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展

【2011台北電影節映演Q&A】《然後,有了光》06/28映後座談紀錄



時間:2011/06/28(二)18:00
地點:中山堂中正廳
出席:Luis Miñarro(製片)
特別來賓:潘之敏《河豚》
紀錄:傅遠辰、吳欣穎
攝影:鍾沛娟、謝麗美

Q1:請問拍攝這部電影的原因?
A1:這並不是一部常見的電影,也不是一般人會期待的西班牙電影,但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從光影的變化,來營造一種事物終會消失的感覺。所以片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如風、水等元素概念,很像東方老子的哲學。身為一位製片人,我很喜歡探索某些不同類型的影片,透過實驗把這些素材放進電影當中,讓觀眾自己去創造獨特的觀影感受。我認為現在的電影,絕大多數都已經迷失了電影所該擁有的角色及任務。電影的最初形式是沒有對話的,應該要去追求影像和影像之間的關係,以及影像與聲音之間的交錯,這也是我之所以會對阿比查邦這類去探索聲音和影像關係的導演感興趣的原因,當然我們也期待觀眾在觀賞電影的同時,去創造獨特的觀影感受。

Q2:電影的結構是如何產生的?是邊拍邊產生的嗎?
A2:當我拿到劇本時,這就已經是個很特別的劇本了。片中所聽到的對話,很多都是現場即興演出,也因為他們不是專業演員,所以就給他們最簡單的形式,讓他們去自由發揮。我相信像這樣創造偶然的巧合,並且融入到電影當中,更可以為電影增添豐富的生命力。

Q3:請問您從事製片多久時間了?
A3:從1995年至今,一共製作與共同製作了二十四部電影,而我自己也擔任過兩部紀綠片的導演。

Q4:請問片中那位老先生,兩度倚在牆壁上聽彌撒的意義?
A4:片中所出現的宗教音樂,是因為那棟房子,隔了一道牆就是小教堂,所以老先生在房內聽到的音樂,實際就是為了彌撒所做的一個預演。

Q5:本片的攝影技術非常傑出,想請您分享攝影方面的細節。
A5:本片並沒有任何人工打光,全部採用自然光線。拍這部電影對導演來說,是一個歷史創傷的釋放,讓那些纏繞著的鬼魂有機會獲得解脫,因此他放了一些過去的片段,而過去的檔案影像,是在電影資料館內找到關於1920年期間的影像,為了重現當年,我們將這些影像複製之後,再另外加工,用酸或是一些化學物質去做刮的動作,讓影片呈現實驗性的影像感,因此也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包含後製共花費三年時間才完成。

Q6(特別來賓潘之敏):男主角的個性,是導演自身個性的投射嗎?
A6:某種程度上,這位角色可以見到導演的影子,不過導演本身是內向、害羞且專注的人,所以片中的管家角色可能更像導演本人。而且導演是真的把房子交給專人打理,且為了維持房子的修繕,甚至還將周圍的土地都賣掉,用這筆錢繼續維持房子的狀態。現在的西班牙相當複雜,是四種語言並存的狀態,而這棟房子位在法國和西班牙交界的巴斯克地區,這邊是當年受羅馬帝國影響最少的區域,因此也就保留了相當美好的自然與文化結合。

發佈留言