男一女。英年早逝的長髮男孩姑且稱作「鼠」(郭赫元飾演),喪禮上,你我勉強看到「郭…」的字樣。短髮男孩是「他」(孫陽飾演),女孩是「她」(李亞臻飾演)。敘事並非線性,畫面在「記憶」與「現實」間自由往返,「溶」來「疊」去,較像是「抒情」。黑白花色的貓,三人都愛。


圖:《樹》劇照。

貓死,三人葬貓。長髮男孩「鼠」死「他」與「她」弔鼠。為什麼短片裡有這麼多死亡?導演這麼年輕就有這麼多滄桑悲愴?有些評論家納悶這部短片竟有這麼多場景都是人物在吸菸!我覺得除了兩場戲,菸與煙(與火?)必須保留,其餘確實可以不必吸菸,但有差別。

非留下不可的,一是「他」(但願我沒看錯,是「他」而不是「鼠」)拿著Marlboro菸盒,一跟菸插在盒上,還燃燒著,有火光,有白煙。你我能不想起讓.巴提斯特.迪艾黑扮演的男孩貝納在雷奈電影《穆里愛》裡,從Marlboro空盒裡取出一個枯乾的蟲蟲,去戲弄他繼母的舊情人:愛說謊的老男人阿勒風斯。

有一回,三人在車中,「他」與「鼠」在前座,一面行車,一面兩男輪流吸抽一根菸(是不是男男間接交換唾液?),後座的「她」或看,或根本不看也不在乎。你我能不想起費里尼電影《愛情神話》裡的床上3P海拉姆.凱勒扮演的男孩阿修多與馬丁.波特扮演的男孩恩可皮互相愛撫,黑人女孩看了狂笑。意在言外,男同性戀的軀殼,骨子裡是同一男孩的雙重「自我」與自戀!《樹》未必這般意圖。

如果整部電影都在吸菸,那麼這兩場戲也吸菸是利用吸菸的「普遍性」貫穿全片,調性一致;倘若整部電影都捨棄、刪除人物吸菸,唯有這兩場戲或玩菸、或吸菸,那麼吸菸的「特殊性」與這兩場戲的特殊性就非常強烈地登堂入室進入你我視界、腦海了,跟全片時時處處吸菸讓這兩場戲不著痕跡地揮灑,大異其趣。

三人夜色中,野外坐。「他」與「她」起身擁抱,「鼠」獨坐;「他」坐上車「鼠」起身「她」擁抱,「他」從後視鏡望見;「鼠」也上車,與「他」一同離去,「她」獨自留在路邊。三人間,平衡得幾乎均等。

「鼠」死後,「他」與「她」黑衣,白車,綠草前,在火葬場。「鼠」生前,「鼠」與「他」在白車中,背景也是綠草,「他」問:「剛才…說了什麼?」「鼠」久久方才回答:「不知道欸。」本片處理生前、死後,白與綠,這般相似。就像男與女,男與男,彼此深情如此雷同,模糊掉友誼與愛情的分野。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ménagé à trois」(3P)?重要的是真情深愛,而不是空洞的標籤!「他」與「鼠」的這組對話,也可以是導演對觀眾你我的幽默。請問導演這部電影要表達的是什麼呀?不知道呢!

《愛在潮浪洶湧時》
巴西導演菲力佩.馬張巴薛(Filipe Matzembacher)與馬希歐.何隆(Marcio Reolon)的《愛在潮浪洶湧時》(Beira-mar)裡的兩位美少男:男主人名叫Martin(Mateus Almada飾演).男客人名叫Tomaz(Mauricio Jose Barcellos飾演)。馬丁「看」斗馬裸體,「看」斗馬跟男孩做愛,「聽」斗馬講述男男情慾的美好。馬丁從意淫逐漸轉為行動派,乾脆跟斗馬真槍實彈演練一番。我感興趣的卻是這兩位男孩名字的曖昧關係,Martin與Tomaz。一是MT,一是TM,盡在不言中。

