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MOVIE

她的故事《夢見》 作者:翁文信

原文出處 http://www.upptune.com/archives/3027


如今回首,「夢見」的製作過程是非常「台灣出品」的,而她的窘況與命運,也是在一開始就決定了。她的美術風格在迪士尼培養的人才手中,很努力地朝向日系品味發展;她的2D動畫部分即使盡力細緻,但整體感覺像是舊時代的作品;她的3D動畫部分也努力想呈現奇幻風格,但最後還是仰賴音樂與歌曲來帶動氛圍。她的故事雖有可以引人思索、討論的空間,但文青看了不夠深、動漫迷看了不對味。她的運鏡與節奏,失去了動畫製作過程非線性時間的特色優勢,而過於類同於真人影片製作過程的線性時間。

想起了《夢見》,想起一群熱情的動畫人,燃燒內在小宇宙去追夢的過程,至今想來猶是動人,雖然結果是國產動畫電影又一次的票房失利,但或可成為國產動畫失敗但可參考的「道標」(借微希語)。

如今回首,「夢見」的製作過程是非常「台灣出品」的,而她的窘況與命運,也是在一開始就決定了。她的美術風格在迪士尼培養的人才手中,很努力地朝向日系品味發展;她的2D動畫部分即使盡力細緻,但整體感覺像是舊時代的作品;她的3D動畫部分也努力想呈現奇幻風格,但最後還是仰賴音樂與歌曲來帶動氛圍。她的故事雖有可以引人思索、討論的空間,但文青看了不夠深、動漫迷看了不對味。她的運鏡與節奏,失去了動畫製作過程非線性時間的特色優勢,而過於類同於真人影片製作過程的線性時間。

(動畫與真人影片製作過程的大不相同,完全影響了二者,雖然都是電影,但本質不是同樣的東西。)

總之,她不到位。但她的努力過程,還是很感動人。

回首台灣動畫產業,迪士尼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國產動畫的動畫製作人才庫許多由此產生。但「夢見」的故事主軸所指向的動畫族群,又希望偏向日系風格,所以一群迪士尼出身的專業動畫師,非常辛苦而且懷抱巨大熱情地模仿日系風格去作畫,其結果,「夢見」成了混血,混得有點四不像(遺憾),而這幾乎全片一開始的企劃與團隊組成時,就已決定了後來的命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4781YV6k08

當然,我該負最大責任。

做了《夢見》後,經常有人我問對國產動畫的看法,經歷了一年多的沈澱,我是有一些感受可以分享:

一、《夢見》是一部動畫電影,所以在製作面上,她需要電影規格的經費與市場支持,如果沒有足夠的經費(與適當的企劃、腳本、團隊…),最後沒有得到市場支持是天經地義的,這與台灣人愛不愛國片,沒什麼關係。

二、真人電影若以台灣人熟悉的生活為脈絡去發展,喜劇也好、溫馨也罷,終歸都有集體回憶與情感在裡面,容易引起共鳴。動畫電影,就算以本土為題材,最終還是在看畫面呈現、看美術風格,偏日系、偏美系、偏歐系,或者台灣自成一系都好,但,就是要到位、要精緻。沒到位、沒精緻,都不足以吸引高度視覺敏銳的動漫族群,或者是家庭客群(這是另一個可再討論的市場面向)。

三、「夢見」的發展順序是錯誤的,時間點也是錯誤的。她應該先發展肖像、圖文、漫畫,進行市場測試,從中找出可被觀眾接受的元素,並作為發展影片的企劃基礎,再去思考籌資製作,甚至隨時要能接受不行就修改或放棄。

她應該在投資者生變,「動畫電影+虛擬歌手」的企劃架構失去音樂界支持的時候,就毅然喊停;她應該在有國際知名影視產業看上劇本,洽商購買回去以真人製作時,就拱手讓人。她應該在中國提出合拍架構,暫緩在台上映時就轉向二岸合拍。可惜,這些都在文創熱情的燃燒下被忽視了、錯過了。於是,花費五千萬製作了不到位的動畫電影,在尷尬的檔期、匆促的行銷下勉強上映,甚至連漫畫、特典、電影原聲帶…都是在電影上映前、後才同時匆匆推出。

猶如一艘未經性能測試的航空母艦(航艦比喻純指我們這樣小公司所負荷的最大產品開發能量),在完全沒有護衛機、艦的情況下出海與國際對戰,後果可知。

四、動漫經常強調品牌肖像的發展,猶如培養藝人。的確,在台灣的市場裡,僅憑動畫影片內容銷售獲利是非常困難的,即使曾經非常興盛的音樂產業也無法再靠音樂內容(唱片)獲利,而是轉向藝人經紀、演唱活動。而品牌肖像的經營,就像藝人的培訓,可是台灣動畫產業對於品牌肖像的經營,相關的經驗卻很薄弱。動畫產業必須更嚴肅地面對品牌肖像的經營。可是當前網路化的時代,品牌肖像在大量竄起、迅速消耗、快速更替的情況下,已經是另一門強調爆發力的產業。它不再是靠著電視動畫影集或動畫電影就可以打出知名度了(也不需要)。

這樣想吧,用一部5千萬的動畫電影去經營一個肖像,跟用漫畫、圖文、貼圖…去經營一個肖像,不論成敗機率如何,從本益比、本夢比來看,後者的務實度與可行性都強。

五、國產動漫還能不能做?也許,發展的順序、投入的成本、預估的市場…如果都很準確的話,還是有成功的機會,所以我們還是可以期待成功的案例。再不然,從國際分工的角度,看台灣動漫所占據的角色,或許可以找到另一個方向。親子向的動漫(影集)是另一件事,這得再專章討論了。

六、回到《夢見》,從國際分工的角度,如果劇本被認為是適合拍攝真人,那就賣給國際影業,至少讓故事被看到,並且參與部分的製作過程,也是很好的學習。如果與中國合拍(真的,沒有不愛台灣,但國產電影不走合拍很艱困),取得足夠的資金讓製作品質更好,並且進入更大的市場,她的回收甚至獲利機會可能更高。

這些,《夢見》都錯過了,但我想告訴所有喜愛動漫或是影視產業的朋友,如果您遇見了,就把握住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