《Jamboree》
馬來西亞華裔李麟導演、歐詩偉攝影的《Jamboree》開場是電視或廣播報導馬來西亞一位政治人物被撤職,外加男男雞姦罪名入獄。全片劇情是一位男童獨自到國家公園露營,夜裡,突然有位馬來裔的老人自稱是公園管理員,講述這個熱帶雨林的故事。你我隨著男童看到大自然的美,見到(或夢到?)人文(包容異己)的善。本片毫不華人沙文主義,而由馬來老人來啟發華裔男童。末了,男童打電話告訴媽媽說他在這裡有許多朋友,不想離開這裡(父親想移民他鄉異國)。「這裡」一語雙關:狹義是昨夜今晨這處公園,明明他獨自一人;廣義是指馬來西亞這個國家。「這個森林就像我們的國家(馬來西亞),有各種動物、植物…」李麟這部片讓他成為蔡明亮、廖克發之後最讓人期待的馬華導演。

《性本幻》

圖:《性本幻》劇照。

越南導演裴金貴(Bui Kim Quy)的《性本幻》(Nguoi Truyen Giong,英文譯名The Inseminator)是一齣結合劇場趣味的現代寓言。雲霧瀰漫的偏遠山林,只有父親(Le Viet Son飾演)、兒子(Nguyen Trung Kien飾演)、女兒(Nguyen Thi Thu Trang飾演)三人。兒子有點憨傻或智障。父親急著要兒子傳宗接代,兒子每次找女人都徒勞無功,怪只怪父親重男親女,以兒子有子嗣為先,方才輪到女兒。電影開場時,女兒遙望年輕男孩山中倒影,但畫面只呈現倒影,不映出男孩本尊容顏,或許正暗示鏡花水月,全是虛。永遠沒有外人出現,父親恨兒子恨得騎坐在兒子身上虐打,宛如男性強姦男性(妙喻父權強姦男孩意志),末了,姊弟近親情慾乾柴烈火。本片狠狠打了異性戀霸權的耳光:為了鞏固異性戀傳宗接代,不惜近親亂倫!本片跟頌揚多元成家的《布魯克林異人館》對照讀會更有趣。

《當我需要妳的時候》
Alex Ross Perry製片/編劇/導演的《當我需要妳的時候》兩位女主角愛恨交加、彼此折磨,你我能不想到尤金.歐尼爾、麗莉安.海兒曼、田納西.威廉斯這些戲劇泰斗的舞台戲劇作?能不憶即柏格曼電影《沉默》與《假面》中的類似光景?有個長時間鏡頭是兩位主角漫長對話的臉部大特寫(兩人的容顏輪流聚焦、失焦),媲美柏格曼的《冬光》(裡的英格麗.杜林)與雷奈的《通俗劇》(裡的昂德黑.居索列)。


圖:《當我需要妳的時候》劇照。

Catherine(Elisabeth Moss飾演)是已故藝術大家的女兒,Virginia(Katherine Waterston飾演)是富家女。湖邊別墅是富家女的父親的房產。Virginia富有,Catherine卻因父親是藝術家而高姿態、傲慢地瞧不起芸芸眾生。既然Catherine這麼可厭可惡,Virginia又何必自作多情、好心不得好報跟她密切交往?或許有外人不知的什麼,但也可能是人性枷鎖。Catherine為Virginia畫像,雙方一邊作畫、一邊閒聊,每次都因任何小事惹怒Catherine而爭吵、而使得Virginia身體動盪或移位而畫不成。

收場時,Catherine想跟Virginia的男友偷情而惹怒Virginia。Catherine尷尬狼狽溜到屋外,Virginia在室內終於看到已完成的畫像。Virginia與另一個自我(畫中的Virginia)互望,哭了起來。屋外的Catherine突然大笑,哭一般的笑。何等奇妙的蒙太奇!

本片有時像在剝洋蔥,一層層揭開種種不可告人的過去,譬如Catherine的父親雖是藝文界名流卻以詐財行騙身敗名裂。Catherine已夠變態,Virginia或許更變態方才跟對方同棲共生。希區考克電影《艷賊》裡的貴婦戒不掉偷竊行徑,她奇怪男主角知她秘密,握她把柄卻依然糾纏她,「豈不是比變態的人更不正常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